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周剑秋:泰州爱心奶奶

发布时间:2008-10-21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8-06 | 查看:2011次

  周剑秋,女,生于1935年5月,汉族,退休工人。几十年来,周剑秋凭着一副热心肠,热心公益事业,帮助困难群众,被当地市民和媒体誉为泰州“爱心奶奶”。

  2005年寒冬的一天,年愈古稀的周剑秋戴着1400度近视、200度散光的眼镜,端坐在台灯下,神情专注,一针一针地织毛衣。三天后,由她亲手织出的毛衣,被赋予了爱的意义,穿在了贫困孩子身上。这之后,周剑秋在继续给贫困家庭孩子织毛衣的同时,专门给《泰州晚报》寄去一封信,信中呼吁赋闲在家的老人们,拿出针线,给贫困家庭的孩子们织毛衣,让孩子们穿上温暖的毛衣过冬。

  周剑秋将自己关在她所寓居的泰州社会福利院的宿舍内,没日没夜地赶织毛衣,坐着时间久了,眼睛胀得生疼,不停地往外淌水,但她顾不上休息;手上生满了冻疮,又红又肿,但她咬着牙挺着。毛衣织好了,周剑秋也病倒了。可病榻上的她,心里还在想着她织的毛衣,想着孩子穿着合不合身……

  周剑秋的事迹传开后,很多人都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纷纷加入到爱心队伍中,拿起针线,捐出毛线,整理出家里的寒衣,送给贫困孩子。一股爱心暖流在严寒的冬日里涌动,周剑秋被誉为泰州“爱心奶奶”第一人,同时她也成为了泰州城的一张活名片。

  如果说帮贫济困仅仅是一种乐于助人的品质的话,那么对于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捐献眼角膜就需要一定的勇气了。

  2007年5月16日,在未征求子女意见的情况下,73岁的周剑秋在《自愿身后捐献角膜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成为了一名自愿身后捐献角膜的志愿者,在她看来,她这么做是因为“这件事很有意义”。“作为爱心大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只要能把有用的东西奉献给社会,我愿意尽一切力量。” 周剑秋对于身后捐献角膜一点也不忌讳。她说:“人死后,还能把身体上有用的器官留给别人,而且一个人的角膜可以给几个人使用,这是生命的延续,是一举几得的事情,没有理由不去做。”和她一道,泰州30多位市民成为全市首批身后捐献角膜志愿者。周剑秋说,身后捐献角膜其实和编织“爱心毛衣”一样,都是为需要帮助的人出份力。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牵动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地震发生后不久,周剑秋联合城区10多位“爱心奶奶”发出倡议,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爱灾区孤儿,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周剑秋在倡议书中写道,“每每想到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们,想到他们此后将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温柔的抚摸,听不到父亲关切的叮咛,我就有揪心之痛。现在全国人民都在捐款捐物,帮助灾区进行救援和重建工作。但那些失去了父母的孩子们,更需要亲人的关怀和鼓励。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救助那些可怜的孩子们。”

  在周剑秋的倡议下,“爱心奶奶”自发组织起来,募得爱心款2万多元,给灾后来泰的灾区小朋友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六一”期间,“爱心奶奶”们将灾区来泰的小朋友接回家共度六一;端午节前夕,周剑秋和其他“爱心奶奶”一起裹了几百个粽子,送到来泰接受治疗的伤病员病床前,和他们聊天,让他们感觉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和意志无疑是值得称诵的。几年来,“爱心奶奶”们先后帮助过6000多名贫困儿童及其他困难群体,“爱心奶奶”群体被中央、省市媒体集中报道,而周剑秋的事迹也于2006年6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被誉为“知荣明耻的典范”。周剑秋说:“‘爱心奶奶’是一项长久性的公益事业,只要我活着,我就会不遗余力。等有一天,我老了,走不动了,其他人会继续下去。”

(责任编辑:祁建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