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初:乡村教师42年坚守大山深处 圆山里娃的求学梦(图)

发布时间:2018-06-19 22:4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6月 | 查看:1060次

人物故事:

  孙广初,男,1957年10月出生,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马步乡石笏教学点教师。

  因为喜爱教师这个职业,他选择了扎根农村,像一头老黄牛,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奉献,用爱浇灌着祖国的花朵。他,就是石笏教学点教师——孙广初。

  这个2003年设立的教学点是万载县地域最偏僻、道路最崎岖、条件最艰苦的一个点,目前招收学前班和二年级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要去合并之后的洞口村上学。在这里,他一个人身兼数职,校长、老师、后勤、保安……他坚守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帮助一个又一个山里娃实现了成才梦想。如今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中已有20多人走出了大山,小有成就,有当老板的,有从政的,有当教师的,也有当医生的,而他,面对人生中多次好的发展机遇,却毅然选择了大山里的孩子,选择了大山里的清贫,大山里的期望,一呆就是42载。

  为了村民的厚望,他,走上了三尺讲台

  42年前初中毕业时,父亲对他寄予厚望,想让他继续读高中,有朝一日光宗耀祖,做个城里人。正当他憧憬着未来的时候,当时的大队书记领着几位乡亲和几个一身泥巴的孩子来到了他家,恳切地对他说:“广初啊,我们山里人吃够了做‘睁眼瞎’的苦!如今你在咱村也算个‘秀才’了,娃娃们耽误不得啊!大伙儿都希望你能留下来,教村里的娃娃们念书,你肯不肯?”面对父亲的厚望,村里人的期望,一时之间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当时的石笏村小学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许多年轻老师吃不了这份苦,都先后通过各种关系调走了,全村上下就这么一所小学,而离这里最近的一所小学也远在5公里之外,村里的孩子往往要拖到7、8岁上学,没有老师的话,孩子的上学就成了问题!连续好几个晚上,他都失眠了,脑海里总是浮现着那些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他不忍心孩子们没有书念啊!最后,他咬着牙做出了一个决定,对他父亲说,“还是决定先留下来干几年再说”。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因为这“一念之差”,扎根山村教书育人竟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当年开学之初,在这个简陋的教学点里,总共有30名学生,其中年龄最大的12岁,最小的才4岁多,分在了3个年级和1个学前班。他既是老师,又是校长,“头顶星光去,披着月光回”。孙广初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床吃早饭,然后提上中午的饭菜就往学校赶;放学后,他还要护送每一个学生安全回家,等他自己回到家中,经常是晚上七、八点钟。

  石笏村有6个自然村,有的学生上学要翻过几座高山、步行七八公里的崎岖山路,有的学生上学要过几米长的独木桥,学生的安全成了他最揪心的事。记得有一天下午,天突然转阴,他决定让学生提前放学回家,因为自家的稻谷晒在禾场上,他急匆匆往回赶。不到5分钟,突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他猛地想起学前班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梁小敏回家要经过一座独木桥,于是拔腿便往独木桥那边跑。在电闪雷鸣中,他循着哭声往沟里跳,很快就摸到了浸泡在水中的梁小敏,荆棘划得他满身是伤,但他全然不顾,抱起孩子直往山下“郎中”家跑。经过“郎中”的检查、盘问,得知小孩没有大碍时,他把梁小敏安全护送回了家,这时已是晚上7点多钟了,此时梁小敏的父母正为孩子没回家而着急万分,当得知事情的经过后,梁小敏的父母对他万分感谢,想留着他吃晚饭,可他却没喝一口热水便匆忙的赶回家了。等回到家一看,傻眼了,晒在禾场上的稻谷已经被大雨浇透了……

  为了孩子的渴望,他,坚守在大山深处

  上个世纪90年代,石笏村实行分山到户,绝大部分村民靠砍木料、卖竹子,一年收入超万元,很多人家里都盖起了新房子,买了彩电、冰箱等新潮家电,日子过的非常红火。而他当时一年的工资却只有600元,还要供3个孩子读书,经济状况十分拮据。

  当时,他一个人教3个年级的语文、数学等各门课程,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改作业、自制教具,根本顾不上自家的事。妻子除了要照顾3个孩子、操持责任田外,每天还要和男人一样上山劳作,成天忙得团团转。

  家里的亲戚朋友看到他们家的状况,都纷纷劝说他,要不别教书了,跟着我们一起卖竹子,或者出去打工,肯定比你在这当个教书匠要强。看到别人成了万元户,而自己的妻子又是如此劳累,他的思想也曾有过波动,想着还不如干脆当一个地道的农民算了,但是一想到那些孩子,想到自己的一点坚持可能改变他们将来的命运,他就对自己说,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可这一坚持,就是42年!

  他,从青丝到白发,从青年到老年,从挺拔到驼背,42年的光阴里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为了教育的希望,他,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老师的收入十分微薄,特别是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为了抚养自家的三个小孩,靠着他那点微薄的工资,日子已是过的有点捉襟见肘。可是,并不富裕的他为了不让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辍学,他每年都要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200元钱接济困难学生。

  每每开学的时候,便是他最揪心的时候,他特别担心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学生不来报到。于是,临近开学,他总要深入学生家里做家访,劝说那些学生家长们再苦再难都要把孩子送到学校上学,让他们明白“知识改变命运,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对于家庭实在困难的,他都会垫付学杂费,从几块钱,到几十,再到几百,垫付的多了,妻子就有了意见,为着这个事情,两口子不知道吵了多少次,每次看到妻子为着操持家庭,为着没钱犯愁抹眼泪的时候,孙广初的心里也很是难受,可他也没办法呀!他总是劝解自己的妻子,对她说:“咱们日子难过,可总比人家好一点,教育是改变那些穷苦孩子命运的唯一出路,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求学的渴望,那种眼神,你看了,便没办法再忘记,我是他们的老师,我不能看着他们在我的手里没了书读!”。到后来,他的妻子也慢慢想开了,理解了他,知道他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只能自己多辛苦点,多种点田贴补家用。正如学生郭冬生所说:“如果不是孙老师帮我垫付学费,让我继续上学,哪有今天的我,”

  村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孩儿不读书也没啥。”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他不厌其烦,经常到户上做思想工作,最终,家长明白一个事理“男娃女娃一个样,多学文化走天下”。

  为了教学的质量,他,不断提升自己

  冬去春来,他凭着一股韧劲、一种执著,忍受了难以言说的寂寞和艰辛,与他的教学点一起走过了42年风雨。42年来,石笏教学点没有一个学生留级,也没有一个学生辍学,更没有一个学生发生安全事故。

  在守护好学生的同时,不忘提升自己。虽然只是一名山村学校的老师,但是他深知自己文化程度不够,要想把学生教好,更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初中毕业的他,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他参加了江西师范大学的函授学习,取得了大专文凭,还自行订阅了《教师博览》、《中国教师报》等教育教学书籍给自己“充电”、“洗脑”,不断提升自己。

  他初中的老同学经常会这样问他:“你领一份微薄的工资,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为了什么?又图什么呢?”他总是会意的笑了笑说:“人各有志,扎根山区,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是我一生最崇高的理想与追求。除此之外,我别无他求。”

  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朴实无华的语言中,透露出一颗深爱教育的赤子之心。怀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42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乡村教育园地的他,值得我们点赞!

来源:江西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