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7 22:2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12-27 | 查看:892次
人物故事:
她关爱患者,先后救助了近700名贫困患儿,筹措善款1600余万元;并与志愿者一道筹建了“公益儿童墓地”,免费安葬多名早逝白血病儿。她被人民日报称为“倒给患者红包的医生”,她是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周晨燕。
周晨燕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儿童血液/肿瘤性疾病的临床工作。自2006年起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关注、参与并组织儿童白血病的社会救助工作。从2011年开始负责医院的白血病救助工作,2012年医院成立“四川大学华西二院晨燕爱心账户”。目前救助工作已扩展至医院在院治疗的18岁以下灾难性重症患儿,包括神经、感染、妇科肿瘤、心脏疾病等各个专业,至今已累计救助患儿近600人,通过各种慈善捐助救治白血病患儿治疗费用已逾1600万元用于在院患儿的救治。
爱心援助,给血癌患儿重生的希望
“白血病”三个字让所有人望而生畏,它俗称“血癌”,高昂的治疗费用往往让一个普通的家庭倾家荡产。多年来,面对无数无亲无故的白血病患儿,周晨燕医生都把她们当家人一样对待:在为患儿解除病痛时,还帮助困难家庭筹措医疗费用。她屡屡慷慨解囊,给困难家庭提供帮助,给一个个小生命重生的希望。
来自四川自贡市富顺县互助镇永和村的白血病患儿骏骏于2010年6月查出患有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由于经济贫困,父母整天为治疗费发愁。周晨燕知道后,悄悄塞给孩子父亲刘锡科一个1000元的“红包”。拿到信封,朴实的农家汉子觉得自己是在做梦。他说:“信封里面的1000元钱,到如今我都没动一分。有亲朋好友来时,我都会拿给他们看。他们都不相信这个世界还会有这样的好人。”周医生还帮忙联系了脐血干细胞中心,免费为孩子和他哥哥进行HLA配型。配型成功,孩子有希望得救。得知这一消息,孩子父母既高兴又烦恼。周医生深知此时钱决定着这个孩子的命运,便四处联系,带着脐血干细胞中心的老师和天府早报的记者,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路程赶到孩子老家,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获得更多好心人的帮助。离开时,周医生还悄悄地塞钱给孩子。两周后,通过周医生的热心帮助和天府早报的报道,由富顺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富顺县巾帼协会主办,富顺各处志愿者组织承办的为骏骏筹集手术费的募捐义演吸引近千名观众到场,周医生也专程赶到现场。社会各界踊跃献爱心,在爱的感召下,义演活动中掀起一浪接一浪的捐款热潮,近一个半小时的义演募得捐款15万余元(当天周医生又给了1000元),加上各界捐款,共收到23万余元,孩子成功地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为了帮助贫困家庭筹集治疗费用,每天下班后,周晨燕总是不停地打电话,或是让医药公司再捐赠几支药,或是恳求认识的企业老板捐点救命钱。她总是说:“多想让这些孩子都活下来!”每当看到无助的贫困患者,周晨燕就会立即联系慈善机构,申请医疗救助,让那些家庭撑过最艰难的时刻。在为患者治疗的同时。周晨燕也关注着病患及家长的心理健康。她将志愿者活动引入血液科爱心病房,自2012年起已组织了100余次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家长群及家长心理抚慰活动;成立“微心愿吧”,组织社会各界微心愿志愿者参与关爱肿瘤患儿的行动中;组建“晨燕爱心书屋”、“爱心病房小课堂”丰富患儿生活并促进患儿康复后回归正常学习、生活。她还与志愿者及爱心企业一起,为肿瘤患儿家长联系安排工作,力求从根本上缓解肿瘤患儿家庭贫困问题。
“除了医生能做的,我还能做点什么?”自2006年起,周晨燕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参与儿童白血病的社会救助工作。周晨燕说:“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多救治一个孩子。现在,更停不下来了。因为我知道,哪怕很少的一点钱,也能救一条命。”
结缘志愿者,为死去的孩子安家
纵然医学发展,医护人员的努力,家长的坚持,仍有部分孩子永远地离开。周医生觉得既然没办法改变她们的命运,但可以给他们找个安息的地方。为了给孩子安个家,周晨燕与志愿者们通过募集慈善捐赠,在成都三圣乡大安桥村的金沙陵园购置了一块特殊的“公益儿童墓地”,专门安葬那些过早离去的孩子,周医生因此而被孩子家属及志愿者誉为“爱心妈妈”。在那片特殊的儿童墓地,长眠着一些被疾病过早夺去生命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山顶上,并排矗立着5个小小的墓碑,墓碑上是孩子们可爱的笑脸。
周晨燕每年都会去墓地看望好几次,每次都带着孩子们喜欢的糖果、玩具、气球和鲜花。有时,她和孩子们说说话,有时静静地坐上半晌。周晨燕记得,有名四川患儿的最后一个愿望是想要一个气球。于是,她每次过去,都会带几个气球。
人民日报:倒给患者红包的医生
周医生带给孩子的温暖随处都能体会到。一句“乖乖”,一句“宝贝”,一句轻轻的“让她睡觉,我等会儿再来看她”,简单的话语,让患儿及家属心里暖乎乎的。经常利用休息时间鼓励家属要坚强,要面对现实,调节心态。她常常为了某一个孩子能及时输上血、血小板,她比家长还急,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从医近二十年,遇到个无数次患者家属硬塞红包的情况,红包里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她一律拒绝。但总有再三拒绝不下的情况,周医生便悄悄地交给护士长让交在患儿的住院帐上。患者给她送土特产,她有时也会收下,然后再折成现金或者购买超值的礼物回赠给病人。在周医生的柜子里,常年备着一些被病人家属称之为“倒给的红包”,它们不仅作为周医生对难以拒绝的礼物的超额回馈用,还往往被周医生用来资助一些贫困的家庭。早在2011年,她的事迹就已经被人民日报报道,称之为“倒给患者红包的医生”。
到底送出了多少“红包”?她记不得也数不清了。对于周晨燕来说,这不叫善举,而是“习惯”。
道德点评:“周到关爱医术精,晨曦初露查病情,燕语博爱赛父母,好人品德冠古今!”这是一个白血病患儿父亲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送给周医生的藏头诗,是对一个医生的肯定,更是对其慈善之路最好的赞美之词。
好人寄语:当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多救治一个孩子。现在,更停不下来了。因为我知道,哪怕很少的一点钱,也能救一条命。
来源:四川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