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2 22:5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9-18 | 查看:890次
人物故事:
阳光、帅气的男孩张如举,2014年7月毕业于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同年到盘江矿务局山脚树矿工作,先后在山脚树矿总工室、采三区、瓦斯治理中心从事技术员工作。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张如举出生在瓮安县一个农村家庭,父亲在村里是一位出了名的热心人,在乐善好施家风的影响下,他从小便有一颗朴实的爱心。在大学期间,除努力学习外,他经常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他成长中践行的诺言。
2011年5月6日,偶然中的必然,他成为一名光荣的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他所有相关资料被录入中华骨髓库的计算机数据库中。
2014年7月,张如举如愿从贵州大学矿业学院毕业,来到盘江股份公司山脚树矿工作。人们都知道,在煤矿工作是艰苦的,没有常人应该享有的节假日,对年轻人来说没有与女友约会的浪漫,更没有城市生活的灯红酒绿。但在工作中,张如举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爱好钻研学习,每天入井、升井,放下一个大学生的面子,在现场虚心请教,不懂就问老师傅,认真完成单位交给的规程措施的编写、描图、绘图等工作,并得到单位领导的一致好评。就这样日复一日,张如举在山脚树矿褪掉了一个大学生的青涩,成长为一名青年矿工,生活虽然平淡但是很充实。
2015年4月初的一天,省红十字会的电话打入他的手机,张如举从电话中得知,一名9岁的上海女孩因患白血病生命危在旦夕。省红十字会希望他能够传承助人为乐的美德,捐献骨髓勇救生命。张如举放下电话,思索片刻后拨通了远在瓮安老家的父亲和在安顺工作的女朋友的电话,在得到亲人、朋友的支持、鼓励后,他更加坚定了捐献骨髓的信心,立即拨通省红十字会的电话答应了下来。
经过初次配型、高分辨配型、捐献前的体检等各项指标检测,全部符合捐献要求。经中华骨髓库、采集医院和移植医院认定,张如举成为这名上海9岁女童的最佳骨髓移植供应者。
一个在贵州,一个在上海,相隔千里,素未谋面,却因万分之一的血液配型成功率,将一个鲜活和一个待救的生命紧紧相连在了一起。
4月17日,盘县红十字会、山脚树矿党委为张如举赴贵阳捐献造血干细胞举行欢送仪式。
张如举披上绶带,手捧献花,平静地说:“造血干细胞捐献后是可以再生的,但是生命没了,谁都挽救不回来!当听说我与一位患者匹配成功的时候,非常激动。我的一点点付出,就能挽回一条鲜活的生命,拯救一个被病魔摧残的家庭,能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志愿者的决心,感到荣幸!我会竭尽所能配合医生挽回患者的生命。”
4月18日,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医生开始向张如举体内注射药物动员剂,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液中,使造血干细胞量增加到平常的20到30倍,以满足移植需要。从入院开始直至4月21日,每天都会注射2针,一开始张如举的身体并无任何不适,但是第3天晚上,他自胸部以下至膝盖处出现疼痛状,晚上甚至无法睡眠。医生告诉他这是正常反应,如果实在坚持不下去,就吃几颗镇痛片。但是张如举担心自己吃下镇痛片后会有其他副作用而影响捐献效果,就在这大爱善举的意志支撑下挺了下来。
4月22日,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到了捐献的最后时刻。在3个多小时的手术中,医生总共循环提取血量8000毫升,这相当于他体内的血液在外部循环了2遍,最后成功采集干细胞160毫升,并及时送往上海对9岁小女孩进行移植,成功将濒临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小女孩生命挽救了回来。他也成为了全国第4866例、贵州省第116例、六盘水市第6例、盘县第1例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授予他“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省红字十会授予他“贵州省红十字博爱奖章”。
4月28日,张如举返回山脚树矿,在别人纷纷赞扬他助人为乐的美德时,他平淡地说道:“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我就只知道有个小孩子的生命需要去挽救。事后我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值得骄傲的,我只觉得那个孩子特别可怜,我不可能无动于衷,这不是应不应该做的问题,而是不能不做的事情。”一颗朴实无华的爱心,重新绽放了一朵美丽的生命之花。
同月,张如举光荣入选为山脚树矿“感动山矿”人物,他的事迹在矿区广泛传颂。
来源:贵州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