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8 17:5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5月 | 查看:881次
人物故事:
杨世亮,男,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明亮镇甘六村寺表庄农民,在家务农并经营自酿酒小作坊。34年来,杨世亮信守承诺报恩来宾市樊运连老人的“救命之恩”,其感恩孝道、信守承诺的故事在南宁和来宾两地传为佳话,赢得八方乡亲的夸赞,感动了两座城。
一个故事:感动你我他
1982年,杨世亮开始外出打工挣钱。他跟随村里的一帮民工负责上林县木山乡至来宾市平阳镇的四级公路天堂屯路段的路基建设,住地就与樊运连家相邻。有一天,杨世亮等人被安排上山砍柴,干活时他一不小心从岩崖上摔了下来,左膝盖被锋利的岩石划开了一个深至骨头的大口子。当时血流不止,陷入昏迷。略懂外伤医治方法的樊运连得知后主动为杨世亮清洗了伤口、敷上了草药,并精心护理一个多月。期间,遇上有什么好菜樊运连都会给杨世亮留一份,直至伤口痊愈,却分文未收。
同年四月的一天,杨世亮和一个同伴被派去平阳街上买菜,当时还没通车,采购伙食都是靠肩膀挑运。当杨世亮回到工地时已大汗淋漓,站立不稳,当晚病倒了。樊运连闻讯后便替他刮痧、熬药、烧热水,照料得无微不至。可杨世亮病情越来越严重,一时半会无法治好。眼看着杨世亮身体越来越虚弱,生活十分艰辛的樊运连竟然背着丈夫和子女,深夜偷偷杀鸡熬汤给杨世亮补充营养,她是怕自己的几个孩子嘴馋抢食所以才这样做的。那一夜,杨世亮感动得眼泪直流,他想着自己与樊运连非亲非故,却能得到人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感到无比温暖与幸福,这份恩情,虽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在樊运连的照顾下,不久,杨世亮的身体逐渐得到康复。
“有一种恩情,一定要回报”
每每一想到樊运连像母亲一般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特别是生活艰辛的她甚至背着丈夫和子女,偷偷杀鸡熬汤给他补充营养,杨世亮就感动不已。有一种恩情,一定要回报。从那一次感动之后,这份感恩就牢牢地在杨世亮心里生根发芽了。他同时也承诺要寻找机会,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恩人。“将来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您的恩情。”这是当年工程结束后返回上林老家前,杨世亮依依不舍地向樊运连道谢说的最后一句话。就为了一句简单的承诺,杨世亮34年来牢牢铭记樊运连“母亲”的“救命之恩”,坚持报答和孝敬老人,两人不是母子胜似母子,两家不是亲人却是“一家”,他们的故事在上林和来宾两地传为佳话。
杨世亮将樊运连认作“妈妈”,34年来一直保持联系,通过书信、定期前往探望等方式维持着两人的深厚情谊。1985年,杨世亮结了婚,他把自己在来宾市平阳镇的故事告诉爱人吴娟金,并希望她以后能跟自己一起报答樊运连。吴娟金听后很受感动,她觉得丈夫通情达理、信守承诺、知恩报恩,就爽快答应了。自结婚后,杨世亮夫妇每年都抽空前去看望樊运连一到两次,并且每次都给一些生活费。在八十年代,因交通工具还不发达,杨世亮主要通过书信来了解樊运连一家的生活情况,杨世亮的每一次来信,樊运连的5个子女都争相传阅,有时候也主动给杨世亮写信。直到2003年,杨世亮买了手机后,双方联系就更加便捷、频繁。为了增加收入,从2006年开始,杨世亮夫妇俩就干起了“收破烂”行当,尽管收入微薄,杨世亮总会准时每个月定期给樊运连汇去300元的生活费。2007年,杨世亮得了一场大病,在南宁住院动手术,在住院期间,杨世亮也总会准时给樊运连汇去生活费。
2009年,杨世亮决定接樊运连到上林来赡养,以报答她的恩情。为了有一个舒心的环境,杨世亮夫妇俩开始在家中庭院种上玉兰树、金花茶、黄花梨、南洋松、红豆杉和凤尾竹等,不管每天怎样忙,夫妇俩都坚持抽空修剪这些花草树木,使得庭院内处处是绿色,满眼是鲜花,整洁又美观。栽花种树,美化环境目的只有一个:让恩人樊运连住得习惯,让她来了就不想走。但由于樊运连舍不得离家这个事情只能作罢。直到2015年中秋节前夕,“樊妈妈”才到杨世亮家小住了几天,见到美丽的庭院大加赞赏,还说以后会常来,这让杨世亮感到很开心。
坚守承诺,报恩34载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偶尔为邻,能得到人家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是我前世修来的福份。这份恩情,虽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这是杨世亮日记里留下这一段话。杨世亮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能够因为当年樊运连的“救命之恩”留下的一句简单承诺,34年来一直兑现着报恩承诺,他感人的报恩故事在来宾、南宁两市广为传扬,也得到了人民日报、广西日报、南宁日报等媒体的报道。杨世亮在无时无刻不在用行动报恩,培育出浓浓亲情,今后他还将继续践行自己的承诺,用一生谱写一曲感恩孝道、信守承诺的动人乐章,让老人能够安度晚年、健康幸福。
来源:广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