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28 08:19 | 来源:成都商报 2018-08-29 03版 | 查看:2813次
今天,又一场国际大会开幕
蓝天白云下的天府熊猫塔 本报资料图片
一场国际性大会,最能说明一个城市在该领域的“江湖地位”。
一个多月前的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影响力犹在,又一场国际性大会落地成都——今天,“一带一路:发展绿色经济,搭建城市可持续发展之桥”大会成都路演举行,未来两天,来自全球的与会嘉宾将围绕“发展绿色经济建设公园城市”这一主题,畅谈经验与趋势,碰撞出更多智慧和火花,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实现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一场又一场国际可持续发展大会为何落地成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成都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打造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样本?……
实打实的数据最能说明一切。来自市发改委的数据,2017年,全市新登记绿色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59.96%,新增注册资本523.88亿元,居“六大新经济形态”第2位。
成都还有更多“可持续发展之道”。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转型之路,经济社会绿色化程度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入选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数据一:第一个
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出台国内首个特定区域生态保护地方条例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更是适应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期盼的必然要求。成都系统谋划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体系。
成都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为推进全市绿色发展明确了方向路径。编制《成都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等,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作出了总体谋划。
同时,成都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法治化监督管理机制和市场化机制,出台国内首个为城市特定区域生态保护的地方条例——《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定期发布区(市)县绿色发展指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导向更加鲜明。
此外,成都还有众多“第一个”,鼓励市民、企业共同参与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来。比如,启动我市首个低碳出行领域——“少开一天车,低碳蓉e行” 碳普惠项目建设;策划实施全省首个会议“碳中和”项目等。
数据二:66个
全域统筹绿色空间格局
规划66个产业功能区及园区
成都立足自然禀赋、资源环境条件,明确市域主体功能分区,规划全域统筹的绿色空间格局,积极构建与国家战略、城市目标、人口、产业相适应的空间布局结构和政策制度体系,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为实现城市永续发展奠定空间基础。
格局越来越清晰。成都坚持山水林田湖城全域统筹,市域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成都将生态底限作为城镇空间布局必须避让的基本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科学划分市域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基本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明确提出控制目标:到2020年全市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占比要达78%。
不仅如此,成都还在着力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以产业政策为例,成都正在构建与主体功能区配套的产业政策——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明确五个主体功能分区产业发展重点,通过“产业白皮书”和“产业新政50条”,以66个产业功能区及园区为依托,在全市规划统筹布局建设一批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
数据三:460户
强化绿色产业体系
关停落后产能企业460户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一张张美图在朋友圈“刷屏”。
在“刷屏”背后,是成都强化创新驱动的绿色产业体系,探索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成都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污染防控标准,累计依法关停落后产能企业460户,基本退出钢铁长冶炼流程、烟花爆竹和印染行业,水泥、平板玻璃、火电等典型传统行业也均已实现全行业绿色化改造升级。
成都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绿色经济新动能,成都提出,力争到2022年,绿色经济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绿色低碳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以上,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2017年,全市新登记绿色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近60%,新经济总量指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2017年全市64户新能源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60亿元,330家节能环保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700亿元。
数据四:1265台
建设绿色资源体系
淘汰1265台燃煤锅炉
城市可持续发展,产业绿色发展是关键,这也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成都坚持建设清洁高效的绿色资源体系,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发展经济。成都制定实施节能减排降碳综合方案,用全省24%的能耗贡献了近38%的GDP。
成都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实施城市“控煤”,累计完成1265台燃煤锅炉淘汰及清洁能源改造,实现年节约标煤逾490万吨。此外,成都还建设清洁能源生活区,完成432家烧烤店“炭改电”和6600余家火锅店“以电代气”改造,全市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58.78%,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成都不断强化工业、农业节水,加快再生水利用和海绵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种养循环农业技术,简阳市、金堂县获批省级全域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积极培育城市静脉产业,获批开展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国家级试点。
数据五:16930公里
城乡生态环境宜人宜居
“成都绿”展开公园城市画卷
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生活在成都,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能感受绿水青山之美。
成都正在打造宜人宜居的城乡生态环境,始终坚持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做好治污减排的“减法”和全域增绿的“加法”。
成都全面落实中央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的决策部署,结合成都实际实施“三治一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城市绿化明显提质,开敞空间大幅增加,广大市民普遍受益受惠。
未来的成都,是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成都先后规划启动天府绿道体系、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打造全球最长的绿道慢行系统、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和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成都正以天府绿道为脉络,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总长16930公里的三级绿道系统串联五级绿化体系,三级绿道体系正逐渐成网,形成贯穿全域、覆盖城区的生态“绿脉”。
数据六:4.7万辆
绿色生活共建共享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和消费
城市之美,既是生态之美,也是人文之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每一个市民参与,共建共享。
成都倡导共建共享的绿色生活方式,从需求端刺激绿色发展,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成都鼓励低碳出行,强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大力推进快速公交和微循环社区巴士建设,获批首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从2013年的28%提升至47%。
成都加快提升慢行交通系统,出台全国首个《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自行车以共享形式回归城市,全市累计投放总量约145万辆,骑行减排量居全球12个样板城市第3位,绿色低碳出行已经成为市民最便捷的出行选择。
成都还实施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停车收费减免、不限行不限号、启动专用号牌等鼓励政策,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4.7万辆,累计建成充换电站近350座,充电桩逾万个。推行绿色建筑方面,成都推广装配式建筑和成品住宅绿色环保装修,成功入选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最佳城市十强,获批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此外,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系列绿色低碳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全面完成中美可持续及宜居城市建设项目,中瑞低碳城市成都项目取得阶段成果。
一幅城市可持续发展崭新格局正在逐步成型。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