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30 18:4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年3月 | 查看:3831次
人物故事:
陈光伟,男,生于1947年1月,现年69岁,汉族,恩阳区登科街道一字村人。一个年收入仅2万余元,却将大部分资金都用于收集购买图书以及书柜,有人曾出价300万收购他珍藏的古籍,他却拒绝了,但他却将1200余册珍贵图书无偿捐赠给省图书馆。他生活清贫,一件衬衣穿了十几年,扔舍不得扔掉,但是,面对渴求知识的学生,他不仅购买专业辅导书籍同时免费赠予孩子们钢笔和笔记本。在30余年的拾荒收废过程中,收集旧书报,创办“光伟图书馆”免费给民众借阅。
旧书里淘出图书馆
在恩阳老城文治街一间6平方米左右的阁楼里,几个旧式书柜里塞满了陈光伟收集来的书籍,很多书籍他都多次修补、包装过。“以前这些书都放在我办的图书馆里,2014年搬家之后就放在这个阁楼上了。”陈光伟说。
陈光伟是登科街道办事处一字村人。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走村串户从事拾荒、废品收购工作。1983年他在恩阳老城文昌宫一带办起了收购站。“我只是小学毕业,没多少文化,就特别渴望知识。”源于对知识的渴望,陈光伟从废品中淘出了各种书籍,他也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书痴”。
1997年,陈光伟已经收集了1万多册的图书。这年春节后,他下定决心花6000元在恩阳镇租了3间门面,其中两间收废品,一间用来当图书室。他又请人做了9组木制大书柜,把收来的旧书全部上架,并请人用白纸在门外写上“内有藏书,免费借阅”。自此,“光伟图书馆”正式成立并开放。附近的居民和学生时常来这里借阅。
一个收破烂的为啥会想到办图书馆?大多数人无法理解。陈光伟是这样想的:旧书不看就是废品,有人看的话,知识就能变成力量,就能改变人的命运。
2013年的一个下午,废品收购站里来了一批废旧书报。陈光伟在其中翻捡出几本最近出版的《知音》,抚去扉页褶皱,放到一旁。从1980年开始收破烂以来,从废品里淘书,一直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陈光伟收集的图书已经有一万多册了。他的卧室里,除了睡觉的地方全部堆满了书。这时,他渐渐生出办图书馆的想法。陈光伟说,他看书的时候喜欢记读书笔记。多年下来,读书笔记有几十本,道理自然也懂了不少,“知识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如果我们没知识,当个农民连啥时候播种都不晓得。这些书有点旧,但里面的知识没有打折。如果没人看就是一堆废纸,有人看就能成为宝贝。”
不料,他的想法遭到儿女们的强烈反对。那时,陈光伟的妻子已经病故,他也患上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3个孩子有的在外打工,有的搞货运,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你把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拿来租房子,可以卖钱的旧书拿来给别人免费看,究竟咋想的?”老陈慢条斯理地回一句,“我为啥要这样搞?你们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人的世界观的改造是一个终生的事情……”几个孩子没辙,只有随他去了。
为藏书耗尽全部家当
从1万多册旧书到5万多册藏书,陈光伟既淘书,还自掏腰包买书。十几年下来,为此花掉至少30万元。这个把钱看得很淡的人最爱说一句话:金钱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应取之有道,用之有德。
陈光伟很快发现自己的旧书不够用了。
“比如有的想看四大名著,有的又想看国外经典,我这点旧书,众口难调。”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要办一个标准的图书馆,还差得远。不过,陈光伟是典型的行动派。他很快开始分门别类购进所谓的图书馆必备书。
在距光伟图书馆100米远处的陈光伟儿子家,有一间大约20平方米的房间,被他征用过来专门存放新书。书柜里放不下了,有很多就直接放在纸箱里。这些成套的图书,陈光伟记得每一套的来历。“我第一批买的书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共150册,是请在成都上大学的恩阳学生帮忙从西南书城买的。”陈光伟买这批书的时间是1998年,那时他一个月收入不过1000多块钱,但这套书定价8800元,打完折也花了他4000元。
此后几年,他陆续购入《中国传世藏书》系列、《世界传世藏书》系列,以及《本草纲目》、《四库精华》等图书。他还格外留意电视、报纸上的资讯。有一次电视台介绍军事科学出版社推出一套20卷的《中国军事通史》,他二话不说,花了1390元买到手,另一套4卷的《中国外交50年》,也花掉他1000多元。
当然,陈光伟更多的时候是淘书。几十年收破烂,他有一大帮收荒朋友,这些人就成为他到处买书的“线人”。而通过朋友的介绍,他的这间私人图书馆,竟然也馆藏了不少宝贝。
陈光伟儿子的家,还有一间房专门用于存放古籍。这些发黄、散发着隐约霉味的老书里,就有陈光伟淘到的光绪五年出版的《康熙字典》,以及商务印书馆在民国时期出版的《辞源》等古籍。这本《康熙字典》是陈光伟古籍专柜里的镇柜之宝:当年,央视《鉴宝》节目到巴中寻宝,见到陈光伟的这本字典,专家估价“至少6万元”。
藏书想捐给国家
陈光伟的这些旧书,其中不少具有收藏价值,如今不时有藏家欲出手购买,均被拒绝。他认为这些书籍来之不易,卖了就成败家子了。因此,他最大的愿望是这笔精神财富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我这些图书,有人估算了一下,至少价值上百万元,但是我一本都不会卖!”陈光伟语气里满是自豪。
事实上,为了办图书馆,陈光伟生活一直相当清贫。除了上世纪90年代在农村老家修的房子,他如今居住的地方,就是用高大的书架在图书馆最里端隔出的一个角落。这里除了一张床,一台老式电视机,一个简易灶和厕所,别无他物。老人夏天最爱穿的一件灰色衬衫,是2000年花50元钱买的,如今已经穿了13年,袖肘处已经磨得发毛。一条花30多元买的黑色长裤也已有十多年历史。
他也不喜欢打牌这种消遣。他的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图书馆上。除了淘书、买书,整理图书也是费时费力的工作。光伟图书馆里的图书如今已有5万多册,装了25个书柜。为了方便借阅,他把这些书分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台海丛书等十几个类别,有空便加以整理。图书要防虫受潮,他试验了樟脑丸等方法,如今又摸索出用烟叶防虫。搜来的古籍大多很残破,他还摸索着学习修复技术,一本一本进行修复。
十几年下来,陈光伟通过整理,发现自己收藏的小人书有3000多本,古籍2000多册,老一辈革命家的著述至少5000册以上。而《求是》杂志的前身《红旗》杂志,从1958年6月1日创刊到1986年6月停刊的544期,他居然有541期。这些书,书柜里装不下了,就用纸箱装好塞在床底,有的就堆在废品旁边。他随意打开一个废品旁的铁箱,上百本小人书码得整整齐齐。
这些旧书,在陈光伟看来本本价值连城。早年他的几个孩子结婚,陈光伟给他们送了相同的结婚礼物:一套《毛泽东选集》、一本毛主席语录,外加一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至于为何不赠予金钱,他又是一番引经据典:“林则徐都说了: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但是,对待前来借书的孩子们,陈光伟的态度就不一样了。图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等教辅,都是应当年恩阳中学的孩子们要求而专门购入的。他还会经常提醒孩子们做读书笔记,并且针对学生的情况推荐书籍。
一些在光伟图书馆度过了快乐时光的学生,在走出大巴山以后也没忘记支持他的图书馆事业。在一个“关心支持光伟图书馆援资赠书记录”的笔记本上,陈光伟记下了十几年来外界的捐书情况。一位以前经常到图书馆看书的恩阳学生杨曌,陆陆续续给他送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珍藏本,以及钱钟书、老舍等作家的全集。受他资助过的恩阳学生杨伯俊到深圳工作后,帮忙给他买了《世界名著100部》。有感于他坚持开办图书馆的事迹,很多外地的企业和个人也给他寄来图书。而多年来累积的借阅记录本,陈光伟也都小心保存起来,如今堆起来已经有一尺多高。
只是,这个坚持了16年的私人图书馆,如今因为恩阳建区后铺面租金猛涨,让陈光伟感到力不从心。70平方米的铺面,从刚开始的每年6000元,如今已涨到1万元。2014年,不得不迫使老人把书存放在自己租住的小阁楼和儿子家里。
如今,他正在和恩阳区图书馆联系,希望对方能辟出一个位置保存自己的5万多册图书,同时为了让这些图书继续发挥作用,他还希望让他的一个孙子前往管理,“如果这样,我愿意把这些书全部无偿捐给图书馆,算是我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
热情继续保持 让更多的人喜欢上阅读
2011年陈光伟受邀加入了中国民间图书馆公益组织,在孙子陈新的帮助下,他购买了电脑,将自己的藏书进行电子录入、分类,直到今年7月底电子录入工作才整理完毕。这套电脑设备,花掉了他最后的积蓄。
陈光伟向省图书馆捐书的事迹引起关注后,很多网友为他的义举“点赞”,也有人疑惑起来,这批珍贵书籍无偿捐赠出去了,老人以后的生活、养老该如何保障?
“现在我每个月有1100块钱的养老保险金,我的生活要求也不高,这笔钱已经足够了。”陈光伟说,他的生活一直很朴素,除了基本的吃穿用度以外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是现在年纪大了,要提防着有个病痛什么的。但我的生活作息一直很规律,身体还硬朗得很。”
陈光伟的子女都在外打工。老人每天六点多起床,喜欢遛弯散步,还会花不少的时间读书看报。谈起读书,他兴致勃勃。几十年来,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尤其偏爱历史故事和民间文化类的。“这类书籍不仅能增长知识,可读性也特别强。”陈光伟说,“近段时间我主要阅读的是红色文化方面的书籍,主要包括苏联文学《怒吼吧,中国!》和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等。”
读了这么多书,最令陈光伟感动的还是张海迪的故事。“我向省图书馆捐赠的这批书中,有好几本是关于张海迪的,她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以后再发行关于张海迪的书籍,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能尽一份绵薄之力。”
今年,这位“书痴”老人一家还入选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陈光伟觉得,把自己珍藏的书籍无偿捐赠出去不是“傻事”而是“好事”。“书的最大价值在于被人阅读。我是爱书之人,我骄傲,我从不不后悔。”陈光伟说,他还要把这份收集书、阅读书的热情保持下去,让更多人看到他的书、爱上阅读。
一种信念、一份坚持,一种倔强、一份传递,陈光伟老人在无偿捐赠、无偿办图书馆的路上不仅仅展现给我们的是大无畏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怀,更是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来源:四川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