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祥:八旬老汉17年捡垃圾还债用诚信抒写人生(图)

发布时间:2018-05-07 18:1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3-24 10:34 | 查看:1342次

2.jpg

八旬老汉17年捡垃圾还债用诚信抒写人生

那是1981年开始,田祥租下了村委会的一间空房子,办起了全村第一家小商店,后来又相继办起了面粉加工厂、挂面厂,买了一台二手卡车,还办起了养猪场,育猪达到20多头。因为企业需要周转资金,乡亲们有了闲钱都愿意借给田祥,比存在银行里能多得点利息。田祥是个讲信用的人,借的钱都能按期还本付息,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田祥的摊子越铺越大,1991年,借款额达17万元。就在田祥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些人产生了不信任情绪,怕自己的钱要不回来,一时间,谣言四起,许多债主集体上门讨债。田祥一边做着安抚工作,一边到市里找儿子和女儿借钱救急。他刚到市区,家里就发生了哄抢事件,车被开走了,十几台机器被抬走了,二十几头肥猪被赶走了。回到家看到这一切,这位57岁的老汉一个人蹲在空空如也的加工厂大院里放声痛哭。

1992年,田祥为了还债一口气租下30多亩地种土豆,可“老天爷”却不肯怜悯,干旱无雨。一年下来,不仅没收成,连种子钱都赔了进去。

田祥最后向债主口头发布还债公告:“乡亲们请你们放心,你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我田祥是个讲信用人,就是拖着棍子要饭,也要还上你们的血汗钱!”可乡亲们不相信家徒四壁的老田头儿能在哪儿变出钱来。何况,是乡亲们抢了他的工厂。已年近六十的老田头,还能还钱吗?许多人根本不抱什么希望。

1993年,59岁的田祥含着眼泪悄然离家,来到沈阳市于洪区捡垃圾。他租了一间小平房住下来,一个小土炉,一个小盆儿,盐水煮挂面就是一日三餐。田祥每天出门和收工都是“两头不见太阳”。一条麻袋,装满有三四十公斤重,背到两公里远的废品收购站,每天不知要走多少趟。寒来暑去,风雨无阻。田祥多年来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他说,不能乱花一分钱呀,因为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是乡亲们的钱。短着人家的钱,我吃不香、睡不着!

第二年,田祥的老伴儿也来到沈阳,两位60岁的老人每天双双对对去捡垃圾、扛垃圾。为了尽快攒钱还债,他们还养过猪。田祥的老伴儿说,养猪没挣着钱,因发生过食物中毒,一下子死了100多口猪。田祥含着泪说,都是几百斤马上就能卖钱的大肥猪呀,一家子人哭成了一团。

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田祥的大儿子身体有病,不能干重活,大儿媳妇又得了脑出血,生活无法自理。田祥让大儿子一家也搬到沈阳,田祥的孙子成家后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孩儿。就这样,一个大家庭4代7口人,挤在两间小平房里。在重孙女一周岁生日的时候,孙子媳妇离婚了,孙子也离开家外出打工,把孩子扔给了田祥老两口。两位老人一边捡垃圾,一边照顾卧病在床的儿媳和一岁多的重孙女,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儿媳妇在沈阳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花去了一大笔医疗费,可还是离开了人世。

“那日子是真艰难啊,我都活不起了!”说起这段让人心碎的日子,田祥老汉禁不住老泪纵横。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要还乡亲们钱,为了让儿孙们能伸直腰板做人!

田祥在沈阳捡垃圾一捡就是17年,他没回过一次家,因为攒不够钱,他觉得没脸见老亲旧邻。前不久,田祥一分一角攒够了17万元现金,终于可以回家了。回家的前一天,田祥感慨万端,激动得一夜没睡着觉。一家人背上大大小小几个包裹,也就是背上他们全部的“家”,挤上了沈阳发往赤峰的班车。

田祥回来后,许多乡亲也没打算跟田祥再要钱,有的欠条不知扔到哪里去了或者干脆烧了。于是,田祥拿着账本和现金,挨门挨户还钱,让乡亲们既吃惊又感动,都对田祥伸出大拇指。田祥欠高永贤50元钱,高永贤已经去世多年,当田祥把50元钱还给高永贤的儿子高畔清时,高畔清握着田祥的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田祥说,短人家的钱,我心里不甘呀!要是还不上钱,等我死了,人家会骂我。我把钱都还上了,乡里乡亲的会说,这老田头儿,有信用、有德行,我的儿孙们能伸直腰做人呀!

田祥的柜子里藏着一个小黑布夹,里面装着两个学生用的作业本,这是田祥的欠账单。田祥说,多年来我一直把它带在身边,如果这辈子还不上,我死了,就把这两本账单压在我的身上,我下辈子接着还!如今,田祥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就像搬掉了多年压在心口上的一块大石头,让他长出了一口气。

如今田祥已经回到了赤峰的家,院子里有十几头牛。田祥说,他从沈阳回来后,看着乡亲们年年种地不见收成,日子过得依然清苦,就盘算着如何带领大伙儿致富。我们这里缺水,封山育林后不让上山放牧,但家家户户有粮食、有秸秆,完全可以舍饲养牛。我就是要给乡亲们带个头儿、做个样儿,发展养牛业,将来让大家都富裕起来,我的心里就高兴啦……!

一个年近八十岁的普通庄家汉,能视诚信如生命,为了还债过了十七年乞讨般的生活,在他口中我们听不到半点埋怨生命的不公,看到的是他那平凡的身躯里高尚圣洁的道德情操。田祥的事迹也在当地传为佳话,犹如一盏灯照亮着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来源:内蒙古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