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30 21:0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7-28 | 查看:849次
人物故事:
蔡建召,男,1972年出生,现任滨州市无棣县司法局埕口司法所所长、埕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他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已16年,每年调解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近百起。近三年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87起,处理重大矛盾纠纷21起,防止群体性事件11起,涉及当事人1200人,涉案金额95万元,调解率、协议率达98%以上,成功筑牢了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蔡建召在调解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调解方式灵活多样,用他自己的话说:“矛盾纠纷发现一个,解决一个,绝不手软!”在当地,他与老百姓成了亲密的朋友,无论年龄大小,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老蔡”,老蔡成了埕口镇家喻户晓的“和事佬”,他创建的“老蔡流动调解室”也已成为当地的一块“金牌”。总结十几年来的调解工作,他在自己的调解之路上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也收获了喜悦和成功。
用一颗火热的心开创出调解之路
老蔡在工作中意识到,做好人民调解工作,首先要有一颗“热心”,另外,排查矛盾还需要“细心”,受理纠纷时要“诚心”,说服教育当事人时要有“耐心”,帮人排忧解难时要“真心”,给出的意见要“公心”,这就是老蔡创出的“六心”调解法。老蔡深知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深情热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16年来,他着迷于调解工作,每顺利调解一起案件,就像战场上胜利归来的战士,心里舒畅极了;若赶上棘手的案子,他便着了急,吃睡不安,到处想办法,搜集资料,直到攻克“堡垒”为止。
用最软的心对待群众,用最硬的肩膀承担责任
调解中,老蔡把当事人都当成亲人,无论案件大小,在他心里的分量都同样重。他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要用最软的心对待群众,用最硬的肩膀敢于承担责任。”
去年,几十个菏泽农民工在无棣县承揽了一批工程,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每人却只拿到四千元工资。此时已临近春节,他们找到了老蔡,希望能通过他要回被拖欠的工资。经过调查,老蔡了解到这是个多次转包的工程,包工头没签转包合同,只是口头约定验收后结算60万元工程款,现在只给了20万元。于是,老蔡一级级地开始找相关责任人,并多次找到建设局领导进行协调,最终妥善解决。为了让这些农民工尽快拿到工资回家过年,老蔡便将剩余40万元现金用一个大蛇皮袋子装上,自己开着面包车将钱送到了他们手中。
老蔡为了工作,已经骑坏了三辆摩托车,自己的面包车6年就跑了近12万公里。就连生病住院,老蔡仍然丢不下工作。今年年初,老蔡生病住院期间,还成功调解了一起纠纷:由于当地一位村民在输完液三个小时后死亡了,其家属便和医院“杠”上。接到这个案件后,老蔡立马赶到村民家中进行了解,去世村民的家里生活很困难,父母年事已高,妻子身体不好不能干活,孩子还在上学,死者可以说是家里惟一的劳动力,他的死亡,让这个家庭瞬时蒙上一层阴影。经过老蔡多方调查,得知这位村民本身患有疾病,输液并不是造成死亡的原因。可是考虑到这个家庭的困难,老蔡协调了当地有关部门,为他们争取到了丧葬费用,并申请了低保。这件事成功解决后,老蔡这才拖着病体回到医院继续治疗。
用法律知识充实头脑
常言道:打铁还得自身硬。老蔡深知,作为一名调解员,必须要掌握一定法律知识和业务水平,因为解决纠纷必须合情合理,更重要的是合法。他刚参加工作时,深知自己法律知识浅薄,社会经验欠缺,因此,他利用空余时间学习与人民调解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一有空就“充电”,平时开会或者是去其他工作单位学习时,首先看看是否有调解资料或法律书籍可借。
老蔡有时候学习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看书经常看到半夜,自己竟然忘了时间。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交流,自费到外地先进司法所参观学习,对于老蔡来说,是常事。
用创新精神打造“老蔡流动调解室”
老蔡早在5年前总结出的“矛盾纠纷十法调解”被全县推广,而面对新形势,矛盾不断多样化,老蔡又集思广益、勇于创新,不断完善总结调解方法与技巧,打造出自己的精品—“老蔡流动调解室”,他的调解地点非常不固定,有在当事人家中调解的,有在村支书家调解的,有在渔船上调解的,有在田间地头上调解的。十几年来,他用心打造着“老蔡流动调解室”这个品牌。
“老蔡流动调解室”已成了当地群众人人知晓的牌子,群众一有纠纷,都知道找老蔡。老蔡调解路上的故事是一部厚厚的书,需要人们慢慢品味,他用心为群众化解纠纷、排忧解难,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着。
蔡建召先后被授予“全市优秀司法所长”、“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2015年在省司法厅、省人民调解员协会评选出的10名全省“最美人民调解员”中,蔡建召名列榜首。
来源:山东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