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0 21:3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年12月 | 查看:1165次
人物故事:
一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在田间地头苦苦坚守了四十年,终于修成正果,培育出了适合东北地区栽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这个人就是辉南县宏科系列水稻育种专家高玉森。
车老板子一声响鞭,给贫困山村送来了科技能改变一切的第一缕阳光。
四十年前一个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高玉森这个毛头小伙子带着南繁的征尘背着行李,带着脸盆牙具,跟随县政府的农村工作队,坐着生产队的大马车,一路颠簸的来到这里,开始了他一生梦想的追求。然而,梦想与现实之间,毕竟隔着一段路程,这路程有曲折,有艰险,有风雨,有雷鸣,必须有人去趟,有人去付出辛劳、汗水乃至青春。那个小山村的生产队长对这些东西很感兴趣,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支持他,根据他的要求划出了地块,又拨给他几个人,听从他的安排,许多社员对这些事气不过,生产队的劳动力这么紧张,干嘛要给他几个人。为这事生产队召开的社员大会,生产队长是个山东汉子,说话时大脖筋蹦的老高,他说:“咱们要过黄河跨长江,就指着高技术员的试验田,那是咱们的指向,没了这,搁啥学大寨,那叫科学。如今生孩子都科学了,种地咋还不讲科学呢?你在大田里撅着腚,汗珠子顺着老脸淌,一天也不一定能挣一元钱,别不服气。人家高技术员那玩意就能叫咱立竿见影,保证一天能挣两元钱,你信不信?反正我信。怎么样,咱们是不是要支持他。”生产队长的大实话,把社员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会场里热闹起来,就好像明天地里一下长出沉甸甸的稻穗,手里攥着大把的票子似的。打那以后,高玉森研究种子的热情高了许多,他整天在地里忙活,水育苗、旱育苗、大垄单行、双行,稀插稀播,把社员看的眼花缭乱,也让社员们心花怒放。通往试验田的小道上,本来是条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结果让他踩得溜溜光,一下雨泛着亮,就好像科学为社员的心里开了一扇窗,把社员的心里照的亮堂堂,社员们戏称“科学的小道”。高玉森用辛勤的汗水,滋润着地里的庄稼一天天长大,为了解水稻的长势,高玉森起早贪黑的侍弄着。有一段时间,高玉森每天晚上蹲在地里不知道在忙活什么。生产队的饲养员发现了这一秘密,告诉了生产队长。在一天晚上,生产队长提前来到地里,他要看高玉森到底在干什么,看了两个晚上,他终于明白了,高玉森在听水稻的私语声,那个声音在一般人看来是那么枯燥,可在他的心里却像听到了水稻大丰收的序曲。这件事传出来之后,许多人不解,认为高玉森是不是有点傻,再怎么执着也用不着这样,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高玉森对科学研究严谨的态度,实用科学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一毫都不能差。何况他的研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收成,那是马虎不得的。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有后来让人刮目相看的科研成果。
在家庭和事业的天平上,他只钟情于育种事业,他用执着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现状。
高玉森有过两次婚姻,但都不幸解体,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一个谜,其实很简单,大凡从事科研的人,钟情于事业超过照顾家庭,当家庭和事业需要做出选择时,执着于事业的人,只好放弃家庭,选择事业,高玉森属于这类人,因为他心里装着农民是否由足够的粮食填报肚皮,这是他一生的追求和梦想,即使天荒地老,也不会改变。高玉森没有了家庭的羁绊,一身轻松的扎在了他的育种事业里。
选育种子是培育种子最直接、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也是经过千百次实践得出的结论。但是要经过漫长的选育实验过程,方可大面积的推广。但是,它的前提是,必须由优质的种子,不具备这一点,育种那就是空想,那么,优质的种子从哪里来,只能从本地的大田里去寻找那脱离了原品种生长习性的种子,因为它适合本地的气候条件,生长环境,土壤结构,要想在一望无际的水稻大田里找到理想的种子,那可不是一种容易的事情。必须具备一双洞察力极强的眼睛,同时要有超出平常人的耐力,需精心筛选,仔细比较,耐心观察,才有可能在水稻的大田里有所发现。为了寻找那变异的品种,高玉森在水稻的开花期和结果期都要一丝不苟的去观察,去发现,去辨别。有时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整天泡在稻田里,稍发现一株有点异样的水稻他便急忙下到稻田里,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如果有价值,掏出随身携带的标签,挂在那株水稻上。为了观察水稻的变化,他常常带着干粮和水整天不离稻田,饿了就咬口干粮,渴了喝口水,眼睛却一直搜寻着,因为水稻的开花期和结果期就那么十几天,错过了时间就得等来年了。1997年的夏天,气温高达29度,多嘴的蝈蝈不再欢歌,高玉森像往常一样,高挽裤腿,在稻田里寻找着他心中的梦想,突然他眼前一亮,终于在通育124生产田里发现了一株自然变异的水稻,它是那么显眼,那么鹤立鸡群,就好像与高玉森约好了似的,高玉森的心狂跳起来,好半天才平静下来。他急忙在这株水稻上做好了记号,小心翼翼的观察了好一阵子,才放心的离去。那几天他高兴的像个孩子,逢人便说,见人就讲,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接下来他就利用这变异的单株水稻进行选育,然而任何事情在成功之前都要经历磨难,这好像是天定的,高玉森也不例外。选育种子需要基地,他却没有,这也难不住他,他个人投资租农民的地,作为选育基地进行试验。春天他像庄稼老把式,同农民一起下地,浸种、育苗、施肥、插秧、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懈;秋天观察选种、记录、单割、单收、单打,品种的抗病能力,株高,分蘖的最佳时机,插秧的深浅适度,品种的生长时间,品种的产量都要分别门类的做好台账,以便来年再进行试验。当时他没钱买那种专进行单打的打稻机,他就用自行车的轮子转动后打稻子,一天下来人累的都不想吃饭,可他硬是咬牙坚守。坚守对于某种从事研究的人来说,尤为重要,靠这种精神,守住这块属于自己的阵地,守住一份承诺,守住一份孤独,守住一份执着。高玉森靠这种坚守,在他育种的领域里默默的编织着梦想。盛夏,挡不住他忙碌的脚步,酷暑,他头戴一顶大草帽,脚穿一双黄胶鞋,风里来雨里去,干了湿,湿了干,伴着露水下地,披着星星归,即使是病了,也隔不断他坚守和信念。2001年的夏季的一天,连续几天的身体不舒服,但他还是硬撑着来到了试验田,也许老天爷要考验他的坚守和意志,刚刚晴朗的天空,突然间阴云密布,倾盆大雨把他淋了个透,他全然不顾,一直在稻田里坚持着,结果几天高烧不退,不得不拎着药瓶跌跌撞撞去田间观察。就这样高玉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撑着。他以一种超出常人的毅力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奋斗了20年,终于迎来举杯相庆的一天,先后培育出了“辉粳7号”、“宏科8号”、“宏科67号”、“宏科88号”、“宏科79号”、“宏科87号”、“宏科57号”等一批省级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并在东北三省推广,总面积达到300万亩,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期间,高玉森主持实施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两项,国家星火计划两项,省级项目三项,被农民亲切的称为“送财神的人”。
高玉森对农民一往情深,谁有困难,他都伸手扶一把,却要求自己洁身自好,守住清贫,守住勤俭。
一个退休前研究种子,退休后仍然研究种子的普普通通乡下的农科人员,靠着一种韧劲,专心致志,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坚守田间四十年,培育出了让百姓喜爱的优质品种,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吗?其实不然。高玉森其貌不扬,矮矮的个子,戴着一顶小黑帽,穿行在茫茫人海中,忙碌在稻田里,像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怎么看跟专家扯不上关系,但是他的确是个专家,对农民那个亲热劲让人望尘莫及,懂得农民的重要性,懂得鱼和水的关系。
高玉森为人热情,看不得有人受苦,属于那种热心肠的人。农民种地有了困难,他都会去扶一把。大田里起了虫灾,农民不知道用什么农药,他就会跑到田里认真的查看,然后告诉农民这是个怎样的虫害,用哪种农药解决。他常说:“农民种点地不容易,靠它养家糊口。”因此不管来找他的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都会认真接待。一次,他原来搞实验的那个生产队的社员,找到了他,问他有没有解决二洼地水稻低产的问题,他便亲自到田里去认真观察。他认为是土壤低温所致,应该用草木灰试一试。那户社员听了他的话,把草木灰在翻地之前扬到了地里,以增加地温。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效果出奇的好,水稻疯长。为了答谢高玉森的精心指点,那户社员打完场,用牛车拉了一袋大米给高玉森送来,可他怎么都不收,弄得那个社员一提起这事就竖起大拇指。
有一年他的宏科水稻科研中心按订单收购了农民手中的水稻,可他觉得亏欠了农民,又以每斤提高5分钱的价格对农民进行补偿。那一次拿出了20万元挨家挨户送到农民的手中,农民们含着泪捧着带着他余温的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辉南镇孙家街农民张宝秋,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种了一辈子地,庄稼院里的活难不住他,可对于稻瘟病却束手无策,每当地里起稻瘟病时,他满嘴的大泡,急得眼睛都红了,可有什么办法呢,眼见一年的收成又要付之东流,他那个急就不用说了,2003年,他找到了高玉森,求他想想办法,高玉森没有给他讲很多的道理,只是免费送给他自己培育的新品种,并保证以后不会有稻瘟病的事发生,张宝秋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里,种了宏科品种,结果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水稻出奇的好,乐的全家人都说,是高玉森救了他们。高玉森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谁有个灾,谁有个难,他都伸手去扶一把,就连沿街讨饭的乞丐都愿意到他的水稻科研中心讨要,在他们心里,高玉森是个难得的好人,冬季里的麻雀在吃不饱肚子时,都会飞到他的屋外叫个不停,高玉森听到了,准会撒点东西,让这些小东西吃饱肚子,抵御风寒。他对农民一往情深的关爱,却要求自己洁身自好,守住勤俭,守住一介农夫的本性。一次去省城长春参加优质品种颁奖会,仍然穿着平常的衣服,助手们觉得有点影响专家的形象,劝他说:“咱又不缺钱,怎么也穿得体面一点。”高玉森生气了:“我是去领奖,又不是去参加婚礼,穿得干干净净就行。”弄得那几个助手无言以对,只好依着他。高玉森整天忙于他的育种事业,无暇顾及吃穿住行,到过他小屋的人都有过这种感受,谁都不会相信他是一个为农民种财神的人,一个远近闻名的育种专家。住着仅有5平方米的小屋,屋里除了一张睡觉的床,一台电视机,一部电话,再没有任何的奢侈品。我去了几次之后终于明白了他的心思,与他小屋一墙之隔的是他的种子品种挂藏室,里面的墙上棚杆子上挂满了水稻试验品种。在常人看来这些种子既不会说话又不会讨人欢心,守着他们做什么。然而在高玉森的眼里,这些个小精灵尽管被挂在墙上、棚杆上,他却能听得见她们的呼吸声,能听见她们的脚步声,她们的心跳声,甚至能听得见她们的窃窃私语。写到这我不由的想起另一个情景,高玉森在水稻试验田的地头上栽上黄瓜、茄子、西红柿、大葱,种上了豆角,虽然他是研究培育水稻品种的专家,单凭他对种子的研究和植物习性的了解,摆弄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蔬菜也会得心应手,从这些蔬菜的长势上就可以看出与众不同,受到人们光顾的频率很高。
高玉森,一位辛勤的耕耘者,专注田畴,情系乡亲,淡泊名利,远离奢侈,像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栽种财富,收获喜悦,他的毕生梦想,让乡亲们远离饥饿,生活幸福。
66岁的育种专家高玉森劳累了一天后又回到了他的小屋,这是他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精神领地。屋子虽小,却很阳光,很温馨,在这里他的各种奇思妙想才会喷薄而出……
来源:吉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