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非洲的中国青年越来越多”

发布时间:2018-09-12 12:1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9月12日 04 版 | 查看:1748次

刚到非洲3个多月,龙江的身后已经有了一群“追随者”,这里面有他的非洲学生、非洲同事和其他不曾相识的非洲人。

  23岁的龙江今年刚刚本科毕业,毕业之后,他选择了一条“非”同凡响的路——到非洲教对外汉语。刚作出这个决定时,很多人不理解。“他们都说非洲太远了,而且生活条件不如国内,劝我好好考虑考虑。”龙江说,“但我觉得现在中非关系越来越密切,政策越来越好,去非洲或许是一次机遇。”

  9月3日,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擘画了中非人文交流的新蓝图:携手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要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拉紧中非人民的情感纽带。

  本次峰会召开前,李亚东坐在位于北京亦庄的办公室,和同事们关注着峰会的消息。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四达时代集团,从事非洲政府关系与市场拓展的相关工作。回忆起两年前的东非之旅,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2016年暑假,李亚东办理了休学手续,只身一人前往埃塞俄比亚,和实习单位的同事一起筹备《东非瞭望·埃塞俄比亚刊》的创刊号。在当地,李亚东采访了300多位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员工,其中有不少年轻的身影。李亚东说:“整体上,去非洲的中国青年越来越多,90后不胜枚举。而且相比之前被单位外派,现在的中国人更多是自发去非洲。”

  龙江就是赴非青年大潮中的一员,虽然有不理解的声音在耳边回荡,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经过近半年的准备,通过国家汉办组织的考试和培训后,今年5月19日,龙江来到非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赞比亚,在卢阿拉普省曼萨市第二中学任汉语教师。

  龙江有过课程辅导的经验,在授课方面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会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加深非洲学生对汉语发音的印象和记忆。比如,在教‘贸易’这个词时,我们会跟学生一起编一段情景剧,寓教于乐,让学汉语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乐趣。”在赞比亚的中学教育中,汉语课程并不是必修课,龙江的课却备受欢迎。他每次上课,教室里都座无虚席。

  而对很多赞比亚学生来说,想去中国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为非洲提供5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为非洲提供5万个研修培训名额,邀请2000名非洲青年来华交流。

  越来越多的非洲青年意识到,学好汉语可能是改变人生轨迹的一次机会。据龙江介绍,相较于其他国家的留学政策而言,中国对赞比亚学生的吸引力无可比拟。

  除此之外,赞比亚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汉语比赛的方式前往中国,如果在比赛中表现优秀,就可以申请到中国留学,而这也正是龙江的“得意门生”李朝(中文名)的选择。在今年的“汉语桥”比赛中,李朝一路过关斩将,赢得赞比亚赛区全国第二名,他将在今年10月来中国,参加“汉语桥”国际总决赛。

  “语言是一种工具,只有学好汉语,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文化。”李朝对中国之行十分憧憬。他说,自己喜欢中国文化。为了学好汉语,李朝听起了中文歌曲,学习的间隙经常通过手机自学跟唱,有的歌词意思不明白,他就会缠着汉语老师,虚心请教。李朝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的一首中文歌曲就是《大中国》。

  在来非洲之前,龙江还是有顾虑的,担心由于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跟赞比亚的同事和学生不好相处,但到赞比亚后,他才发觉自己多虑了。“赞比亚人真的非常热情,我每次出去,当地的大人和小孩都会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跟学生和同事相处一段时间后,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龙江告诉记者,在赞比亚,中国尤其受欢迎,因为中国企业不仅改善了这里的经济状况,还为赞比亚人提供了很多的工作机会,“赞比亚的市场上,中国品牌随处可见”。

  一直以来,贫穷、饥饿、动乱、难民等是许多人对于非洲的“刻板印象”,龙江对记者说:“实际上,那是很久之前的非洲了,如今非洲的大部分国家都加快了发展步伐。”

  在乌干达的一个众创空间里,聚集了一大批青年创业团队。“有做乌干达版的今日头条的,有做技术创新的,都是刚毕业的年轻人。我觉得在科技创新领域,非洲的年轻人还是蛮有活力的。”李亚东说,他刚到埃塞俄比亚工作的时候,采访过一个学生,他所在的公司叫Deliver Addis,专门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外卖配送,是埃塞俄比亚的第一家外卖公司。

  虽然9个月之后龙江就要返回中国,但在非洲的经历,让他萌生了一个创业的想法。赞比亚有闻名世界的维多利亚大瀑布,除了赞比亚之外,广袤的非洲土地上的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回国之后,龙江打算从事非洲旅游市场开发工作,吸引更多中国人到非洲观光旅游。

  本报北京9月11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曾宪旭 实习生 崔杨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