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30 08:2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12月 | 查看:1139次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
朱仁和,男,193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肥城市经信局退休干部。
事迹概述:
2017年8月24日凌晨,朱仁和老人去世,享年84岁。按照遗嘱,他的遗体被送至泰山医学院用于科学研究。作为一名抗美援朝退伍老兵,朱仁和每天想的是怎样对国家有用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这种方式完成了一个老兵最后的冲锋。朱仁和先后被评为肥城好人、肥城文明之星、泰安好人、山东好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正文:
“保家卫国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双耳失聪,世界对于朱仁和来说是几近无声的,然而他的内心却一直澎湃着,战火中铸就的奉献、牺牲精神是他一生坚守的信念。
1951年,18岁的朱仁和走上抗美援朝战争前线。在一场激战中他被炮声震聋,几乎失去了全部听力。受伤的朱仁和被调任部队助理员,从此由笔杆子代替了枪杆子。丧失听力的朱仁和没有抱怨,时刻谨记军人保家卫国的使命,更加乐观地努力学习工作,期间立下一次三等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60年在中国解放军高射炮兵学校光荣毕业。
“战友们死的死,伤的伤,而我能活着回来,这已是莫大的恩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报效国家?”1963年,朱仁和从退队转业分配到了肥城县委宣传部。此后先后在“五七”干校整党办公室、轻纺公司及市一轻工业局工作,直到1995年退休。
朱新华说,父亲平时一直笑呵呵的,生活中并没有过多讲述战争中的事,“但他总说,他曾是一个军人,就一辈子是军人,保家卫国就是义不容辞的使命。”今年八一沙场阅兵期间,他已经重病缠身,难以行动。“为了看沙场阅兵的壮景,他坚持让我扶他看完,看到炮兵部队走过,他几度哽咽,眼里都是泪。”一直照顾朱仁和的护工孙中峰记忆犹新。
“我是一名党员,要以身作则”
唯一的女儿当工人,在单位“手握实权”的朱仁和没垫一句话,朱新华成了“大集体”;女儿下岗了,朱仁和还是“一言不发”。在他看来,托人找关系那是歪门邪道……在平凡的岁月中,朱仁和始终像钉在阵地上一样坚守着理想信念,在坚守中完成一次次信仰的冲锋。
1989年,女儿朱新华面临工作问题,在外人看来,有一个当轻纺科科长的父亲,成为国营制工人轻而易举。“当时我们都劝他,你就这么一个女儿,托托关系就能让新华做国营制工人。”同事宋功臣回忆,朱仁和坚决不给女儿“开后门”,他说自己是一名党员,要以身作则,要让女儿凭实力工作。最终朱新华以集体制身份到了肥城开元商场工作。
90年代末,女儿下岗了。“父亲说下岗减员是党的政策,我们得遵守,不能因为个人利益破环了社会公平正义。”对待家人铁面无私,但对待同事、下属,朱仁和却和善可亲。“朱老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本来有很多次提拔机会,但他都推让给其他同事、下属,总说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同事张爱芝介绍。
生活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但朱仁和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朱仁和老人一直住着平房小院,客厅、卧室里摆放的都是七十年代的家具。卧室里用着3瓦灯泡,女儿心疼父亲,给安上大瓦数的灯棍,却又被他换回来,他说电是国家的,要省着用。
“我的一切都是国家的”
一生坚守,一生冲锋,朱仁和老人为国奉献的信念从未停歇,当年高病重不能再为国家做事时,他选择献出自己身体。
当护工孙中峰将一张写着是否无偿捐献遗体的纸条放在朱仁和面前时,长期卧病在床的他哆哆嗦嗦地拿着笔,毫不犹豫地在“是”上打了重重的对号。
“他像是担心家人不同意,又让我把那张纸再拿给他,又在‘是’的位置上再次打了个对号。”孙中锋说,“有这个想法,老人家已想了很久了。2016年患病期间,他从《老干部之家》上看到遗体捐献的事例,当即就联系了市卫计局的红十字会了解了有关情况。”
当时,得知父亲的这一想法后,女儿坚决不同意,“母亲去世时安葬在了潍坊老家,按规矩你得回老家合葬叶落归根,也好让子女有祭拜的地方啊。”朱新华说,劝过多次,但父亲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一丝一毫也不松动:“你们看我现在的样子多痛苦,我走了骨灰一堆没什么用,把遗体捐给国家还能研究我这病能不能治好,这是我唯一能留给国家的了。”
2017年6月,朱仁和填写了遗体捐献登记表。“老人很让我们感动,当时老人已经在医院卧床,但他一定要求亲自签字,并且不让我们拍照宣传,说这都是小事,不要占用公共资源。”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至今仍记得老人当时签字的情景。
去世前几天,怕女儿伤心,因咽癌严重说话困难的朱老在纸上又断断续续地写了一句话:“如果你们改变我现在的想法,那我对国家就一点用都没有了。”
看到这句话,朱新华才真正理解父亲捐献遗体的决定。“父亲一辈子常说我的生活是党和国家给的,我的一切都是国家的。”
来源:山东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