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转向教育和慈善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发布时间:2018-09-12 18:57 | 来源:新京报 2018年09月12日 第A04 | 查看:669次

举一反三

  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向慈善家的转变,也是人类社会商业与市场经济规律在中国社会的体现。

  近日,马云宣布退休,辞去阿里巴巴董事长职务,其职务将由逍遥子张勇接替,全面接管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退休后,马云将投身教育和慈善事业,但会继续留在阿里巴巴董事会指导公司管理。

  马云“退休”:一个水到渠成的选择

  马云“退休”,在外界看来是巨大变化,但这其实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形式。

  正如马云自己所说,阿里的很多事情,早已经和他没有关系。马云已经不参与公司日常细节管理,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两大业务的管理团队都已经形成。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机制,对大规模公司的创新力、领导人和传承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以张勇为代表的新一批领导者,已经基本接过了公司的运营。

  虽然阿里每次对外投资,外界总喜欢冠以“马云买下××”的标题,但实际操盘手早已不是马云。在马云看来,如果制度、人和文化能够完美结合,企业就能基业长青,摆脱对于个人的过度依赖。

  从商业到慈善:商业和市场规律在中国的体现

  马云转向教育和公益,是合乎逻辑的结果:他曾在毕业后任教6年,并自称“教师是我最喜欢的职业”。而这也符合人的自我实现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

  商业本身就是慈善。亚当·斯密曾说过:“我们能吃到面包,喝上美酒,这并非出于面包师、酿酒师对我们的恩惠,而是由于他们对自身利益关切的结果”,“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就这样也促进了社会利益”。

  市场与商业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使得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普遍地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寿命、提升了人的尊严。合理的商业模式像水一样,无处不在,持久地施惠于千千万万的人。所以,商业与公益,本身也有内在的连贯性。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看,做公益、做慈善,帮助他人,人从中获得自我满足,内心的善念得到满足,是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我们在不同的文化圈中都能看到相似的信念,美国超级英雄电影里面有“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说法。中国也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知识分子传统。

  现实中的例子有很多:2008年7月,比尔·盖茨在宣布辞去微软CEO职位时,决定将大约580亿美元的几乎全部个人财产捐给自己和妻子名下的基金会——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该基金会属非营利性质,旨在促进全球传染病、HIV(艾滋病)及肺结核、生育保健及儿童保健、全球性卫生保健活动,以及教育领域的平等。2006年6月,巴菲特签下捐款意向书,承诺将把至少99%,约为40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捐给慈善事业,其中85%将交由盖茨夫妇基金会来运营。

  受益于社会(包括市场),最终反哺社会,这也是商业社会正常的企业家选择和合宜图景。

  而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商业与市场经济发展得最好的时代。从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向慈善家的转变,也是人类社会商业与市场经济规律在中国的体现,是人类共同理念在中国社会中的必然。

  从这个角度看,马云辞职去做慈善和教育,对于社会公众来说,重要的不是公司内部事务,反而是这些更“务虚”层面的理念价值。

  马云回归慈善:前路并不容易

  但应该看到的是,前路并不容易,或许更加艰难。

  巴菲特曾经邀请过马云裸捐。马云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企业家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家的第一责任应该把钱花在投资上,创造更多的就业,创造财富。如果不把这个做好,今天这样的年龄就把钱捐掉了,对中国没有好处。

  马云还对巴菲特说,你可以把钱交给比尔·盖茨,我们把钱交给谁?中国整个公益基础设施,因为中国走下来不容易,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个都是靠人工努力——每个从业者的努力,政府官员的努力,但是缺乏基础设施,缺乏法律体系,缺乏整个人才体系的培养,它不是一天就可以做起来的。

  这段话,前半段解释了商业到公益的连贯性,而后半段,则预示着马云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某种程度上,应对好这些挑战,是马云的责任所在。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