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1 22:41 | 来源:中国好人网 2016年8月 | 查看:1943次
人物故事:
郑健,67岁,海南海口人,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环卫站退休工人。可以回城他不回,农村一呆47年;每天都捡烂菜吃,自己养的鸡送敬老院;别人放假他上班,宁交罚款也要干活 只付出不索取,只奉献不计回报,这就是——“抠门”环卫工老郑,一名党员的“三色”人生。
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谭新社区居委会旁,一间没有电灯的瓦房里,谭新社区居委会环卫工郑健借着瓦缝漏下的日光劈柴煮面,地上的烂芹菜梗经整理后放进面里,这就是他一天的伙食。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肉、买不上一件衣裳,他的“抠门”众人皆知。养鸡不吃送给敬老院、谁有困难他帮助谁,他的慷慨助人广为传颂。从橡胶研究所副所长到环卫工人,65岁仍坚守在环卫一线,他的爱岗敬业为人敬仰。
作为一名有机会回城的党员知青,他扎根农村奉献47年。因为他心中坚守着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红色信念 放弃回城机会 扎根农村47年
在谭文墟,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郑”。郑健是海口市水巷口人,正儿八经的城里人。1969年,时年18岁的他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距离海口40多公里的原谭文镇文多村“插队”,没想到他这个城里人从此扎根最艰苦贫困的农村,一待就是47年。
那一年,10多名“知青”下乡种水稻。后来,老郑选择投身进水利工程建设中,谭文地区的铁炉水库、荔枝水库、东湖水库等多个水利工程,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那时物资紧缺,白天出工都光着脚,不舍得穿鞋。”老郑记得,1972年,他从东山镇洋山水利渠转到位于文多村内的无益肚水利工程作业,天气冷得异常还下霜,晚上回来脚都没有知觉,那是他最艰苦的一段记忆。
白天早起干活,晚上忙于文艺表演,那时老郑每天吃近乎是水的稀饭,寒冷、饥饿困扰着他,但第二天起床,又是浑身的力气。郑健告诉南国都市报记者,每天广播都要点名表扬水利标兵、先进生产者,听到自己的名字,便会忘却疲倦的身体,投入一天的劳作。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坐在谭新社区居委会办公室里,老郑唱起了他最爱的经典红歌,引来一阵掌声。当年,老郑就常在工地上,给大家唱这首歌鼓劲。
如他所唱,成为共产党员,是老郑年轻时最大的念想。然而,入党之路曲折。1973年他被推荐为入党对象,因为家庭原因,直到1984年,他才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为民谋利,无私奉献的。”老郑说,这么多年来,这个使命始终感召着他,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终身奉献农村、扎根基层、无私奉献自己。
上世纪70年代末,知识青年迎来“返城潮”。“当时回去的机会还是很多的,有粮食所和税务等部门可以去。”然而,老郑选择了坚守, “人活着就要为社会做贡献,在这里我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做贡献,这就够了”。
上世纪80年代,老郑在谭文热作场工作,为谭文地区培育出首批橡胶树种苗,因表现突出,如愿成为共产党员,1982年,获得海南行政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称号。
历任谭文热作场苗圃队队长、谭文橡胶加工厂副厂长,1998年,老郑服从组织安排,调任三门坡环卫站谭文组组长。从厂长到环卫工,身份的巨大落差没有让老郑丝毫尴尬、懈怠。在环卫岗位上,他更拼命地工作。“党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老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哪里有需要就应该到哪里去。
绿色生活 每日吃烂菜 省吃俭用爱助人
老郑“抠门”,谭新社区居委会人尽皆知。“每天早上和点面,就着农贸市场捡来的烂菜就是一天的伙食,一个月买不了两三次肉。” 三门坡镇谭新社区居委会书记邓章宇说,老郑一辈子省吃俭用,连肉都不舍得吃,却常给别人捐钱捐物。
老郑的厨房,没有电灯,日光从漏光的瓦片透下来。借着昏暗的光线,他在地上垒了几块石头做成灶台,架上几口铁锅,烧柴火煮面条。铁锅内,除了面条就是几条青菜,而一旁的塑料篮子内装着已经泛黄干瘪的豇豆——这是老郑上午去集贸市场清运垃圾时从烂菜堆里捡来的。“这些菜挑一下还是可以吃的,这些面条够我吃一天了。”老郑笑着说。
老郑养了10多只鸡,同事蔡泽存却告诉记者,那些鸡养大了就要送到敬老院,老郑也就是过年有一两只吃。
走进老郑房间,记者只见到三样电器——一台破旧的电视、看起来已经坏掉但仍能发声的“古董”收音机和一盏破旧台灯。“开电视就不开灯,开灯就不开电视。”老郑说,这样省电。房子内堆满了杂物,杂物中间,一堆书籍和一摞《光明日报》十分显眼。
老郑一生未娶,孑然一人。镇里将他列入五保户,补助款打到他的卡上,最后他却坚持退了回来。
有时看到老郑辛苦,邓章宇送给他两个包子,老郑不要。“这是吃剩的。”听邓章宇这么说,老郑才收了下来。
“给钱给东西不要,评先进模范他要。”邓章宇说,“追求精神的富有,对物质没有什么追求。”这是大家对他的评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郑爱做好事。在老郑记忆中,第一次捐款大概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南某地发生水灾。2008年汶川地震,老郑第一时间就去银行汇捐款,先后捐了1000元,后来镇里大家号召捐款,老郑又买套衣服捐过去。谭文建文化广场时,他也捐了1000元。当记者问及这么多年一共捐出多少钱时,老郑说:“我没有统计过,我又不图回报、不图出名,算那些干嘛?”就在记者采访前,人们还看到他房里有一张落款为2016年6月2日的汇款单,接收单位为海南省残疾人基金会,注明“捐款”字样,金额一千元整,捐款人是郑健。可记者采访时,这张汇款单已经不见了。
唯一有记录的是三门坡敬老院。“2015年9月23日,郑健送来2包米、一桶油、两只鸡……26日,郑建送来600元……12月25日,郑建送来大米5包、两桶油、三只鸡……”三门坡敬老院管理员周秋荣遗憾地说,2015年她担任院内管理员后才开始记录,而老郑30年来一直关爱这里的老人。
敬老院里94岁的张梦恩老人告诉记者,1984年该院刚建时,老郑用3个月时间挖了两口水井,让老人们喝上了干净水。
橙色奉献 退而不休 一人干4人的活
2014年,老郑退休了。本该结束16年的环卫工作,好好颐养天年,然而老郑却不想退休。“他不干活就浑身难受。”邓章宇说,脱下橙色的环卫制服不久,老郑便向镇里申请回到环卫岗位。
“我觉得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应该这样。”老郑说,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但身体却很硬朗,还能够发挥余热。
自从在这个岗位上,老郑几乎没有休过假。即便春节假期,老郑也就是偶尔初一休息,初二又继续开工。镇里为了让他多休息,告诉他放假期间上班每天要罚款50元。结果,老郑不仅干了活还把350元的罚款递交上镇政府。
记者采访当天,已是中午,老郑仍没回来。“他说要干完活再回来,他经常一个人干4个人的工作量。”邓章宇给记者解释。
目前,老郑主要负责谭文墟13条街道的垃圾清运工作。老郑告诉记者,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按照党组织部署的任务,去实现党组织各个阶段不同的工作。而在海口开展“双创”的当下,他认为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就是实现了党交给他的任务。不论刮风下雨,即便刮台风,老郑也要将当天的垃圾清运完毕。
近年来,随着乡镇的发展,谭文墟在建工地较多,车辆抛洒滴漏现象经常发生,老郑利用业余时间,不仅在路面巡查保洁质量,还帮助在班人员拾捡纸屑、烟头,深入建筑工地,找到车主,耐心地做车主的思想工作,宣传环卫工作的重要性。大家被老郑的敬业精神所感动,都自觉配合他的工作,将车轮清洗干净才上路。
周边居民感叹地说,谭文街如今变了样,以前总是沙子、石子,现在变得干净漂亮了。
采访中,老郑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但一提起父母,他的声音顿显低沉。“这几十年我都一直在忙工作,包括父母去世回去奔丧,前后也就回家十多次,确实有点少。”老郑说,当时自己决定留在农村不回城时,父亲曾一气之下来信说要“断绝父子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人也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作为家里的长子,他一直都觉得自己有点亏欠家里。
那么,是什么让他如此坚持?老郑说,共产主义的信仰激励他一生,让他走到今天。
来源:海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