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09 13:4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2-03-29 14:12 | 查看:1270次
王家勤,男,194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泰州市第一石油化工液化气有限公司退休驾驶员。
十三年前,一张张寄往姜堰市大冯乡的匿名汇款单让泰州人民知道了一个名叫“江海陵”的好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江海陵”成了众多泰州人心目中雷锋的典范。面对炫目的镁光灯,他却依然拥有一颗安宁的心,学雷锋做好事依然是他不变的宗旨。
爱捐款的“江海陵”
1996年6月,王家勤无意间看到了报纸上的一篇报道:姜堰市大冯乡一位名叫刘小娣的初一女孩,身患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因为家境困难,面临失学。从此,王家勤就牵挂起了这个可怜的女孩。连续三年,他都会以“江海陵”为名给刘小娣寄去500元。
在他的资助下,刘小娣顺利完成了初中的学业,但是“江海陵”是谁也成了刘小娣及其父亲心中最大的问号,为了能够找到恩人,当面向恩人道一声谢,父女俩找到了当初采访他们的通讯员苗月明,可是苗月明也是毫无线索,万般无奈,只得求助当时的泰州电视台社教部,请他们帮忙寻找,历时两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这位好心人王家勤。这时刘小娣已考取了师范学校,王家勤又继续支持了小娣三年,直至小娣学业完成,参加了工作。
说起这段往事,王家勤说其实当初他寄这笔钱一直是瞒着爱人的,因为当时他们全家四口人一个月收入只有四百多,也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他看到小娣因为贫病交加,面临辍学危险时,根本顾不到那么多,“怕我爱人有想法,不敢跟她讲,只是跟她说,你就当我抽烟的,一个月给我50块,你别管我干什么。”
由于对王家勤充满了信任,尽管家庭经济很困难,但爱人并不说什么,直至三年后,媒体记者纷涌来到家中,爱人才明白了这笔钱的去处。
王家勤说,在资助刘小娣时,他化名“江海陵”,就是为了不让别人找到自己。现在他跟刘小娣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小娣已经工作了,他主动不和她有任何联系,她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工作,自己帮助她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没有必要要求人家对自己有所回报。他常说,钱财是身外之物,够用就行,如果能够捐给更加需要的人那才是让钱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1992年,我市发生重大洪涝灾害,他一下子捐出了平时节省下来的600斤粮票以及当月的出差补助。
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他捐去了两个月的工资。
2010年,玉树地震,他再次捐去500元。
……
很多人都对王家勤说,人家辛苦了一辈子都能买下一套房子,而你呢,把钱全部捐给了别人,自己却住在这样破旧的房屋,还用着几十年前的家具。
对此,王家勤却始终一笑而过。他说,“我对物质生活并不是那么看重,够用就行。”
坚持23年为伤残军人送气
王家勤说,平时他没有什么爱好,就是喜欢做好事。每当帮助了别人,他的心中便充满了快乐。他说也许就是因为自己曾经和雷锋在同一个部队,他就始终把学雷锋,助人为乐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王家勤的生活中,还有一件事情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为六位特级残废军人免费罐气。
那是1986年年底的一天,王家勤在单位看到一位双目失明,手摇轮椅车,牵着导盲犬的老人来换液化气瓶,就主动上前帮助装卸。通过交谈,他得知老人姓陈,是位特级伤残军人,便主动承揽了给老人换液化气瓶的活。
“作为一个特级伤残军人,一定曾经为祖国作过很大贡献,我应该尽我的微薄之力帮助他,我相信我们泰州肯定还有不少这样的老伤残军人。”王家勤这样想到。
第二天,王家勤特意赶到民政部门,发现市区还有10位这样的特级伤残军人,王家勤将他们的家庭住址一一记录下来,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后,发现还有五个伤残军人家庭需要帮忙。从此,给这六个伤残军人送液化气便成了王家勤生活中一件重要的大事。
这一送便是二十几年,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接到伤残军人打来的电话,王家勤都会尽快做完手头的工作,骑着自行车赶至老人家中。
1999年,王家勤因为“江海陵”为人们熟知,这时他已经义务为伤残军人送了十多年液化气瓶。他说,媒体将他推到了众人面前,但是他还是他,他依然会像以往一样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伤残军人。
说到做到,尽管成了名人的王家勤比以前忙了许多,但是帮伤残军人送液化气瓶这个很多人眼里的份外事,他仍然尽心尽责地当成份内事做着。
直到2009年,最后一位伤残军人住进了有管道煤气的小区,王家勤为伤残军人义务送液化气瓶的工作才算正式结束。
他要为党贡献生命的全部
2009年王家勤光荣退休,退休后的王家勤虽然不再给人送液化气了,但是他仍然有着一双温暖的手,一双勤快的脚,一颗做好事的爱心。采访中,王家勤总是说,现在他退休了,好多事都力不从心了,但是只要能做到的,他都会尽量去做。
社区里有什么事需要帮忙,他随叫随到,从不计报酬。
有人自行车坏了,站在路上束手无措,他经过了,便去帮人修好。
看到车祸,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车里的人救出来。
遇到火灾,他也立即加入到救火的行列中。
……
有一次,王家勤和爱人散步来到省泰中门口时,发现那里围了一大圈人,凭着一种敏感、一片爱心以及一份责任,他挤进了人群,发现原来是一个骑车男子因突发癫痫昏倒在地,行人都避而远之。正在他准备往前冲时,爱人拽住了他的胳膊,“南京的彭宇你不知道吗,被讹上了怎么办?”王家勤甩掉了爱人的手,冲到男子面前,为他擦去嘴角吐出的白沫,用力掐他的人中,直至将人救醒。
每每想起这件事,爱人总是心有余悸:“我不反对他做好事,但是好事不能做过头,万一被人反咬一口,说是你把他弄伤的怎么办?”
对此,王家勤却自信满满:“我是帮人的,我救了他,他怎么会诬陷我呢?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再说了,周围还有那么多群众呢。我不怕。”
前几年,遗体捐献还不为人所知时,王家勤通过媒体了解到了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极大的贡献,于是,一个心愿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中。他一个人悄悄地到市红十字会领取了遗体捐献申请表。尽管爱人平时支持他做好事,可是对于遗体捐献还是有点想不开,王家勤便耐心做着爱人的思想工作:“人不要只想着自己,死了反正也烧掉了,人又没有灵魂,为什么不能捐出来为医疗卫生作点贡献呢?”在他的劝说下,爱人终于含泪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王家勤又立即坐上了去南京的公交车,让在南京当兵的儿子签字。最终他选择在当年7月1日将申请报告递交了上去。“7月1日是党的生日,我在这一天递交申请是为了表示我是党的儿子,我要为党贡献我的全部。”
来源:江苏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