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26 17:05 | 来源:中国好人网 2016年7月 | 查看:1037次
人物故事:
胡作栋,男,汉族,陕西省乾县人,1942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称,中共党员。胡作栋1965年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基层从事植保科技推广应用工作。曾任乾县植保植检站站长兼党支部书记,乾县农业科技中心党支部书记,已退休十余年。
胡作栋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认真观察和调查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面向农民群众推广应用植保先进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五十多年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县每一个村组,哪里病虫害发生严重,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广阔的农田就是他的办公场所,农民的需求就是他的工作目标。他刻苦钻研业务,敢于创新,默默无闻的工作,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既使退休后仍以顽强的毅力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难题,培养和提高年轻一代的实际工作能力。出版《油菜病虫害及其防治》、《苹果和梨病虫害与防治》、《园林植物保护》3本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曾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四项,并荣获咸阳市劳动模范、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全省植保工作先进个人、农业部长期坚持农牧渔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5年8月胡作栋等人在阳洪镇上陆陌村、好畤村苹果树和梨树根部发现蚜虫为害,后在乾县各地和关中、陕北南部多地调查,这两种果树根部均有蚜虫为害。面对果农渴望的目光,在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请教无果的情况下,胡作栋下决心去北京请教国际著名蚜虫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广学先生。经张院士鉴定,分别命名为苹果根爪绵蚜(新种)、梨九绵蚜(新种)、榆绵蚜(为害新纪录种),属国际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学术价值。发现蚜虫新种,让胡作栋异常振奋。兴奋之余,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研究这3个新种蚜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让胡作栋犯难。基层植保部门设备简陋、经费不足、人才匮乏,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面对重重困难,他毫不气馁,狠下决心多方求助,经费不足自己补,人手不够自己请。在张院士的指导下,创用玻管套根饲养法和笼罩饲养法,对隐藏于地下为害果树根梢的微小蚜虫跟踪观察调查。7年多时间里,终于揭示了这3种蚜虫一年中在果树和榆树之间转移为害的复杂生活史。筛选出地面覆膜或地面喷洒乐斯本农药,阻隔蚜虫入土这一无公害防治技术措施。“苹果新生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2001年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苹果和梨根部蚜虫防治技术研究示范推广”项目,2003年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1999年胡作栋等人就开始对很难防治的果树介壳虫进行调查研究。2003年4月,在漠西乡南白村苹果园,发现一种从未见到过的介壳虫,后经调查,该乡北部南白村、白村、北塄、大桥、四里坊等村苹果园,普通发生此虫,面积达4000多亩。面对突如其来的虫灾,他心急火燎,勇挑重担,立即前往西安,去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向已退休的谌有光研究员求教,经鉴定为长绵粉蚧。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撑的情况下,他不计个人得失,继续发挥余热,自费攻克难关。调查发现,在苹果、梨、山楂、桃、李、杏、樱桃、葡萄、柿、石榴、枣、核桃、猕猴桃等果树上发生的主要介壳虫有12种,其中长绵粉蚧在苹果园大面积发生,角蜡蚧在柿树园大面积发生,陕西省从未见有资料报道,属首次发现。在谌有光的指导下,17年来,胡作栋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对这12种介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逐一进行试验研究,首次提出在果实采摘后消灭越冬前害虫的防治策略。同时,他还对果园中的天敌昆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探讨保护利用措施。 “苹果园介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2007年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渭北柿园介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2015年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现在,他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梳理、归类,正在编写《落叶果树介壳虫及其天敌昆虫(彩色图谱)》专著,供农业科技干部和广大果农参考应用。
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是两个外来物种,1995年在咸阳市首次发现。面对外来物种入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跟踪监测和试验研究防治办法,确保蔬菜生产安全。“棚室蔬菜斑潜蝇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2005年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
胡作栋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路继续延伸,胡作栋在攀登植保科技高峰的道路上永无止境,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本色。
来源:陕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