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3 10:2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7月13日 07 版 | 查看:1034次
“阿囡,我下周要去旅游,港澳行。”
“好呀,和谁一起呢,跟团吗?”
“一个亲戚叫我的,内部福利,不要钱!”
一个月前,妈妈突然在微信里跟我说要去“免费游”,吓得这头正准备舔酸奶盒盖的我,失手把酸奶盒打翻在地。我意识到原来新闻上说的那些别人家的事,可能要在我家上演。
“亲戚”“内部福利”“免费游”,这几个关键词一出,大概就可以推导出“骗局”这个结论。想来妈妈也是念过书的人,也是跟着我自助游过几年的人,这次怎么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不禁痛心疾首。
细细询问,发现事情比我想象的复杂,她心中的逻辑链已坚不可摧:为什么会免费——舞蹈协会的活动;钱哪儿来的——有公司赞助;为什么不允许30岁以下的人参加——因为这是老年活动;网上全是这类骗局的新闻——这次去的人有几百个,居委会主任都去了呢!
无言以对。
但作为一个经常在家庭微信群中充当辟谣小能手的我,怎能就此放弃!
第一招,摆事实。我在搜索引擎键入了“免费游”几个字,跳出来的新闻是“买化肥送免费游,忽悠团出新骗局”“买螺蛳粉送免费游,这是骗局”“买保健品得免费游,被骗4万多”“免费游被强制购物,不买不让出门”……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买什么都能送赠送旅游啊!我把这些链接统统发给了我妈,她淡淡一笑:我不会买东西的,我不带卡,只带现金。
第二招,朋友圈求救。鉴于我的朋友圈里有2000多号各路大神,总有些斗智斗勇的经验。结果,这些平常看上去运筹帷幄的人,回复都是这样的,“你还是多写点稿子弥补损失吧”“作为从《中国消费报》出来的我,家人还相信传销”“买的东西就当团费吧”“能安全回来就好”……
第三招,接受现实。我妈是每天读报的人,自信不会被导游忽悠,加上有个亲戚盛情邀请,这一趟免费旅行看来势在必行。那么,接下来我能做的就是做好应对准备。
首先是精神层面,“妈妈啊,护肤品你还够用吧,没了我会在免税店买的,珠宝玉器手表我们也不戴,保健品都是骗人的,你最多买点吃的,带点现金就好,2000元足够了,别人买东西你就让他们买,这样导游才会开心,你就别买了……”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唐僧附体。
然后是技术层面,本想给妈妈办一个随身WiFi,结果她技高一筹,给自己办了无限流量套餐,价格更优,操作更方便——真的不是广告。看到她有如此觉悟,我心稍安。
最后是操作层面,我和妈妈约定,随时保持通信畅通,买贵重物品前先在微信上拍照问我;留下导游电话和行程安排,如有变动,随时告知……
这一套准备下来,感觉自己都能带个团。母行千里儿担忧,就这样,我妈和两百多个广场舞达人,挥舞着丝巾踏上了旅程。
在办公室忐忑不安地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同事的一番话很有道理,“老人并非不知道这里有骗局的可能,但他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规避这些危险因素。而当儿女对他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时,他们反而更希望证明自己”。
想想确实如此,年轻人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一场旅行,要文艺要深度;但上一代人的标准可能就是吃好喝好景点拍照,还得带点旅游纪念品回去分发给亲戚朋友和广场舞伙伴,不然怎么证明自己出去玩过了。与其专横地替他们做决定,不如教给他们应对之法,而选择,就交给他们自己来吧。这个道理,对孩子是这样,对老人也是。
之后,如我所料,购物团的套路,妈妈一个不剩地遇上了。幸好团友们纷纷解囊买了不少翡翠玉器,只要5999元一件,导游喜笑颜开,服务愈加殷勤。
意料之外的是,我妈不为所动。在我多年网络生涯的熏陶下,我妈早已成长为网购达人,手机里装着某宝、某东、某鲜等多个购物App,每天睡前你们刷短视频,她刷购物网站,擅长精确计算最优解。于是在旅游中,每次遇到想买什么,就拍个照,按图索骥搜索出网购价格。当导游声情并茂地在大巴上推销某款护肤霜时,妈妈早已成竹在胸,网购价比宣称的“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最低价”便宜了一半。
智慧如我妈,在微信里跟我实时吐槽,顺便夸赞自己不为所动,一件都没买。
妈妈以每天5条的频率更新朋友圈,看得出来很是愉快。毕竟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她的生活局限在半径两公里的空间内,除了能发发她在楼顶种的蔬菜瓜果,就是我见诸报端的各类稿子。
最终,妈妈平安归来。我也在千里之外松了一口气,安心地吃完了一盒酸奶。
斌斌姑娘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