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河北杜玉芹:四十年养孤十余人(图)

发布时间:2018-05-24 17:0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9-02 | 查看:1049次

四十年来,她帮助、收留、收养了八九位无依无靠的人,使这些无依靠的人感受到温暖,这就是东光县检察院退休干部杜玉芹与丈夫张保智给付社会的一组数字。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起,张保智和杜玉芹夫妇帮助、收留、收养了八九位可怜的人,这些人中有的父母双亡,有的家庭突遭变故,有的落难。在他们孤苦无依的时候,张保智和杜玉芹夫妻伸出热情的双手,接纳了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父母般的呵护关爱。他们有的被张保智和杜玉芹抚养成人,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在张保智和杜玉芹的帮助下走出困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说起每个被收留者的故事,都有一段悲惨的往事。

晓宏(化名)自幼父母双亡,杜玉芹看到晓宏很可怜,就收养了她。晓宏的姐姐跟着姑姑,可姑姑家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于是,杜玉芹每月给晓宏的姐姐30元的抚养费。等到晓宏的姐姐长大出嫁时,杜玉芹给她做了“十铺十盖”(十床被十床褥子)当作陪嫁。

晓宏被张保智和杜玉芹夫妇抚养成人。她结婚时,张保智和杜玉芹陪送,从家用电器到金项链和金戒指一应俱全。杜玉芹觉得,晓宏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更不能亏待了她。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杜玉芹收到了一封来自东北的信。写信的人与杜玉芹同村,当时在东北一个煤矿当矿工。他在信中写道,自己在采煤时受了伤,希望杜玉芹能帮他照顾孩子小兰。杜玉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从此,她家又多了一个“女儿”。小兰在杜玉芹家呆了好几年,直到初中毕业,找了工作。

1988年,一个女青年找到杜玉芹。一见面,她就大哭:“我是死也没法死,活也没法活啊!”原来,这个女青年与杜玉芹是一个村子的,经自己的姨妈介绍,嫁给了一名军人。没有想到,丈夫患有精神疾病,一发作,就暴打她,把她的衣服全撕烂了。她曾经想跳井自杀,后被人救下。她想离婚,回到娘家,可丈夫却经常去家里骚扰她。

听了女青年的哭诉,杜玉芹安慰她,把她安置在自己的家。然后,杜玉芹帮着女青年起诉离婚。这位女青年在杜玉芹家住了有一年多的时间。在杜玉芹的帮助下,女青年离了婚,并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组建了新家庭。

把素不相识的落难者领进家

更多受到张保智、杜玉芹夫妻帮助的人与他们素不相识。小楠(化名)因未婚先孕,被父亲撵出家门。走投无路的她在别人的帮助下找到了杜玉芹。看到孩子可怜的样子,杜玉芹心疼了,她把小楠安置在自己家中,像照顾自己的亲生骨肉一样照顾她,直到她生下孩子。小楠在杜玉芹家一直生活了两年多。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天,儿子上街回来告诉杜玉芹,有个人在街上被人打。杜玉芹赶紧上街,制止了打人者,救下了阿一(化名)。

杜玉芹把被打的人领回家中,一谈话,发现他有些呆傻。不能让他流落街头啊。杜玉芹就收留了这个可怜人。就这样,阿一在杜玉芹家吃住了一年多。后来,杜玉芹了解到他家在山东宁津,于是便设法找到了他的家人。得到阿一还活着的消息,家人惊喜万分,他们以为阿一早已不在人世,没想到竟然还活着。他们把阿一接回了老家。看着一家人团聚的场面,杜玉芹与张保智欣慰地笑了。

1987年冬天的一天夜里,杜玉芹下乡回来。在路上,她发现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正在路上踉踉跄跄地前行。当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杜玉芹觉得很奇怪,这里面一定有问题。于是,她下车问小姑娘去哪里。小姑娘称自己去东光县城,杜玉芹就让小姑娘上了车。回到家中,杜玉芹给小女孩做了饭。等她吃过后,杜玉芹和她谈心,小姑娘终于说了“实话”。原来,小姑娘是与家人生气离家出走的。第二天,杜玉芹找到了与小姑娘同村的人,通知了小姑娘的父母。在杜玉芹的劝说下,小姑娘认识到了离家出走的危害性,答应与父母回家。最终,小姑娘被父母接回家中。

把每个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

杜玉芹与张保智由怜悯与同情开始的爱心行动,之后便渐渐演变成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为人父母者都会有的企盼。他们希望这些孩子都能受到最好的教育,与别人一样堂堂正正自立于社会。

对收留的这些孩子们,杜玉芹从生活上悉心呵护,在学习上则要求很严格。1993年,艳红来到杜玉芹家时,只有十几岁,初中只上了半年。杜玉芹找来女儿张建玲的初中课本,让艳红自学。每天晚上,杜玉芹“逼”着艳红在自己的房间学习,整整十年没有让艳红看电视。艳红也很争气,自己自学了初中、高中的课程。艳红喜欢写作,张保智便有意培养她,经过自己的努力,艳红写的文章开始见诸报端。多年下来,她在报刊上一共发表了108篇文章。自学完初中、高中的课程后,艳红考上了天津工学院的函授班。这样的结果让杜玉芹和张保智很欣慰。

艳红出嫁时,杜玉芹特意花了3000元给她买了一台电视机,作为不让她看电视的补偿。

女儿的“怨恨”

张保智和杜玉芹有三个子女,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张建玲最小,她从小对母亲充满了“怨恨”,自从自己懂事起,家里就不断住进“姐姐”们,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做错的总是自己,受惩罚的总是自己。

张建玲有一个存钱罐,是父母从天津给她买回来的。她特别喜欢这个存钱罐。每天看见父母和哥哥回来,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口袋”,翻出他们身上的硬币放在自己的存钱罐里。有一次,张建玲想买东西,拿出存钱罐打开一看,里面却是空的。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攒的钱都没有了,小姑娘不干了:“是谁把我的钱拿走了!”家里除了父母与哥哥外,只有住在家里的“姐姐”们,自然张建玲就把矛头指向了“姐姐”们。

可她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吵闹却换来母亲的一顿好打。满怀委屈的张建玲想不明白:明明自己有理,妈妈为什么要打她?

杜玉芹老人的想法最为朴实:宁让自己亲生的孩子吃点苦,也不能让收养的孩子受一点委屈。

挨过多少打,张建玲已经记不清了。张保智很疼爱女儿,看到杜玉芹打孩子就劝。张建玲听爸爸跟妈妈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别真打,手别伸直,这样才打不疼。”

杜玉芹心灵手巧,每年过年时,她买来布头,给儿媳和女儿们做衣服。在张建玲的记忆里,妈妈把质量好点的布头都给嫂子和“姐姐”们做衣服,最差的留给她。

后来,张保智调到沧州工作了一段时间,张建玲为了脱离“苦海”,坚决跟着爸爸来到沧州上学。

有一次,张建玲从沧州回到东光的家,发现嫂子和“姐姐”们都穿着新衣服,就是没有自己的。张建玲一气之下回到沧州,跟爸爸要了钱,买了一件呢子大衣穿在身上回到家中。等到了家门口,张建玲却怕妈妈责打不敢进门。最后,她把刚过门的二嫂子偷偷喊出来,俩人共同编了个“谎言”:这件呢子大衣是二嫂子给小姑子买的。这样,张建玲才算“过关”。

其实,哪个母亲不疼孩子?杜玉芹很疼爱自己的亲生女儿,但为了不让自己收留的孩子们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她只有给这些孩子更多的疼爱,让他们快乐的成长,所以才“冷落”了女儿。

当时的张建玲并不能理解妈妈的苦衷。她曾在给同学的明信片上写道,自己的志向是“到处流浪”。同学们都不理解她为什么这样想,只有她自己心里明白。张建玲甚至一度产生过怀疑:妈妈究竟是不是自己的亲妈?时至今日,早已长大的张建玲不再怨恨妈妈,她深深感受到了妈妈那颗伟大博爱的心。

那些年,张保智和杜玉芹两个人的工资不高,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收留的人和收养的孩子,日子过得很清贫。

当时,杜玉芹家住在东光县城,院子很大,养着兔子,鸡和鸭。鸡下了蛋,杜玉芹舍不得吃,攒起来换钱。杜玉芹觉得自己是个国家干部,出去卖鸡蛋影响不好。于是,攒够一小篮鸡蛋,她就让小女儿张建玲提着去卖,并叮嘱女儿:这一篮就卖一元钱,少了一元钱不卖。自己躲在不远处看着。

年幼的女儿牢记她的叮嘱,就卖一块钱。有人问她能不能少买几个?得到的回答是:不行,就卖一块钱一篮。孩子们想吃蛋糕,杜玉芹舍不得买,自己在家做,做出的蛋糕是白色的,但孩子们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家里人多,做饭时就不能炒菜了,杜玉芹就用大锅蒸菜。舍不得买新衣服,杜玉芹就从天津买回布头,给大人、孩子做衣服。有一次,张保智穿着杜玉芹用布头做的大裤衩去上班,单位的同事们问他花多少钱买的,张保智说两毛钱一个。大家都还不相信,其实,张保智说的都是实情。

杜玉芹对待工作很认真,家庭和工作让她忙得喘不上气来。她有过把刚发的工资扔到办公室的窗台上忘了带回家的经历,也有给单位买东西却把车子放在百货大楼前三天没有骑走的事情。就这样,在忙碌和清贫的日子里,杜玉芹把一个个孩子拉扯成人。

“行善”就是老两口的人生意义

在采访中,记者头脑中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老两口对别人会那么好?为什么别人有了困难都来找他们?她女儿给记者讲了这样几件小事。

过去杜玉芹家有两口大缸,腌满了咸菜,街坊四邻都吃这缸里的咸菜。如今,张保智与杜玉芹搬到沧州住后,接着腌咸菜,这些咸菜也经常被老两口送给在一起锻炼身体的老人们。有一次,在一个车站候车室内,杜玉芹发现有对夫妇抱着个正在发烧的孩子,她心疼得不得了,马上出去买来药、杯子和水,送给这对夫妇。他们帮助过的许多孩子想改口叫他们“爸、妈”,都被张保智和杜玉芹拒绝了。

杜玉芹说:“我们做这些事不图任何回报”。

来源: 河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