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28 20:5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7-01 | 查看:930次
人物故事:
1971年,曾担任盘龙村党支书的罗运仙翻山越岭来到莽莽群山中的高石坎林场。当年,她丈夫患病英年早逝,已婚长子留守在木黄镇凤仪村,年幼女儿陪伴她进了深山。风雨无阻,这位唯一的女护林员再没离开。同年,担任建厂公社养猪场场长的周宏权,因养猪场和林场合并,他也意气风发赶到高石坎。他们起早贪黑,一点一点地在荒凉的山坳植入绿色的希望。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周宏权担任高石坎林场场长,罗运仙担任女子突击队队长。一把铁锄、一顶斗笠、一个水杯就是职工的标配。有人来、有人走,又有人来、又有人走,全场职工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他们没有离开高石坎,持之以恒追逐心中的绿色之梦。
日月如梭,星转斗移。周宏权、罗运仙的子女逐渐长大成人,纷纷嫁娶成家立业。与之相随的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大山深处。乡邻或选择外出打工,或大兴种养业,或学习技艺。人们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多方出击各显神通。林场职工同样面临去留抉择,留下自有留下的理由、离开自有离开的原因,皆无可厚非。最后,这对患难夫妻选择留守高石坎。子女在公路旁新修了舒适的小洋楼,诚心诚意邀请他们回家颐养天年,也被老人婉言谢绝。
一年复一年,周宏权带领全场坚持到最后的8名职工坚守高石坎,用真情、坚韧和奉献染绿了九岭十八塆的沟沟坎坎。如今,林场树林面积已从3000亩扩建到1.2万亩,其中,四分之一属于国家生态林。
林木繁盛的高石坎林场背后是一茬接一茬职工的无私奉献。从1970年代开办后,最多时有职工28人,坚守到最后的只有8人,其中2人已病逝。目前,年长者罗运仙86岁,最小的吴正文52岁,平均65岁。一批又一批离开者的主因,皆是一个字:苦!这里山高、坡陡、活重,长期与此对应的是点油灯、吃野菜、睡草棚。高石坎的九岭十八塆洒满了职工的辛酸,每个人都有一段令人唏嘘的经历。
58岁的吴正春是现任场长,他16岁进山后多年担任老场长周宏权助手,深受老场长勤劳、尽职、务实等品格影响。他说,老场长年迈体弱了仍坚持巡山,有时全靠年轻的搀扶着走路,甚至需推老人臀部爬坡上坎,直至因病卧床,老人唠叨的还是植树造林。
以场为家,这是周宏权当年立下的“规矩”,凡是加入林场的职工需接受遵守。数年前,吴正春把心仪的姑娘娶进了林场,并把长子取名:高林!这是林场职工后代唯一的大学毕业生,他现已在深圳安家落户。今年春节,他驱车几千里来接父母去安享晚年,吴正春前去呆了十多天就匆忙赶回林场,临行时他对儿子儿媳说,“山里的空气好,我习惯了!”其实,在林场出生、成长走出大山的吴高林深悉父辈的苦楚,可是他尊重了父亲的选择,他也深知父亲的青春、汗水与激情已融入高石坎的九岭十八塆!离开,对父亲而言是遗憾,坚守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曾经点油灯、吃野菜、睡草棚的窘境,对林场职工来说只是身体的磨砺,也许早已烟消云散。然而,1980年代的护林经历让每个林场职工刻骨铭心: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乡亲们挣脱土地的桎梏,生活燃料、建房造屋、家具材料等亟需木材,因此,林场毗邻的农户或单独作战偷砍,或神出鬼没盗伐,或三五成群明目张胆抢伐……每天,护林员与盗伐者进行着拉锯战,从心理到生理的较量在悄无声息地进行,屈指可数的护林员穷于对付四处出击的砍伐者,后者怒目对视、辱骂纠缠、拳脚威胁等是家常便饭,护林员只能用忍气吞声尽量控制事态恶化,以最大能力保护林木。
有一次,吴正春巡山途中发现了一群人正在偷砍林木,他挥舞砍柴刀赶跑了盗伐者,当其俯下身清点现场时,一根从林阴深处飞奔而来的樟树条砸得他的脚背鲜血淋漓,幸被闻讯赶来的妻子背回林场及时救治,卧床20多天才能走动,最终也没调查出肇事者,此事不了了之。
26年前护林员青黄不接,没人愿意来高石坎受苦受累。吴正春前去动员弟弟吴正文,曾耳闻目睹过哥哥窘境的弟弟再三推脱,计划外出打工挣钱。吴正春见状甩出狠话:“你不答应去当护林员,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从今就了断!”哥哥的激将法拽住了弟弟远行的脚步,他只好携手新婚燕尔的妻子走进高石坎,追随兄长并成为经验丰富的护林员。
吴家兄弟痴心植树护林的酸甜苦辣,其他护林员也是大同小异。他们一年四季与林木为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巡山护林。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充满生命力,不能侵犯,只能保护。吴正春接过老场长的接力棒,他心无旁骛用心植绿、守绿和护绿,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手”、“全国村级优秀护林员”、“贵州省绿化奖章”等多项奖励。罗运仙当选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二届“道德模范”,是全县10名获奖者中年龄最长者。他们坚守大山植树造林、痴心护林的故事逐渐传开,令人感动、敬佩和铭记。
来源:贵州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