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莲:红水河畔的科技人生(图)

发布时间:2009-11-25 07:02 | 来源:新华网 2009-10-29 16:26:18 | 查看:1039次

  她研发出一系列种植技术,28年来辐射带动我省累计种植反季节蔬菜1150万亩……今年,她荣获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7年,李桂莲在北戴河受到邓小平接见

   2009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审意见中这样评述李桂莲:李桂莲同志是贵州省蔬菜学科领军人,40多年来在蔬菜育种、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为贵州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及蔬菜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桂莲对于自己科技生涯的总结非常朴实:“一直在努力为农民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事业的执着、对农民的热爱,都让这位年过六旬的女科学家充满独特的魅力。回顾自己走过的科技人生, 李桂莲娓娓道出三个终身难忘的记忆片段:

   记忆片段一:1979年秋天,发现“天然温室”——罗甸,这成为李桂莲事业的重要拐点,后来,她被当地农民称为“红水河畔女财神”。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我们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长期压抑的科研热情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一下子迸发出来,身体里蓄积的能量渴望找到释放的土地。”

   当时,李桂莲是省农科院园艺所的普通科技工作者,经常奔波于海南——贵州两地从事茄果类蔬菜育种。能不能在本省寻找可以替代海南进行育种的地方呢?经过调查,她把目光锁定在罗甸,前往实地考察,这一去就是5年。

   初到罗甸,当地人用怀疑的眼光打量这个只身前来劝导大家种早熟蔬菜卖到贵阳赚钱的女人。凭着搞科研练就的一股子韧劲和耐力,李桂莲争取到了4分地做试验。第二年4月,当4分地里结出大个大个红艳艳的西红柿,当地农民开始半信半疑的跟着她种早熟蔬菜。

   种得下去,还得卖得出去,为了让农民真正信服,李桂莲自己到贵阳市找领导、跑市场、联系运输车辆……在罗甸县委政府及农业局共同努力下,5年后,罗甸早菜种植面积大大超过原先计划的5千亩,“红水河畔女财神”的称号在罗甸农民口中流传开来。

   在5年的罗甸早熟蔬菜研究、示范和推广过程中,李桂莲创新总结出了一套农技示范推广体系和办法,她在1983年《人民日报》上撰文《论科技二传手》,推广自己的这套方法。至今,不仅罗甸建立了乡土技术人员、农业科技人员、农民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一般种菜户五级技术示范推广网络,“二传手”模式已在全省农技示范、推广、应用中成为最有效的手段。

  记忆片段二:1987年7月,北戴河,李桂莲受到邓小平接见,李桂莲的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走出贵州,走向全国。

   1987年7月的一天,李桂莲作为全国14位受邀中青年科技专家之一,也是唯一的女性专家前往北戴河休假。北戴河是中央领导夏季办公地,前往那里休假是崇高的荣誉,这次休假也开创了北戴河专家休假制度先河。在那里,李桂莲和其他专家受到了邓小平的亲切接见。

   北戴河之行更加坚定了李桂莲用自己的知识和成果报效家乡和人民的信念。1989年,她撰写的改良地膜覆盖栽培试验论文发表在《贵州农业科学》后被国外权威期刊摘录。“果菜地膜加小拱棚”成果以科技电视片形式在全国26个省市区播出,迅速推广,她因此获得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七五”全国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

   根据我省立体气候、“天然空调”等优势,李桂莲带领团队研发出贵州冬春反季节早果菜、秋冬果菜、冬果菜、夏秋反季节蔬菜系列栽培技术、全年高效栽培模式和配套品种,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1980年至2008年辐射带动我省累计种植反季节蔬菜面积1150万亩,总产量约2870万吨,总收入约230亿元。

   2008年我省遭遇50年不遇的持续低温凝冻灾害天气时,李桂莲带领省园艺所蔬菜科技人员立刻投入到救灾工作中。为受灾群众挽回重大经济损失,实现了灾年不减收的显著经济效益。

  记忆片段三:2009年9月23日,贵州省科学技术奖评出,李桂莲被评为最高科学技术奖。她说,这是对广大蔬菜科技工作者的褒奖和鼓励。

   评选结果出来后,李桂莲每天都要接到祝贺电话和短信,她总是谦逊的表示,这是对广大从事蔬菜研究、示范、推广的科技工作者的褒奖和鼓励,并非只属于个人。 

   面对荣誉,李桂莲认为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一种责任和鞭策。目前,她主持和参与了科技部星火计划、省长基金、科技厅重大专项等6个项目。还要履行好首席科技特派员的职责,在菜地里、在课堂上培养更多的科技二传手。(杨春凌)

(责任编辑:龙杜娟)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