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与法--毒品“马甲”不断 禁毒关口前移成关键

发布时间:2018-07-09 10:09 | 来源:法制日报青少年与法 2018-07-01 14版 | 查看:1014次

□ 本报记者 周宵鹏
  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成效继续得到巩固,青少年吸毒人员持续减少。
  6月25日,国家禁毒办发布的《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通报了这一可喜的情况。报告披露,2017年全国查获35岁以下青少年吸毒人数同比下降19%,其中新发现人数同比下降29.3%,占新发现人员总数的比例同比下降2.2%。
  然而,青少年吸毒问题仍不可小觑。上述报告发布的同日,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局长曹学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吸毒人员呈低龄化发展趋势,目前全国收治了900多名16到18岁之间的未成年吸毒人员。
  此前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不满18岁的未成年吸毒人员为2.2万名;2017年,这一数字有所减少,但仍有1.5万名。
  逃学孩子被引诱吸食冰毒
  2017年8月一天,河北省秦皇岛市公安局抚宁分局禁毒大队大队长刘凯得到一条线索,辖区留守营镇有一个叫“赵奇”的人,带着四五个初中生“溜冰”(吸食冰毒)。
  “引诱这么小的孩子吸毒,这还了得!”刘凯说,他立即带着同事展开侦查,很快查明这个“赵奇”真名叫杨某,与妻子在当地做小生意。
  刘凯和同事赶到杨某居住的小区,埋伏在附近蹲守。当天下午两点半,一个个头不高的男子带着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从楼里走出来,来到一辆车前就要开车。
  “杨某!”刘凯喊了一声,对方本能地回了一下头,民警立即冲上去一把将其摁住。
  这时,从楼里又走出来两个女孩,朝杨某一边跑过来一边喊着:“哥,怎么啦?”当刘凯和同事亮明警察身份时,两个女孩竟然天真地问:“叔叔,我哥是好人,你们是不是抓错人啦?”
  “这些傻孩子,都要进狼嘴里了,还把他当好人。”刘凯说,民警们依法搜查杨某的汽车,当场查获一个用来吸毒的冰壶。杨某和3个孩子都被带回了警队,分头进行审查。
  “我怎么了,这些孩子不好好上学,我天天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没干坏事呀。”面对讯问,杨某开始十分蛮横。
  3个无知的孩子则竹筒倒豆子一样,向民警交代了跟着杨某吸毒的事,还说一起吸毒的还有另外两名学生。民警连夜找到了另外两个男孩,佐证了这一事实。
  在证据面前,杨某不得不供述了多次引诱、容留未成年人吸食冰毒的犯罪事实。杨某交代,他已有多年的吸毒史,在当地居住期间,经常遇到附近某中学一些逃学的孩子,心怀鬼胎的他有意识地和孩子们搭讪,带他们兜风、撸串儿、喝酒。时间长了,孩子们一口一个“哥”,越来越信任他。
  2017年7月的一天,杨某把孩子叫到家里,拿出了冰毒和吸壶,开始陶醉地吸起来。孩子们问他这是什么,他说:“这是水烟,好玩着呐,不上瘾。玩玩不?”孩子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个个先后照着杨某的样子吸食了冰毒。庆幸的是,五个孩子仅仅吸食冰毒一两次,还未成瘾。
  杨某被拘留后,民警根据其交代打掉了他的一个上线,查获冰毒15克。
  对于引诱、容留他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吸毒,法律规定十分严厉。2016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容留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即构成容留他人吸毒罪,在容留人数、次数、后果方面不需要达到其他要求。此外,解释规定,向吸食、注射毒品的未成年人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直接构成以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对非法提供麻精药品的数量不另作要求。

花样不断翻新辨识毒品不易 
  在刘凯办理的案件中,逃学、行为不检、交友不慎,成为几个未成年人接触到毒品的关键词。
  事实上,正是由于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对毒品危害缺乏正确认识,好奇心、虚荣心理作祟,将部分青少年引向吸食毒品的深渊,导致青少年群体中非法持有毒品、容留吸毒、零包贩毒等案件时有发生。
  有数据显示,初中生开始吸毒的,多数是由好奇心引起的,只是想试一下却染上了毒瘾。在一些社交场合或单独休闲环境中,由于受到不良思想影响,不少未成年人追求刺激,将吸食毒品单纯地当作吸烟、喝酒一样,满足消遣和享乐的需要。
  此外,未成年人沾染毒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因素,因为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和监管,没有及时地给孩子说明毒品的危害严重性,致使孩子误入歧途。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查办的相关案件中,涉毒青少年绝大多数吸食的都是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相比,新型毒品的心理成瘾性很强。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改变形态包装,生产销售“咔哇朝饮”“彩虹烟”“咔啡包”“小树枝”等新类型毒品,花样不断翻新,具有极强的伪装性、迷惑性和时尚性,以青少年在娱乐场所滥用为主。
  河北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政委田彤颜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目前滥用合成毒品的吸毒人员数量快速增长,河北在册滥用合成毒品的吸毒人员数量已占到全部在册吸毒人员总量的88%,其中青少年已经成为毒品滥用的主要群体。
  然而,普通群众尤其是诸多青少年对毒品的认识却仍然停留在传统毒品海洛因时代,相关宣传资料、图片、案例也都基于此,越来越流行的化学合成毒品的宣传相对较少,使这些毒品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面对毒品和毒品犯罪不断更换“马甲”,要想做到防患于未然,禁毒宣传和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禁毒教育,提升人们识毒拒毒防毒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警惕,保护自己。
  6月25日,由国家禁毒办和阿里巴巴共同创办的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数字化平台正式上线。这一平台将由学校为单位接入,按照不同年级类别上线音视频及课件,包括毒品危害、常见毒品的识别以及禁毒法律、积极参与禁毒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一数字化平台了解禁毒知识和毒品危害。
  近日,河北省衡水市举办“健康人生、绿色无毒”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活动,2000余名学生在签名簿上签名,以示自己“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的决心。衡水市副市长、市禁毒委副主任、市公安局局长程蔚青在活动中说,近年来吸毒贩毒的黑手已经开始伸向校园,伸向最容易被控制的青少年,希望大家切实地警觉起来,认识毒情、抵制毒品,也希望各个学校加强管理,做好青少年远离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开展好打击预防毒品犯罪活动。

深入接触孩子彻底远离毒品 
  民警对未成年人进行询问必须有监护人在场,当刘凯和同事向几名吸毒未成年人了解情况时,5个孩子的家长听说孩子沾上了毒品,情绪瞬间失控,都说要找杨某算账。
  按照司法行政戒毒规定,未成年戒毒人员由未成年强制隔离戒毒所或专管大队进行统一管理,教育戒治工作针对其自身特点开展,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在场所内完成基本教育过程。
  针对未成年戒毒人员世界观还未定型、法治观念较薄弱、社会经验不足、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戒毒场所会有针对性地加强法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针对他们心理方面的缺陷、不成熟,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对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及时解答其心理咨询。
  由于几个孩子吸毒尚未成瘾,民警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办完手续后交由家长带回。按说这个案件到此就算结束了,但刘凯心里一直放不下那5个孩子。
  “我和他爸在外打工,就是为了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这咋就吸毒了呢?听说吸毒不好戒,这可咋整啊!”一位家长的哭诉时常在刘凯脑海中闪现,他决定一定要让这几个孩子彻底远离毒品。
  从那之后,刘凯每隔半个月,就去5个孩子的家中,找家长谈心,和孩子们聊天。少去娱乐场所,拒绝陌生人赠送的香烟或饮料;交友要谨慎,不要结识有不良习惯的人群;对任何形式的毒品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盲目的好奇或者尝试……刘凯与几个孩子深入交谈,引导孩子们反思这件事情。
  这几个孩子都处在叛逆期,光讲道理听不进去,刘凯就给他们讲警察故事,讲缉毒警察怎么抓罪犯,讲民警办理过的真实案件,未成年人如何被引诱吸毒、走向堕落,并且激励他们多读积极上进、温暖向上的书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017年10月,秦皇岛市公安局举办警务实战演练,刘凯特意带5个孩子前来观看,看到威风凛凛、整齐划一的队列表演,看到实弹射击、擒拿格斗的精彩演练,孩子们崇拜地说:“警察真厉害,我们以后也要当警察。”
  侦办一起毒品案件,成功挽救5名失足少年。通过刘凯不断的努力,几个孩子发生了变化。再去家访时,家长都说,孩子比原来听话了、懂事了。
  不仅是这5名吸毒的孩子,刘凯还担任多所学校禁毒教育课的教官,教孩子如何“识毒”“防毒”“拒毒”。
  2015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个人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禁毒工作要从青少年抓起,从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和防范抓起,让人民群众积极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禁毒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先,重点针对青少年等群体,深入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抵制毒品的浓厚氛围。
  “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日不止。”刘凯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