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0 11:0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2-03-27 18:03 | 查看:684次
2012年2月29日,北京市怀柔区龙山街道望怀社区的普通居民王仑山在社区里举办了一场雷锋精神展览。跟一些官方展览比起来,这场展览着实简单,没有什么雷锋的“真迹”,大家看到的只是86岁老人王仑山对雷锋精神的“私人珍藏”。除了各种宣传照片、简报、资料,老人本人则是这场展览最重要也最珍贵的“展品”,他那一双历尽沧桑的眼睛是最平凡而真实的见证,见证雷锋精神如何走过50年,如何超越时代,一次次成为永恒。
学校里的轰轰烈烈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那时,王仑山还是怀柔县教师进修学院政教办公室教研员,主要负责全县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因此,倡导组织各学校开展各种学雷锋活动,成了王仑山义不容辞的使命,他也由此跟雷锋精神“结缘”。
“要宣传和践行雷锋精神,自己必须得先深入学习,知道雷锋精神到底是怎么回事不是?所以那时候,我们先是组织全县老师,通过摘抄雷锋日记、开会座谈等方式,对雷锋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尽管已经86岁高龄,但直至今日,雷锋日记中的那些名句老人仍能张口就来。
深入学习雷锋精神过后,便是各种宣传和践行活动。“那时候真是轰轰烈烈啊!”忆及往事,老人微眯着眼睛,连续用了好几个“轰轰烈烈”。“咱们县各种实践活动搞得非常有农村特色。比如号召学生在上下学的途中帮生产队捡粪,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还有,那会儿还放秋收假,我们就带着学生帮大人收玉米。”说起过去的事儿,老人神采飞扬。
那些日子里,王仑山整日活跃在乡间,既指导各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也把各种鲜活典型的事例一一记录下来,“雷锋精神不是照搬照抄,不是雷锋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它是非常丰富的,可以是各种形式。”这是那时候王仑山得出的感悟。
最让王仑山觉得骄傲的是,他将渤海镇沙峪中学的一些做法写成了一篇经验性的文章,上报给北京市教育局,于是这篇题为《怀柔沙峪中学学雷锋的几点做法与体会》的作品成了之后市教育局出版的“学雷锋经验集”中的开篇之作。
社区里的平民展览
一辈子奋斗在教育战线,王仑山一直默默地在学生间传递着雷锋精神,直至老人退休,他又执著地把这种宣传带进了社区。
1990年,北京市下发给各街道社区一套名为《雷锋精神永放光芒》的图片集,里面有24张雷锋的照片,这让老人如获至宝。“我一拿到这图片集,觉得太好了,又生动又简明,特别适合让孩子们看。”老人拿起一幅幅照片,给记者展示,“你瞧,这图上还有雷锋精神的简要概括,孩子们就跟看连环画似的。”
于是,老人有了在社区里办雷锋精神展览的想法。这第一次展览,现在看来,着实简单得有些简陋,就是把照片放在活动室里,让社区里的孩子们过来观看,王仑山负责简要讲解。但正是这次展览,开启了老人20年的办展览之路。
这次展览之后,老人开始留心各种有关雷锋精神的报道、资料,以充实自己的展览内容。渐渐地,展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来看展览的人也不再只是附近的中小学生,很多社区居民也加入进来。这期间,老人还多次受到邀请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述雷锋精神,指导他们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
言行中的雷锋精神
50年,王仑山孜孜不倦地学习、宣传和追寻着雷锋精神,追着追着,老人自己也成了身边人眼中的“活雷锋”。相比于各种活动、一次次的展览,老人也许没有发觉的是,他的一言一行,成了对雷锋精神最好的传递,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王老师为人处事绝对是没的说。我们这儿是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平时楼里打扫个卫生什么的,老王常常抢在前面。”说起王仑山,小区居民不吝赞美之词,用邻居杨凤兰的话来说,“雷锋精神都已经渗入到老王的每个毛孔里去了。”
最令小区居民津津乐道的是王仑山出的板报。从1996年开始,王仑山成了小区里的义务板报员,至少每周一期的小板报,是众多老年居民的心头好。“对这板报,老王可真是尽心啊,每周至少一期,政策时事、养生知识、小幽默、小谜语……内容特别丰富,我们都特别喜欢看。”居民王玉英说。“可不是,要是碰上下雨给冲了,雨一停老王就赶紧去补上,三块黑板,从来不空着。”一边,居民张敏云接过话茬儿。
这段时间,板报内容当然是结合雷锋精神的。事实上,小板报时时刻刻都紧跟形势,时效性跟周刊杂志有一比。能做到这一点,是老人天天读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的结果。“每天早上一睁眼,广播就听上了。”王仑山的儿子笑着说。
然而毕竟已经86岁了,这样的坚持,王仑山自己也不知道还能持续多久。“年纪大了,耳朵背了,眼睛也有了白内障,再加上血压高……”老人笑得有些无奈,“可是没人接班,我就不敢停。”王仑山告诉记者,其实也有那么几次,他是真觉得身体不好,出不动了,但是看着板报空着,自己的心里也空落落的,所以还是坚持了下来。
“还是坚持吧,坚持也是雷锋精神。”最后,老人做了这样一个总结。
来源:北京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