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9 17:5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7月09日 01 版 | 查看:995次
ARJ21-700飞机进行溅水试验。中航工业试飞中心供图
舰载机起飞助理是世界公认最危险的职业之一,飞机起降时,沈意距离它只有几米远。“成功也想过,失败也想过。”作为“党员先锋队”成员,能力卓越的沈意自请执行舰载机舰上首飞试验任务,他说:“关键时刻就得做好顶梁柱,飞机总得试验出来。”
上午的下班号声响起,航空工业试飞中心科研区大门打开,身穿蓝色短袖工装的员工骑着自行车、电动车、小摩托车,像水滴一样从各个角落出现,汇集成河流涌出半军事化管理的科研区,分流到阎良的大街小巷。
西安市的阎良区被称为“中国航空城”。这里聚集了航空工业试飞中心、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航空工业飞机强度研究所等大型航空企事业单位。
就职于这些企事业单位的数万名职工占到阎良城区人口的三分之一,他们上下班时,单位附近的马路要临时封闭15分钟以便疏散。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实践中将大家凝聚起来传承和发扬“航空报国”精神,长期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命题。以航空工业试飞中心为例,这个命题他们已经探索了59年,并且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方法。
老军工单位凝聚人才的“魔力”
航空工业试飞中心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辖的成员单位之一。它创建于1959年,是我国唯一承担军用飞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产品国家级鉴定试飞和民机适航审定试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普通人耳熟能详的航母舰载机歼15、“胖妞”运输机运20、国产大飞机C919、国产支线飞机ARJ21等都在此进行飞行试验。
这个科研机构里最为核心的人员有三类:试飞员、试飞工程师、综合保障人员。如何凝聚这些人才,这个老军工单位有自己的“魔力”,第一个关键方法当数传承“航空报国”精神。
这些人才又可以分为两种,在阎良土生土长的职工后代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阎良人。新试飞员蒋丹丹就是后者,也是最能检验老军工单位“魔力”的一类人。
蒋丹丹今年29岁,是试飞中心最年轻的试飞员之一,也是目前航空工业集团培养的唯一一名商用运输机女试飞员。她完全是个小姑娘模样,皮肤白皙,高扎马尾,爱说爱笑。
不过,这可不是个一般的小姑娘。2012年到2015年,蒋丹丹不仅完成了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硕士课程和论文,还拿下了中国民航培训学院的20多门理论课、飞行实践课,并且获得了民航驾照。而后通过试飞中心更深入的十几门课程培训,在2017年正式成为试飞中心的一名试飞员。
如果说飞行员是“天之骄子”,像蒋丹丹这样的试飞员就是骄子中的精英。如果没有来到阎良,她大概会像研究生同学一样钻进时髦的大城市,做一名率性的程序员,而阎良是个朴素保守的小城,几万人穿同样的工装,试飞中心对进入科研区的人员着装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或者,她也有机会像民航培训学院的同学一样进入民航公司,会在朋友圈分享全球各地的美食和美景,而阎良是个没有新鲜事的小城,“上班的同事也是你的邻居”“吃饭的时候旁边桌谈论的人你也认识”。
但蒋丹丹并不觉得遗憾,她用“纯粹”来形容这里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是和“美好”挂钩的。
试飞中心有不少人一家三代都在这儿工作。爷爷奶奶1959年端着搪瓷脸盆给飞机加油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孙辈这里,所以 “这儿的年轻人对飞机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能吃苦、敢担当” 。蒋丹丹很快被这种“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航空报国”精神感染,觉得大家的“一腔热血”特别豪壮。
有时半夜醒来,她还能听见飞机发动机轰鸣的声音,那代表科研人员在加班进行相关科研工作,蒋丹丹感激地说:“你知道这么多人在守护着你的飞机,就特别安心!”
事实上,精神的力量可能比蒋丹丹所体会的更大些。在她还没去过的更艰苦的地方,“航空报国”精神所渲染出的情怀和理想,支撑着一代代人在恶劣环境中完成了高难度的飞行试验任务。
在中国的西北部,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常年起落试验飞机,试飞人把这个外场基地称为“西线”,有数百人坚守在那儿。
前不久刚刚结束轮岗的 “西线”临时党支部副书记连帅对那里的荒凉、干燥、低温和寂寥印象深刻。“西线”气温长时间处于零下20摄氏度左右;异常干燥,男同志8月还要用护肤霜;最繁华的地方是一个菜市场,5分钟就能走到头,但大家叫它“王府井”。
人到了那里生活都困难,如何提起干劲儿?搞技术出身的连帅嘿嘿一笑说:“老军工嘛,其实发不了多少钱,我们主要是靠‘航空报国’的精神。”
连帅说,那片戈壁滩上支着一条巨大的横幅,上面写着: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深植党员的“顶梁柱”基因
在忠诚于祖国和奉献于航空事业的试飞人中,有一个被甄选出的更加优秀的群体——中国共产党党员。
试飞中心党建部部长李宁说:“我们试飞中心的党建工作经过59年的实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别人还真不一定能学走,因为试飞人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基因。”
李宁所说的基因是一个老军工单位骨子里流淌的“党对业务和政治方向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对党的忠诚”。这些试飞人认为,党组织之所以对大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一支支转战祖国大江南北、在重点型号试飞一线攻坚克难的“党员先锋队”所体现的模范带头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科研试飞持续呈现出新型号集中、任务周期紧、技术难度大、试飞风险高、多项目并行任务重、试飞地点分散的特点。试飞中心党委坚持以“党员先锋队”作为基层一线推动单位改革发展、传承“航空报国”精神和试飞文化的党建工作平台和载体。目前,有32支党员先锋队活跃在型号试飞、综合保障等各个领域,突破了一大批关键试飞技术和基础支撑技术,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
在“脸盆加油”的年代,是党员带头把自己家的搪瓷脸盆贡献出来加油,到现在,依旧是党员最先在危险的时刻站出来,在困难的时候顶上去。
还记得2012年的“航母style”吗?试飞中心机务部副主任沈意作为歼15航母首飞的起飞助理,是做出“下蹲屈身,凌空一指”动作的第一人。
单这一个手势就经历了上百次迭代,整个舰载机的保障和起降流程的创新,背后更是凝结着试飞中心机务保障团队3年的心血。而能够作为第一人站上航母的飞行甲板,需要莫大的勇气。
舰载机起飞助理是世界公认最危险的职业之一,飞机起降时,沈意距离它只有几米远。“成功也想过,失败也想过。”作为“党员先锋队”成员,能力出众的沈意自请执行舰载机舰上首飞试验任务,他说:“关键时刻就得做好‘顶梁柱’。飞机总得试验出来。”
“顶梁柱”虽听起来光荣,但执行的往往都是无比艰巨的任务。
还记得运20首次载人空运试验吗?试飞中心在科研一线的1000多名党员,除出差在外的,全部报了名。最终,登机参与试验的人员中有四分之三都是党员。
测试所党总支书记孙科记得,那天大雪刚停,周围白茫茫一片。尽管他对飞机制造团队、试飞员、测试团队、地面保障团队都充满信心,但还是跟副书记说:“这次我先上,你在家留守。万一……咱们的事业还有人。”
彼时,测试所的“党员先锋队”刚打破我国试飞测试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研制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化测试系统。
在党员队伍里,有些人做惯了“顶梁柱”,就离不开自己的岗位了。
能想象从飞机迫降中死里逃生的人如今还在试飞一线坚守吗?几年前,试飞员单龙飞驾驶某型机突发险情,他以过硬的素质成功处置,紧急迫降成功,但本人两截腰椎骨折。
他手术苏醒后第一句话便问:“我还能不能飞?”经过几年治疗和休养,现在他又穿上了飞行服重返蓝天,在接受采访当天还完成了两个试飞科目。曾经有前辈跟他说:“飞行员是一种职业,试飞员是一种事业。”他很信奉这句话。
单龙飞说,自己的偶像是试飞中心副主任、特级试飞员赵鹏。当了20多年试飞员的赵鹏试飞过35型飞机,其中不少是别人不敢飞的高难度科目,比如“最小离地速度”。
飞行试验的目的很多时候是为了检测飞机的实际性能,因此,试飞员也总在挑战自身和飞机的极限,寻找自身与飞机的能力临界点。这正是飞行试验工作危险的地方。
而测试飞机“最小离地速度”的试验是险之又险。试飞时机尾需要擦地数秒,飞机身后火花四溅,远处看像是擦出了一条火龙。这个被称为“刮胡刀”的科目分寸极难把握,一不小心机尾就会折断。据说,全世界大约只有20支团队能够完成这个试验,赵鹏的团队就是其中一个。
如此看来,“顶梁柱”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做的。
创新军工科研院所党建思路
试飞中心党员的“顶梁柱”作用之所以能够得到发挥,一部分归功于传统,还有一部分则要归功于创新。
试飞中心党委是用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模式搞党建。
试飞员、试飞工程师、综合保障人员,是完成飞行试验的三类核心人群,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理工专业出身,他们注重“逻辑”,讲究“流程”,对“数字”敏感。而对于传统党群工作中描述性的话语体系,他们则有些不好接受。这时,一群理工科党群工作者,走上党群工作岗位,架起了科研和党建的沟通桥梁,走出了一条具有试飞特色的党建工作之路。包括从事党群工作的孙科和连帅,也是机载测试专业的工程师。
从最基础的发展党员说起。试飞中心党建部门绘制了一张“党员发展工作流程卡”,上面用表格的形式简明的标记出了30项发展党员的工作流程,以及每一步骤需要完成的时间、负责人和所需材料。目标和路径一目了然,非常符合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
成为党员后,大家便被纳入一个长效化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和管控机制。举例来说,试飞中心党委组织党员参与“双争”:即争做推动改革发展先锋,争做优秀党务工作者;要求基层党组织开展“双评”:即党总支/支部达标评价、民主评议党员,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党委会对评选出的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基层党组织给予表彰奖励。
此外,试飞中心党委还打造了标准化的党建工作实施操作规范。他们依据党章党规及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有关制度,梳理近60年的党建工作经验,编制形成了8项党建标准,并且根据需要定期更新。这些标准与每年更新的《党支部/支部工作手册》一起,成为基层党支部开展工作的操作规范。比如针对“西线”等外场试飞工作的特点,编制了《外场试飞党支部管理规定》,对外场党支部设立条件、程序、书记的选派、党支部的职责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曾轮岗过“西线”临时党支部副书记的连帅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针对“西线”的特点,他们的党支部中还特别设置了保密委员、生活委员等,专门解决大家的生活和思想问题。
尽管外场试飞基地条件有限,但是党组织的思想总能以各种形式传到那里。连帅说,他们有“三送”:一送党员学习资料和报纸,以便大家思想不掉队;二送党课,“每年本场评选出的优秀党课会到我们这里再讲一遍”;三送考核,试飞中心会将职称评定、技能评定等考核的考场送到戈壁滩上,让大家在外工作不耽误进步。当然,他们也送文艺节目和物资,最近才送过去一批阎良特产的甜瓜。
在试飞中心党建人心里,党建工作自然首先强调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将“关注民生、服务职工”作为党组织的重要工作。
以在阎良本场工作的测试所党总支书记孙科为例,他提出了“一会一事”的做法。“一会”指开好党小组会,把棘手的问题摆在台面上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比如在任务紧张的时候谁先休假的问题,他就让大家一一把休假的事由说出来,“大家一起排个优先级”,“要给女儿过生日的势必会让给去医院看护母亲的人”。
“一事”指为大家做一件暖心的小事。比如他在调研时发现科研人员为了给测试设备加温每天都要凌晨三四点起床,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寒风前往戈壁滩,为的只是过去按一下开关。回来后,他就组织几个人研制出了一套设备远程加温控制系统,解决了大家在不得不早起的痛点。孙科认为:“把点滴的小事做好,党组织才有存在感和感召力。”
而连帅在工作环境恶劣、枯燥的“西线”,甚至更具备服务精神。为了给艰苦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他组织大家包饺子、烧烤、搞自助小火锅,还办过两场“最美外场”朋友圈摄影大赛。鼓励大家拍摄风景照片,先由党支部进行初评,筛选一部分照片之后再制作成电子相册发布在朋友圈里,让大家投票评选。
“没想到大家积极性还挺高,有的型号总师拍了之后不会发原图,我们教了一天终于教会了!”连帅笑着说。党群工作给他带来的成就感,不亚于做科研工作。
孙科、连帅他们所做的这些努力,也都会被量化成数字,纳入基层党总支/支部达标考核。为了适应理科思维的评价机制,试飞中心党委运用KPI绩效评价模式,梳理了多项考核指标。记者看到,今年的考核表上95%的区域都被数字占据着。
新修订的党章规定,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对此,试飞中心党委的理解是,应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注重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科研试飞业务,始终依靠党员骨干推动单位发展,履行航空报国使命。
“试飞铺就通天路”,试飞人都知道这句话。成立至今,试飞中心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上百种飞机及发动机的国家级鉴定试飞和适航审定试飞任务,为推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及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后,党的建设工作将继续引航,带领试飞人飞出一条更广阔的“通天之路”。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茜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