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5 21:4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10-09 | 查看:1050次
提起阜南县柴集镇中心学校教师邓清,亲戚邻居都说她贤惠、孝顺。结婚14年来,处处为公婆着想,替弟妹分忧,助儿童成才,自己却租房而居,上下班还骑个老“凤凰”自行车,连个像样的家具也没有。最近被评为“阜南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安徽省未成年人教育示范家庭”。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助姻亲,演绎孝悌献爱心”的动人乐章……
看祖母代丈夫行孝
1995年7月,是邓清的婚后蜜月,也是婆祖母人生的弥留阶段。老人家寡妇熬儿,积劳成疾,10年前得了脑血栓,瘫痪在床,还长了一身褥疮!当时婆母忙着种承包地,丈夫在外地工作,她主动承担了护理家务。本来说好的,只让她端茶递水传个话,可是她却像个正儿八经的护士,除了煎药熬汤、擦屎擦尿之外,还向当医生的姐姐学习护理知识,买来药水药面,又洗又掩,并在屋里屋外进行环境消毒,空气清新。使老奶奶的精神为之一振,病情也大为好转。每当人们夸奖这件事,她总是腼腆地说:“‘小儿长孙,奶奶的命根’俺是家里老大,理应回报。再说,俺只伺候暑假那俩月,比起公婆‘自办家庭敬老院,扶孤助寡14年’的事,还差的远哩!”
让洞房帮婆弟成家
那是2001年春季,公公、丈夫和婆弟同时下岗,一家六口人挤在四间土坯房内。特别是婆弟,二十五六岁尚未结婚,一没有房子二没有钱,万一拖延下去打光棍咋办?看见公婆唉声叹气,邓清感同身受。考虑自己在学校有宿舍,就主动向公婆提出:“把我结婚住的那间房子让给弟弟用吧!”婆婆不同意:“你回来住哪?”,她连忙解释:“学校离家近,可以来回跑。”“那屋里嫁妆咋办?”“反正没几件,留家里用吧。”公公虽然过意不去,但别无它法,只好照此办理。所以“一间土坯房,娶来俩新娘”消息不胫而走,在本地传为佳话。
垫本金为弟媳生财
婆弟结婚之后想了个生财之道——种大棚辣椒。这是特色种植,一要土地,二要投资,三要技术。特别是购买薄膜、竹竿等都要现钱,东借西贷作了不少难。邓清感同身受,就主动把自己的8000元私房钱献出来,当时说好,夏借冬还。怎奈当年辣椒价格一路走低,加之种植规模偏小,车辆运输不便等原因,投资收回来不到一半。第二年婆弟两口外出打工,大棚设备交公婆经营。公婆为办水泥预制厂失败,欠了五六万元的外债。年年要账的不离门,眼看垫款打了水漂。邓清不但没有追讨过原来的欠款,还主动把上级补发给小两口的工资6000元,拿给公婆还债。婆婆说什么也不要,“你婚前没要彩礼,婚后没要家产,俺本来就过意不去,咋还能再要恁的工资钱?”邓清却说:“咱又没分家,咋能光让二老作难!”
乐贷款助姨弟成材
婆婆有一个姐姐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怎奈年迈多病,供养艰难。邓清为了让婆婆安心,就把这个姨弟当作亲弟弟看待,从中学阶段起就为他找住处,垫学费,伸出援助之手。后来高考及第,又帮他填志愿、选专业、筹借学费。去年大学毕业,临时找不到工作,她又帮助出主意想办法,筹集了3.5万元的创业资金,在杭州开了个成衣店。今年金融风暴骤起,开店失败,表弟灰心,邓清还把他接到自己家里,好吃好住,百般开导,劝其参加教师入编考试。如今表弟如愿以偿,已被分配在后湖中学任教。他逢人便说“有哥嫂关怀的滋味真好!”
托甥侄替父母分忧
2006年春节,在外地打工的婆弟,带着儿女返乡,打算交公婆抚养。大的5岁要上幼儿园,小的周岁需人照看。老家离学校4里远,公公上班不在家,婆母又不会骑自行车,忙了家里忙地里,很难兼顾过来。更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和教育。经再三考虑,邓清就把大侄女接到中学与自己同吃同住,一天两个来回到幼儿园接送。有时忙不过来,就派11岁的女儿前往代劳。
前年小侄儿也要上幼儿园,她干脆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四合院,让婆母搬来同住。婆婆做饭洗衣服,邓清就利用下班间隙买菜、洗衣服。夏天,帮她们洗凉水浴;冬季,带她们下澡堂;病了送她们看医生;哭了给她们买好吃的、好玩的;晚上给她们讲故事辅导作业,清晨给她们洗脸、穿衣服。寒来暑往,令人羡慕。婆妹,娘家妹子都把小孩送来,大大小小六七个,俨然成了家庭托儿所。就连前庄后营的走读学生,也都喜欢来这里存这取那,每天光自行车能存放10多辆。街坊们见了都捏把汗说,“你耐性真好,这一大群咋招呼了?”邓清却笑笑说:“多亏了婆婆,不过,群孩子好带,大帮小和谐相处,对健康成长有利。”
邓清总是为长辈着想,替晚辈考虑,从长远计议。她14年如一日孝老爱亲,安贫乐道,人也瘦了一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公公曾在全镇春节联欢晚会上登台自夸:《道德纲要》壮国运,儿媳女婿都孝顺,不争家产争孝悌,老来越活越有劲。
来源: 安徽省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