发布时间:2018-10-26 14:3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10-24 11版 | 查看:2949次
9月1日晚,中国游客曾某等3人与瑞典警察发生冲突,成了舆论热议的事件。随后一个瑞典人拍的现场视频在瑞典地方电视台SVT2播出,视频中大妈舞着红丝巾扑地大喊救命的动作格外引人注目。不少外国人极其不解:“为什么中国人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经常坐地撒泼?这怎么可能竟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他们给这种行为取了一个文绉绉的名词“helpless collapsing on the ground technique”(就地撒泼技术),中国人称之为“Peng Ci(碰瓷)”,音译简称“Peng C”。
“Peng C”里的C原指china(瓷器)。中国瓷器历史悠久,“碰瓷”也在街头巷尾存在了不短的时间。只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不断碰出了新花样、新高度,终于把这个词碰上了国际舞台。
清末民国的“碰瓷”:引人碰坏瓷器,借机讹诈
据传,“碰瓷”本为清末北京古玩行的行话,专指古玩市场的一种讹诈手段。不法摊主在器物的耳、柄上做手脚,顾客轻轻一拿,柄、耳即断,或别有用心地把易碎裂的瓷器往路中央摆放,专等路人不小心碰坏,借机讹诈。也有人说此骗术来自老北京没落的八旗子弟,他们平日手捧“名贵”瓷器行走于闹市街巷,瞅准机会故意让马车“碰”他一下,瓷器随即落地摔碎,便缠住车主要求按名贵瓷器的价格赔偿。无奈文献不载,不可确知。今仅见《申报》登载两则此类纠纷:
广东人黎姓前晚手持古磁花瓶一对向吴淞路镐兴押铺质钱,正论价间,铺伙偶一失手,致瓶堕地而碎。黎不肯干休,索赔口角,将伙扭送捕房,捕头以伙太不小心,饬赔半价,洋数元给黎了事。(《申报》1897年4月6日)
前日,有王连生者行经新北门河浜,被匪徒从后将缎帽抢去,王即追赶,追至兴圣街口,前面有一手捧花瓶之同党某甲迎面而来,故意将花瓶坠地而碎,甲即扭王赔偿,匪遂得逸去。(《申报》1907年3月31日)
打碎瓷器原应赔钱,但到底是失手打碎、还是瓷器上另有蹊跷,是我撞了你、还是你故意给我撞,很多时候是说不清楚的。这种隐蔽性、模糊性给碰瓷诈骗提供了可能。
碰瓷者各因其便,手里的瓷器还可换成别的易碎之物:
讹诈之事随地皆有。近有一种人,衣裳蓝缕,状似乞丐,手持酒杯,内以红糖调作烟膏状。如遇外来客商及乡间愚民,故作失手,向其索赔,名曰“碰瓷”。西集人某甲骑长耳,公行至新街,若辈以为可欺,向前碰砸酒杯,烟膏满地,百般讹索,哓哓不休。甲无计可施,旁观者代抱不平,然亦不敢多事,遂饱其欲壑而去。(《申报》1888年5月14日)
据文献搜捡结果,此为“碰瓷”可见的最早文献。碰瓷者专挑外地人或乡下人下手,他们不熟悉环境,常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愿报官,正好可以私了讹钱。此案道具不是名贵瓷器,而是酒杯烟膏,然拿易碎品给人碰、然后借机讹诈的本质是一样的。
现代的碰瓷:从交通事故讹诈到坐地撒泼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末,随着汽车越来越大众化,碰瓷之术也与时俱进,碰瓷者故意与汽车相撞制造交通事故的假象来讹诈钱财,“碰瓷”之“瓷”已大大抽象化了,范围越来越广,被损坏的物什,由瓷器、玉器、古钱币扩展至古董表、字画、手机,甚至身体发肤。2012年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增收新词语和其他词语3148多条,其中就包括碰瓷。
碰瓷:(碰瓷儿)[方]指故意让人弄坏自己的东西或伤到自己,借机讹诈:这个骑自行车的男子成心撞上轿车碰瓷。
我们来看一则题为《中国老人在日被指“碰瓷”事件始末》的新闻:
一名中国游客(老人)倒向汽车的后视镜,之后大声喊“疼!疼!腿很疼!”叫了救护车,在医院诊治,诊断结果是“根本没受伤”。餐厅女主人在医院和中文翻译、老人家属谈了2小时,最后对方要求赔偿,女主人付了10万日元。
这例跨出国门的汽车碰瓷案包含了碰瓷的所有要素:制造一起“交通事故”、受伤后的疼痛表演、协商赔偿、拿钱走人。
文艺作品里可以找到不少碰瓷案。由于作案频率大大增加,碰瓷者也花样翻新,瓷不瓷的已经不重要了,凡以讹钱为目的故意制造交通事故的行为都叫碰瓷。
没有机动车、自行车也没关系,行人相碰,一样能“碰坏”手机、“碰伤”耳朵,借机敲无辜路人一笔钱财。请看下面两条新闻标题:
男子拿碎屏手机故意碰瓷,撞人后张口就要850元
碰瓷新伎俩:假装“挖耳朵”被撞伤,敲诈赶路人
走路有风险,出门须谨慎。指不定什么时候,迎面走来个“万瓷王”,手机碰不得、胳膊腿碰不得,全身上下哪都一碰就伤,整个儿一移动的“大瓷瓶”。
最近10多年,碰瓷频率越发多起来,各类媒体中此类新闻时有可见。在“瓷”的意义泛化、抽象化的基础上,“碰”的意义弱化,碰瓷者假装弱者、或号称遗失了东西,只要欲求得不到满足,就坐(躺)地哭闹撒泼,索要经济赔偿或提出其他要求、条件。总之,碰瓷即坐地撒泼,不需摔碎“名贵”瓷瓶,不需承担“撞车”风险,根本是什么道具都不需要,只要看准目标,顺势扑倒就可以了,必要时赠送打滚撒泼痛哭流涕大呼委屈的专业表演,就问你服不服?
比如:监拍大妈公交车上假摔欲碰瓷,路人施救反被骂。
老人、残障人士本为弱势群体,某些利用群众的同情心理,成为碰瓷中的一大“主体”。近些年,有些碰瓷甚至坐地撒泼的表演也省略,喊声冤、叫声屈,就能引发社会关注,说不定就得有人出来埋单:
被忽悠还是碰瓷?89岁老人买基金亏了近80万元状告银行索赔超百万元
碰瓷新义:蹭热度
9月13日,苹果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宣布iPhone XS、iPhone XS Max加入了双卡双待功能,9月26日酷派官方微博转发自己2年前一条有关双卡双待的微博,高调炫耀自身在双卡双待的优势,连苹果都跟风。然后就有推文称:
酷派碰瓷苹果:以双卡双待首创者自居。
类似用法的例子还有:
前澳洲国脚“碰瓷”C罗:他的庆祝动作和我的很像。
冯小刚回应崔永元:骂骂咧咧两个月,不是碰瓷是什么?质疑崔永元在蹭《手机2》的热度。
这一用法进一步远离碰瓷的本义,仅保留当事双方的强弱关系、“弱势”一方借机牟取声誉利益,产生了更远的引申义“蹭热度”。
其实,碰瓷案本非近百年来民间唯一的专利,清代甚至还有骇人听闻的“以尸讹诈”连环大案。不法团伙物色模样周正的乞丐游民,冒认为自家走失的公子,锦衣玉食地将养数月,待时机成熟,着其去大商铺购置大批货品,随后将货品污损毁坏,到商铺吵闹,“公子”当场暴亡,碰瓷团伙趁机索要巨额赔偿,手段精密残忍,令人目眩心惊。《红楼梦》第44回,贾琏趁王熙凤生日与鲍二媳妇私通,被凤姐撞破,鲍二媳妇上吊自杀。他娘家的亲戚要告,凤姐儿道:“我没一个钱!有钱也不给,只管叫他告去。也不许劝他,也不用震吓他,只管让他告去。告不成倒问他个‘以尸讹诈’!”就是这种碰瓷案的写照。如此“国粹”,堂而皇之地步入国际舞台,“Peng C”变身国际词条,国人宁不深省乎?
(作者系河南大学文学院讲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
张伟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