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长明:教师扎根山村执教32年矢志不渝 为山里娃点亮明灯

发布时间:2018-05-21 10:1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年5月 | 查看:967次

人物故事:

  1983年,初中毕业的彭长明刚回到家,村长就找上门来:“长明呀,你是我们寨子上最有文化的人了,你留下来给娃娃们当老师吧!山里的娃再穷也不能穷文化。”彭长明看着村长和家乡父老期盼的目光,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他想过,如果选择当老师,就意味着选择了一辈子的清贫。如果外出打工或者进工厂工作,也许可以改变目前家庭贫穷的现状,思考再三为了家乡的孩子们,他最终选折了家乡的三尺讲台,一站就是32年。

  走进学校的第一天,彭长明站在年久失修的仓库里,看着头顶上摇摇欲坠的瓦片,再看看四周破烂不堪的门窗和参差不齐的破桌子歪板凳,他感到无比揪心。他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想方设法建一所像样的学校,让孩子们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

  为了有个遮风避雨的教室,彭长明四处奔走呼吁,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上级决定对亮洞小学进行翻修。

  由于交通不便,山高路陡,砖块等建筑材料都得靠肩挑背驮才能从山外运到村里,开始村民们一起帮着搬,但到了农忙季节山路上常常只留下彭老师弯腰驼背的身影,历时一年硬是把所有的建筑材料一点点地全部“背”到学校。1990年7月,新校园终于落成了,整个亮洞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寨上的老人们都说:“长明为我们亮洞寨子办了一桩大好事啊!”

  没有桌凳,他就拿着斧头上山砍自家的杉树;没有教学用具,他就挑柴到山外换来钉子、教材和粉笔;他一个人拉学校的自来水管,一个人上房添补瓦片,一个人树起旗杆,一个人调水泥砂浆。自从国家实行学生营养餐以来,他除了搞好教学,还得照顾好学生们的生活,每周他一个人到山外采买营养食材,一个人动手给学生做饭做菜;为节省开支,他还亲自种了一大园子的蔬菜,免费为孩子加餐。用县教育局领导的话说:“长明不仅是校长、老师,还是修理工、炊事员,更像保姆和爹妈,30年来他为学校和孩子们的事跑过教育局无数次,但从未对自己的事提过一次要求,说过一声累,叫过一声苦,他就像大山的‘脊梁’,撑起了一切。”

  1995年8月他考入了当时的独山师范学习。村里老党员陆树培对他说:“长明啊,你还回这里吗?如果没有你,大山这座梁就要倒了。”

  “我的根在这,怎么会离开呢?请大家放心。”彭长明坚定地说。1997年他毕业转为公办教师后,又主动回到村里。

  亮洞村虽然距离县城只有近10公里,但村民们一路上要过陡岩、爬沟坎、涉深水、钻荆棘才能出山。彭老师带头捐款5000元, 还带动乡亲们积极筹集资金,一起抡锤开石,一起挑筐运土,一起搬石砌坎。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他硬是带领村民们在悬崖上劈出了一条简易的盘山马路,打通了村民连接山外的简易通道,村民们说,长明老师不仅是知识的引路人,也是山里的铺路者。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现今有一个一年级和三年级两个班共8名学生,彭长明在那既担任老师,又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 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学到知识,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复式乡村教学方法,亮洞小学多次统考获得全县的前三名和麻万镇的第一名,他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一点一点地感化着每一位孩子。他说:“其实,教育学生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把你该做的事认认真真做好,就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教育,不用你去讲什么大道理。”

  彭长明对那些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特别关爱,他知道这些孩子最缺的就是父母的爱,生活中十分孤独,所以他像父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体贴他们,时刻把他们的冷暖藏在心头。

  2013年,学生郑启德的父亲因病去世,让这个本来就十分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彭长明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心里尽是酸楚和同情,他尽可能多地对他的生活和学习给予帮助。不久,郑启德很快从家庭变故的阴影中走出来,阳光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

  正上高中的胡昌凯在自己的作文本里这样写到。“彭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关心和帮助,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一样的温暖,长大后,我们也要像彭老师一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即将从河北理工大学毕业的彭春文同学说:“彭老师和蔼可亲,一看上去就觉得很温暖,让我们的心里总是充满着阳光。正是在他的鼓舞下,我才一路走到了今天!”

来源:贵州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