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09 11:4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2-03-29 14:10 | 查看:1203次
宋英,女,1919年5月出生,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离休老干部,现住通州区金沙镇南山新村4号楼205室。
2012年1月8日,“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会在南通市通州区正式设立,95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老党员宋英捐出自己和丈夫毕生的百万积蓄,用来救助生活困难的老党员和家庭贫困的学子。她还立下遗嘱,身后捐出房产等全部遗产并入基金。
宋英和老伴姜美善都是南通通州人,宋英今年95岁,文化程度初小,1946年参加工作,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任云南省思茅地区财政干校秘书科副科长,现享受正科级待遇。她的老伴姜美善1917年出生在金沙一个贫民家庭,1940年2月参加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姜美善青年时期在地方从事教育工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从事过党的地下秘密工作。解放后,他们夫妇随部队南下,姜美善先后任云南省委组织部办公组组长、云南省墨江县委书记、思茅地委统战部副部长、思茅地区轻手工业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务,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1979年5月宋英和老伴从云南离休后,回到通州金沙镇老家安度晚年。根据国家政策,当地政府为两位老人建了过渡房,后来又分配了102平方米的公房,老人一直住到现在。2011年2月,姜美善因突发心脑血管疾病逝世。
“房屋是房改分配给我们的,住房是由我们二人购置的,储蓄款是我们节俭存下的,特此立下遗嘱,不管今后谁先谁后逝世,都互相转承。财产是我们二人共同节俭的,不是祖遗产,不予分配……”宋英老人说,老伴姜美善在生前和她共同立下了《关于我们的财产遗嘱》,就是为了方便将来把积蓄捐赠给国家。目前,捐出来的100万元是他们夫妻俩的毕生积蓄,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存的。老人的存款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飞跃发展。刚存款时,宋英每月的工资是4元,离休是每月是77.5元,如今每月有7000多元。虽然存款在增多,但他们依然坚守勤俭节约的习惯,并没有将存款拿出来改善生活,而是想到了回馈国家和社会。跟着宋老蹒跚的步履走进她的家,仿佛时光倒流,停滞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木箱、洋式床、藤椅……每件家具都已用了不少年头,可见的现代家电仅是一个挂壁空调和一台旧电视机,地面多处瓷砖缺失,使用的电灯还是拉线开关。宋英老人说,她和老伴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不高,钱存在那都是“死钱”,如果把钱用“活”救助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做很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老伴去世后,捐献财产成了宋英老人迫切的愿望。2012年元月5日,宋英老人将百万元支票交给了政府部门,决定设立“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会,两位老党员多年夙愿得以实现。
“裸捐”之后,老人并未考虑自己今后的生活。用她的话来说:“我所用有限,工资已足够,若有病痛,一个电话,组织上立即给我解决了,夫复何求?”老人目前独居,日常饮食由侄媳照料,当被问到为什么不将财产留给亲戚,宋老解释说:“会用钱是好的,不会用钱把钱给他们就是害他们。再说,我们的财产都是国家给的,不是祖宗留下来的,我们不捐给小家,要捐给国家。”
2012年2月10日,慈善基金首发仪式在通州区行政中心举行,来自金沙镇的20名贫困学生每人领取2000元慈善金,5名贫困老党员每人领取1000元慈善金。这些对象由金沙镇各村(居)和辖区学校推荐,经慈善部门和宋英本人确认。对于捐助对象,宋老有自己的想法,她说:“困难老党员,我扶助他一把,他日子就能好过一点;困难的学生,我托他一把,他就能上大学,这能为国家培养多少人才啊。”
受助对象对宋英老奶奶的善举表示感谢。金沙小学三(2)班的张思佳说:“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帮助我的好心人。”金北村79岁老党员于本清本人生病,妻子卧床,家庭困难。他说:“宋奶奶她这么大年纪了,还关心和帮助我们贫困老党员,我们很感动。”
来源:江苏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