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乡八善:藏乡8户人家60年义务轮流照顾瘫痪老人一家三代人

发布时间:2018-07-08 19:4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年12月 | 查看:1293次

人物故事:

  题记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的感动,如冬日阳光,令人舒心温暖;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好人,他们的事迹不一定轰轰烈烈,却一定感人至深。 在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羊拉村毕龙小组,8户人家轮流义务供养照顾自幼瘫痪的白迪老人一家三代,把和谐、友善、助残的乡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农村生活实践,演绎了一曲大爱无言的动人乐章,谱写出最美藏乡邻里和谐一家亲的时代篇章。 

  一、汇集苦难的不幸家庭 

  “羊拉”在藏语中意为牦牛角,地处被称为“云南北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北部,东邻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北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接壤,是鸡鸣三省之地。毕龙村民小组坐落在羊拉村委会西北角纳拉雪山下,全村8户人家,46人,距村委会2公里多,到乡政府所在地甲功村70多公里,平均海拔2900米,毕龙村西北流淌着唯一的水源白水河,滋润着这块贫瘠、美丽和善良的村庄。白迪老人就生活在这个小村子里,虽然在这个村子里,他家没有至亲,但生活的磨难却使整个村子都成为了他家的亲人,特别是在只有白迪老人在世的17年间。 

  那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年代,1954年的一天,稀疏树丛掩映的一栋土掌房里传来了欢呼声,白迪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父母发现小白迪始终不会站起来,下肢萎缩,与发育良好的上身很不协调。2岁时,经医生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双腿残疾。到3岁时,大妹妹得病离开了人间,父亲因病医治无效,也离他而去。从此,这位半身瘫痪的小男孩与母亲、小妹妹相依为命。在母亲及小妹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白迪生活和精神也有寄托。到35岁时,在一个严寒的冬夜,小妹因病永远闭上了双眼。自此以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糊口。村里人已经记不清是哪一年的哪一天,但都知道,那一天起这个艰难的家庭与整个村子联系更紧密了。白迪的老母亲在屋顶嗮青稞,一脚不慎,跌落下来,一动不动。村里人发现后,纷纷赶来帮忙,经过医生及时诊治,村民说还请了出家人念佛,老母亲终于苏醒了。 

  第二天开始,人们轮流来照顾白迪母子,几个月过去了,老母亲的身体,没有一丝好转,也失去了劳动能力。 

  当母子俩身处绝望的边缘时,村里人伸出了援助之手。谁也说不清是谁带的头,人们开始计划着怎么照顾这可怜的母子。最后决定8户人家,轮流负责母子俩每天的生活起居。天亮时送去热腾腾的酥油茶;太阳出来后,把白迪搬到屋外晒晒太阳;早点、午饭、晚饭自家吃什么就送去什么。 

  2004年冬春的一天,白迪老母亲也走了。那时白迪49岁,看着母亲冰冷的躯体,他失声痛哭,陷入绝望中,对一个人来说,特别是一个半身瘫痪年近半百的人来说,成为了鳏寡孤独残什么都占全的老人,除了绝望还能做什么? 

  二、一次特别的村民专题会议 

  金沙江从羊拉奔泻而下,这里没有密林,只有连绵的秃头大山和苟活着的少许灌木,抬头远望,绵延的山峰,好似就在脚下。每天清晨一声鸡鸣后,炊烟袅袅,煨桑的柏香味弥漫在整个村庄的上空。这里,始终保留着对自然的敬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藏地纯真风俗。 

  当天,全村8户人家不约而同赶来帮忙,在悲伤中送走了他的母亲。说起白迪一家,人们哀叹他家的不幸。白迪的父亲看起来长得高大壮实,而实际上体虚无力,上世纪50、60年代大集体时代,村里安排劳动生产,只能照顾他父亲安排在老人组,而不能参加青壮年组的重活。白迪母亲的父亲,高龄体弱而丧失劳动能力,也得由村里人照顾,可以说白迪一家三代受到了村里特殊关爱。 

  眼下,活着的人怎么办?白迪老人半身瘫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照顾他家的接力棒还需要继续下去。但全村家家户户生活贫困,农忙不能误,老人要赡养、孩子要送去读书,各家有各家的难处。 

  大家进行了一场意味深长的会议讨论,最后决定全村三天一户轮流赡养白迪老人,在白迪最绝望的时候,左邻右舍伸出了一双双朴实而温暖的双手。 

  但没过多久,第二个问题困扰着人们。由于忙农事,经常忘记三天为期的事,或者在轮流过程中发生误会。为了更好地照顾白迪老人,全村再次讨论决定,把原来三天一户改为一个星期一户,因白迪老人所住的房子长年失修已成危房,村里计划让各户领老人到各家住,便于照顾,使轮流赡养更顺畅。但白迪老人不想离开生他养他的祖房,他说:“虽然房子有点破旧,但我对它有感情,住在这里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怀念。” 村里遵照老人意愿,就停止了这个计划。为让老人过得更舒适、安全,村组干部到乡党委政府反映情况,争取到部分资金,以村民投工投劳的方式,第二次为白迪老人翻盖了藏式土木结构的新房。 

  在大家一片欢庆之后,一个现实问题再次冲破了预期。在毕龙村民小组,土地贫瘠,家庭经济收入困难,青壮年劳力要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家里多剩下老人和妇女儿童,要照顾好白迪老人,大家感到很棘手。白迪老人身体很重,下身瘫痪,不能自己翻身,也穿不了裤子,要有人抬进抬出,接尿接屎,对于村里的妇女来说照顾这样的老人很有“难度”。全村妇女为此开了一次妇女会,重点讨论“伦理”“害羞”等问题,“老人很可怜,一定要照顾好他!”“他都这样了,我们不管谁管?”“现在,到了面子不放不得的时候了”,一番议论后达成共识,破除“伦理”不便,不能“害羞”,一定要照顾好瘫痪老人。 

  当有人来访了解情况时,村民品楚就指着不远处的小坑说:“很早以前,白迪在那里上厕所,我们抬他过去就行了。”又指着离老人床边只有两步远的盆子说:“现在,需要我们拿着盆子接上。”此时,白迪老人无力地斜靠在墙根,会向来人微微一笑: “这几天,大小便失禁,阿取医生送来了药,‘亲戚们’按时送来我喜欢吃的肉汤泡米饭,还每天帮我清洗裤子,难为大家了。” 

  可想而知,照顾一个正常人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赡养一个残疾人一两月也会有怨言,而这个叫毕龙的小村庄,十几年如-日,集体赡养一位下身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的孤寡老人,而且没有血缘关系,其难度不言而喻。除了保证一日三餐外,早上还要给老人生火取暖,抬出去晒太阳,中午给老人翻身,手把手给老人喝酥油茶,下午太阳落山后,准时把老人抬进屋,生火取暖,在夜间再去看有没有盖好被子,老人冷不冷,需不需要送夜宵,柴火灭了没有。 

  在满足老人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这个小村庄还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抚慰和关怀。全村不管大人、小孩,不论男人、女人,都遵循着一个朴素的习惯:无论出门上班、务工或小孩出远门上学,不管路多远、事多忙,都会到白迪老人那里告别,告诉他要出去办什么事,什么时候回来,叮嘱老人安心生活。在农闲时候,或者晚间,天天有人到白迪老人家里,谈谈心,说说话。他们认为,家里的事儿再大、再多,也没有照顾孤寡残疾老人的事大;明天的太阳还会亮,自己的事儿可以放一放,但白迪老人的事一刻也拖不得。 

  三、亲人们相互离不开 

  2013年8月28日、31日,在云南省迪庆州与四川省甘孜州交界处发生5.0级、5.9级强烈地震,羊拉乡羊拉村地处滇、川、藏交接处,震感十分强烈。特别是31日早晨,突然地动山摇、房屋晃动,牲畜嘶叫东奔西跑,打破了毕龙村的宁静。村民从熟睡中惊醒,许多人顾不上抢救财物,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瘫痪在床的白迪老人。一瞬间,全村8户人家不约而同来到老人家,不顾余震和生命危险,闯进屋里,第一时间把老人抬出来,安置到比较安全的开阔地带。 

  在过去几十年,白迪一家人的生活,始终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残联部门优先为白迪办了残疾证,让他享受残疾人待遇,解决生活难题。民政部门及羊拉乡党委政府考虑到这个村民义务照顾这么多年,家家都有老人照顾,小孩上学,本身的负担很重,多次派专人来接白迪老人去县敬老院或者康复中心,但都被老人沉默应对,表示出了舍不得离开村子,离开亲人的眷恋,但又怕给人家添太多麻烦的顾忌。 

  “我到哪里,哪里就臭哄哄的,还是呆在这里好。村里人像亲爷爷一样照顾我,去什么地方也没有这里舒服,只要村里人不嫌弃,我哪里都不想去。”白迪老人说。 

  得知县里准备带白迪去敬老院时,村里八户人都纷纷表示老人已经是自己的亲人,接出去怕老人不习惯,他们也离不开老人,主动找了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要继续照顾好老人。 

  为了管理好残疾人救助金、孤寡老人补助等收支账目,村里还特意找来一本笔记本,记下了点点滴滴。虽然记的不那么规范,字体各异,但从密密麻麻的记录中可以看到记录的是与白迪老人生活有关的内容,吃了什么,哪家送来鸡肉,买了什么药等等,虽然笔记本不值几个钱,但记录的都是责任、担当、关爱。品楚说,由于白迪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做好记录很重要,包括好心人给的钱和东西都在笔记本记着,每家每户送来的饭合不合老人的胃口,送的时间和次数,到年底要开8户家长会,以此作为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的条件。  

  说起村里8户人家对自己的服侍,白迪老人稀疏的头发和前额好像镀上了一层闪闪金光,有些凹陷的眼眸亮晶晶传递出犹如儿童的活力,他总是颤抖地举着右手大拇指:“啊吾,村里个个是善人,在做善业,我无以回报,祝愿他们个个平安、健康、长寿,生活越来越好!” 

  在纳拉雪山下,白水河潺潺流水声中,让我们记住8户人家平凡而又不简单的事迹。 

  ——阿取家。阿取,今年70岁,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羊拉村卫生所退休后,依然做家务、上山放羊,退休二十多年,经常为白迪老人无偿诊断病情,送医送药。阿取的儿子尼玛,现任毕龙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一直嘘寒问暖,照顾白迪老人。 

  ——农布家。农布,现任羊拉村委会主任,带头长年关心白迪老人。每次外出回来,首先要问问白迪老人的情况,还经常为白迪老人洗澡擦背、端屎倒尿。 

  ——扎西家,全村特困户。扎西的父亲阿江前年病故,他生前媳妇多病,又要服侍80高龄的外公外婆,还供养一儿一女在外读书,但他把照顾白迪老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未间断过给白迪背柴送水送药。扎西,高中毕业回家务农后,接过接力棒,与父亲生前一样,义务服侍白迪老人。 

  ——品能家。品能,目前是毕龙村最年长的老人之一,患病多年,走路靠拐棍支撑,不仅让家里二个儿子和儿媳去照顾白迪老人,自己也经常去看望白迪。 

  ——迪丽家。与白迪老人是隔壁,时常招呼白迪老人生活起居。迪丽,中年妇女,经济拮据,房屋需要重修,无论如何困难、多忙多累,为白迪老人洗衣换衣、打扫卫生等从未停止。 

  ——阿三家。在家境差、困难大的情况下,一点也不忽视对白迪老人的服侍。 

  ——品楚家。旧房与白迪家相邻,新房往山上移后,与旧房相距1公里山路,始终关心照顾白迪老人,从未怠慢。 

  ——扎江家。全家务农,有老有小,家里的第一罐茶、第一块肉、第一碗饭、最好的菜肴,首先送给白迪老人。 

  白迪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而藏家八善的善行义举在绵延的生活中点滴积累,升华为人间大爱,潺潺流淌在迪庆高原广袤大地上,滋润着人间的真善美。 

【进入网友互动】

来源:云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