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的开创者郭光灿:““搞科研 就是为了国家强盛”(2图)

发布时间:2018-10-03 16:02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10月03日 02 版 | 查看:870次

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

(中国好人网左浩仁配图)

本报记者 徐 靖

  

76岁了,郭光灿院士一直都很忙。他是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的开创者,科研硕果累累,本可颐养天年,但至今仍旧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记者见到他时,郭老刚从成都开会回来。黑白相间的头发,是岁月在他身上的积淀;消瘦的面颊、宽厚的眼镜,流露出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激情。

1942年,郭光灿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渔村,从小就天资聪慧。1960年,以数理化三科均为98分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5年后,郭光灿大学毕业,获无线电电子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从此,除了讲台授课,搞科研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科学春天的到来,让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那时候一心就想把时间找补回来。”郭光灿回忆,当时条件艰苦,冬天没有暖气,抱着一个暖水壶,每天看书到半夜是常态。

“当时因为经费缺乏,做起科研来往往是捉襟见肘,在那样的情况下,发现光做实验行不通,就改做理论,于是选择了光学领域中的冷门——量子光学。”从那时起,郭光灿开始了自己倔强的“少数派”科研生涯。

选择量子光学,纯粹是从学术爱好出发,因为大学学的是量子力学,量子世界的奥妙激起他的好奇心。“要是把量子理论用到光学中去,一定会有新现象。”郭光灿推测。

1981年,39岁的他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公派出国学习。在国外两年,郭光灿发现,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国外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涉足,而国内学术界几乎无人问津。

目睹了这种差距,郭光灿并没有灰心,反而以更大热情投入到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中。他暗下决心:回国后一定要把这门新的学科组建起来。

1984年,他用校方资助的2000元组织召开了中国第一次量子光学会议,与会的20多名科技人员虽然大多未曾开展过量子光学研究,这次会议却成为中国量子光学发展的起点。

回国后,随着研究重新步入正轨,郭光灿对量子领域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这时,一个新的想法开始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上世纪90年代初,当量子信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国际学术界悄然萌芽时,郭光灿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极富生命力的崭新发展方向,是中国可能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的大好机遇。

然而,搞好科研,仅凭一腔热血还远远不够。在提出量子信息之初,这一想法遭到了不少质疑:量子信息理论能否具有说服力?量子光学尚处于起步阶段,量子信息能搞成吗?郭光灿这样回答:“要以搞‘两弹一星’的精神来推动量子信息的发展,以抢占先机。”

“从事量子光学是基于兴趣,但研究量子信息不仅仅是兴趣。”郭光灿坦言,量子信息可以为国家未来的科研和国防实力作出贡献。有了这样的论断,他又一次选择了“冷门”。

做理论、培养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提高基础。5年后,郭光灿的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所带领的学生队伍也逐渐成长起来,并先后培养出多名科学院院士,其中就包括潘建伟、彭堃墀、孙昌璞和杜江峰。

在郭光灿看来,这批院士就好比国内量子信息领域的一颗颗种子,为量子信息10多年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当年被视为偏科冷门的量子信息成了全世界致力研究的热门。回忆起这段经历,郭光灿充满自豪,“我们搞科研就是为了国家强盛。”

“郭老没有什么爱好,如果有,那就是待在办公室和实验室。”郭光灿的助理段开敏说,郭老现在一年仍有不少时间在外出差做学术交流,“他周末很少休息,也没有星期几的概念,说起时间都是几月几号。”

明年,是国内第一次量子光学会议召开35周年。“准备把当年参加会议的老先生再次邀请过来,告诉他们,当初播下的量子研究的种子,开花了。”郭光灿认为,这就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价值。

从事了一辈子量子领域的科研工作,已过古稀之年的郭光灿依旧坚守如初,在他看来,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论身处哪里,都应当为自己国家这个阶段的历史任务作出贡献。这是时代的担当,也是民族的传承。 

【网友留言】

网友xBukb:锦绣山河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节节高升,伟大的祖国我爱您!

网友嚣。:我在祖国边陲,我为祖国祝福,愿祖国繁荣昌盛。

网友1exJa:我以我心爱祖国,我以我行报祖国!

网友非诚勿扰:复兴路上有你我,奋斗的中国最美丽。

网友小鱼儿:为您添砖,为您扬帆。

网友慧慧sorry:我们最强大的背景就是中国!我爱您,祖国母亲。

网友和风福韵:凝心聚力,有你有他也有我,愿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越来越幸福安康! 

统筹:祁嘉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沈亦伶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