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传、李学成、李杰:祖孙三代为一句重托70年接力守护革命烈士墓园(图)

发布时间:2018-06-18 16:5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5月 | 查看:1601次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李文传,男,1933年8月出生,2004年去世,中共党员;李学成,男,196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李杰,男,1991年12月出生,共青团员,三人均为淮南市凤台县丁集镇郭徐村村民,诚实守信类。

  事迹简介:李文传老人因为部队首长临走前的一句重托,56年义务为长眠于凤台县板张集村头的14位烈士守墓,直到生命的尽头。老人去世后,儿子李学成牢记父亲的遗志,薪火相传,让陵园松柏长青、巍然矗立,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孙子李杰在爷爷和父亲精神的引领带动下,成为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的第三代守墓人。祖孙三代护墓人70年的坚守,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也为英烈事迹增添了最鲜活的时代注脚。

  正文:

  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座落于淮南市凤台县丁集乡西4公里幸福沟畔,板张集村头。陵园四周绿树环绕,园内苍松翠柏,“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矗立中央。这里长眠着为解放全中国而英勇献身的14位革命烈士。置身其中,人们时刻被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的大无畏精神而感染,它无时无刻不在告诫着我们:历史不容忘记!

  70年来,英烈们能够安然长眠在板张集这个小村旁,得益于李文传一家祖孙三代。他们一片丹心护忠魂的故事,只为一句承诺70年的坚守,照亮着我们前行的心路。

  为解放 14忠魂异乡埋忠骨

  1948年10月,为配合淮海战役,牵制沿淮守敌,豫皖苏六分区决定解放凤台县城。11日下午,十一团、十二团从县城东门、北门和西门同时向县城发动进攻,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十一团在东门、北门与北大坝和黄土山的守敌进行了激烈战斗,十二团在城西大孤堆与敌人进行了血战,战斗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3时,终于攻下县城。十二团二营营长李振海、四连连长王福成、指导员刘法家等十几名指战员光荣牺牲。

  李文传小时候是一名孤儿,由于孤苦伶仃、无家可归,常年住宿在板张集寺庙里。抗日战争后期,他勇敢地为在这一带战斗的八路军站岗放哨,了解敌情,被任命为儿童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李文传所住宿的寺庙成了解放军备战的大后方,部队在此休整,救护伤员。李文传表现积极,上前线,为战士们送衣送饭,抬担架,亲眼目睹了勇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场面。

  一天深夜,前线陆续抬回来李振海等14位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战士,虽经救治,仍没有挽救这些英雄们的生命,后来安葬在板张集西的一片田野里。部队首长临走时嘱托一直在此忙前忙后的李文传:“小李呀,这些烈士们多是远在他乡的人,你就算他们的亲人吧,要守护他们的英魂!”16岁的李文传含着泪,坚定地点了点头。

  践诺言 信义老人56年舍命护英烈

  李文传从此担负起看护烈士墓地的重任,做起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员。当时的墓地就是一两亩地的荒滩,几个坟在上面,茅草长得很多,连路都没有。多年来,李文传坚持在墓地添土植树,精心守护,让烈士们安然长眠于此。春天,他修剪培土;夏天,他动员家人担水浇灌。成家后,他还带着子女一起守墓。为此,李文传还遭遇过别人的不理解,但是他丝毫不以为意。

  1958年全国开展大范围的平坟运动,李文传挺身而出,烈士的坟没有被平掉。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乡亲们没有柴烧,有人要去扒棺材,李文传及时制止,烈士的墓地没有被破坏。后来,因墓地地势低易积水,他带着几个儿子连干4天,挖了一条排水沟。为了方便人们前来扫墓、祭奠,李文传用架子车从200米开外的地方取土垫路,修出一条通到烈士墓的路。在李文传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自觉加入到义务护墓的队伍中。

  每年清明,老人为烈士包坟、栽树,春节他带着孩子烧纸、放炮,寄托哀思。逢有祭扫活动,李文传老人便向祭扫人讲述英雄的事迹,让后人牢记历史,继承革命光荣传统。

  2004年3月,71岁的李文传老人溘然长逝,风风雨雨的56年里,他不忘嘱托义务护墓,一直到生命的尽头。老人去世后,被安葬在离烈士陵园不远的地方,继续守护着英雄。而烈士陵园里,专门树立了一块李文传老人义务守墓事迹的碑刻,供后人瞻仰、凭吊。

  父传子 70年护墓薪火相传

  李学成是李文传的二儿子,从1977年跟着父亲护墓,到现在已经40年。2004年3月5日,李文传在病重弥留之际,拉着李学成的手,反复叮嘱:“这些烈士都是我们的亲人,一定要好好地守着、护着,不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每年的清明节都得去上坟,别忘了代我给烈士们磕个头!”为此爷俩在烈士墓还留下了一张珍贵的黑白照,至今仍被李学成珍藏着,时刻不忘父亲的重托。

  正是父亲56年的坚守,让李学成这个第二代守墓人从小耳濡目染,心灵深处充满对英灵的敬畏。从2004年起,每年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李学成都学着父亲当年带自己的方式,带领儿子等一家人到烈士墓前一一为英烈烧上一刀冥纸,放上一串鞭炮,像祭拜祖先一样告慰英雄们,这一特殊家训也就一直传承至今。

  原先烈士陵园土地面积较小,清明节前来瞻仰烈士的人越来越多,旁边地里庄稼常常被踩踏,地的主人对此很有意见,找到村里干部要说法。李学成主动要求把自己分的其它好地块与其对调。后来,在凤台县新四军研究会的努力和帮助下,板张集烈士陵园几经扩建,发展成一个占地12亩,拥有树木花卉约10万棵,集路、桥、亭、林、门、碑、雕、馆于一体的现代化陵园。

  陵园内松柏苍翠,四季常青,花香木秀,成了当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游人多了以后,难免会留下垃圾,给管理带来麻烦。为了让陵园整洁,李学成白天清理卫生,晚上就睡在陵园里,现在更是每晚都睡在陵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剪枝、修叶、除尘、擦拭,只为一家人的红色信仰和父亲的嘱托。

  子传孙 子孙代代护英魂

  烈士陵园只有李学成一个管理员,经常忙不过来,他就会喊来全家人一起帮忙。老母亲、妻子、儿子、儿媳、孙子,大家齐上阵,把陵园修整好、照顾好。

  如今,李学成的身边时常会有他的三儿子李杰的身影,李杰从2003年跟着父亲去陵园守墓,到现在也有14个年头了。李学成觉得自己的身体还算硬朗,就让儿子外出打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李杰心疼父亲,只要有时间,就会帮父亲一块看守烈士陵园,为墓地除草,为陵园花草、树苗打打农药、施施肥。

  2014年春节,大雪纷飞。李学成在护园过程中,一不小心,摔个仰面朝天,损伤到后脑勺,昏迷不醒,通过抢救才捡回一条命。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护园的决心。

  这几年,李学成由于身体伤病的原因,体力、精力较差了,他对三儿子李杰说:“等我干不动了,这份担子就由你承接了,这是你爷爷的遗训。”李杰也很听话,听从了父亲的话,走上了三代人相传的守墓路。李杰说,“爷爷守了56年,父亲也已经守了40年了,将来父亲干不动的时候我要接过这个接力棒,把烈士墓继续守护下去!”

  现在,这片陵园成了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节日,特别是清明节,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及周边群众都会结队前来参观、祭扫,在纪念碑前举行入党、入团宣誓等活动,追忆烈士事迹,学习英雄精神。李文传一家三代守墓护墓的故事,经过口耳相传,为英烈事迹增添了鲜活的时代注脚。

来源:安徽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