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3 14:0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06-03 | 查看:3451次
杨绍军,男,61岁,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丹洲乡夹街村人,企业家,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改革开放后,杨绍军通过养猪、酿酒、汽车修理、汽车运输和开办汽车驾驶学校等逐步有了一些积蓄。1982年他开始赡养7位孤寡老人,长达14年。1995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自己创办了阳光孤儿院,占地面积26亩,兴建了两栋孤儿公寓及1.8万平方米的综合楼和生活服务楼,并在全省范围内收养烈士后代、老山区和灾区孤儿181名。在已培养输送社会的孩子中有14名在部队,6名任人民教师。目前这些孤儿中有在读大学生3名,高中生48名,初中生46名,小学生19名,孤儿院工作人员12人。每年需要正常开支近百万元。
饱尝艰辛 立志奉献
古城常德西南角十余公里处,有一个名叫丹洲的小镇。就在这个小镇上,有一座环境幽静、装饰典雅的家庭式建筑,被国家民政部领导称赞为:“神州第一院”;更有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农民,用他真诚无比的爱,创办“神州第一院”——常德市阳光孤儿院的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杨绍军。
1944年冬,杨绍军出生在武陵区丹洲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那年闹春荒,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一日,母亲不知从何处借来5角钱,赶往十几里外的城里买豆渣。已经两日粒米未进的杨绍军实在太饿了,便瞒着父亲独自划船去接母亲。划着划着,他却支撑不住饿昏在船舱里。幸亏一位老人抓住小船,将他救上岸喂了一碗稀饭,他才慢慢缓过神来。
一碗稀饭将少年杨绍军从死神手中夺回,他在心里立下誓言:“长大后,自己不吃也要把饭让给饿肚子的人吃!”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夹街村,聪明的杨绍军率先在村里搞起了规模养猪,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酒厂。几年下来,他告别贫困,走向富裕。杨绍军手头刚刚有点节余,他便买了一台车,专门跑城区到乡里的客运,凡是残疾人、老人搭车,他从不收一分钱。1982年,逐渐摆脱贫困的农民渴望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丹洲乡里农民看电影必须搭车进城。杨绍军看在眼里,又不声不响地拿出4000元买了一台电影放映机,并请来2名放映员,到电影公司租来各种影片,免费到全乡各个村轮流放映,仅此一项,每年开支在2万元以上。
1982年,他将赡养村里7名孤寡老人的重担接了下来,并将其中3名无家可归的老人接到自己家里,请人替他们洗衣、做饭,照料他们的日常起居,使他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逢年过节,他必定替老人添置衣物,买些礼品。老人们过世了,他又热热闹闹地为其操办后事,13个春夏秋冬,杨绍军成了7位老人的“儿子”。
1983年,贺家山农场有个母亲撇下3个年幼的儿女去世了,家里既无钱办丧事,子女也无人抚养。杨绍军知道后赶到那里,掏钱安葬了孩子们的母亲,对她丢下的3个子女也作了安排:老大跟杨绍军学开车,老二跟人学木匠,三女儿送到学校读书,后来都有了出息。
1986年春节前夕,两名在丹洲乡打工的四川籍青年没有盘缠回家,处境十分可怜。杨绍军听说后,给了他们600元钱,让他们赶快回家与亲人团聚。可他们刚到汽车站,钱被小偷扒走了,只得返回住地。第二天杨绍军亲手为他们买好车票,目送汽车启动才离开。临走时,他又每人给了250元。
白手起家 兴办“阳光”
1994年,杨绍军赡养的7名孤寡老人相继过世后,他作出更令人吃惊的决定:办一所孤儿院。原来,一次进城办事,杨绍军发现一个10多岁的孩子,因为偷吃了两个包子被人打得遍体鳞伤。他走过去询问,才知这是个孤儿,靠乞讨度日。听着孩子断断续续的叙述,杨绍军欲语泪先流。
他想:以前我赡养孤老,现在,何不尽力抚育孤儿呢?管教孩子就像插秧种稻一样,不能错过季节,年少时不教育,放任自流,他们的一生可能就这样毁了。更可怕的是:让孤儿过早的流入社会,有很多潜在的危害性。我要办一所孤儿院,为孤儿创造一个家,使他们像其他的孩子那样愉快生活,接受教育,这样既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对国家、对社会也算一个贡献。
1995年秋,杨绍军着手筹备孤儿院。可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呐!然而,认定的事,他砸锅卖铁也要做。缺筹备资金,他将经营红火的酒厂关了,拿出了全部积蓄,还背上了16万元的债务。1996年3月1日,位于武陵区丹洲乡夹街村的常德市阳光儿童福利院(后更名为市阳光孤儿院)正式开院。4栋平房30余间房子,学习室、文娱室、医务室、餐厅……一应俱全。26名孤儿从此告别缺衣少食的生活,孩子们3人一间宿舍,每人一张书桌、一张床头柜。宿舍里有电扇,学习室有空调、电视。原省政协主席刘正来“阳光”参观后,亲笔题写“抚孤育才,奉献社会”为之鼓励。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杨绍军为孩子们全部解决了城镇户口,并花费6万多元让他们就近入学。
杨绍军对孩子们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亲自为他们买衣买鞋,统一订做院服;为了让孩子们吃好,他要求工作人员不计生活标准,餐餐四菜一汤,外加一碗红烧肉,每星期发两次水果,每月还发一次零花钱;很多孤儿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杨绍军就将孤儿院成立的那天作为孩子们的共同的生日,这天,无论多忙,杨绍军都会买回蛋糕,和孩子们一起庆祝生日。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需求,2000年又多方筹资新建一座孤儿公寓大楼,2001年又在市城区建起一栋楼,作为在城区读高中的孤儿宿舍。
杨绍军常说:“我的目的不仅是使这些孤儿有饭吃,有衣穿,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才。”李侠是杨绍军从武陵区半边街居委会收养的孤儿,入院前他在社会上混了一年多,进院时把一些坏习气也带了进来。第一天就要别的孩子叫他老大,向他“进贡”,谁不给就打谁。杨绍军知道后十分难过。通过调查,他了解到李侠过去四处流浪,身体素质差,12岁了还尿床。听说狗肉治尿床有效,杨绍军就叫人经常买给他吃,另外还叮嘱工作人员重点照顾李侠。经过几个月的悉心照料,李侠尿床的毛病治愈了,他渐渐变得懂事起来,刻苦学习,尊老爱幼,成了孤儿院里的乖孩子。200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澳门科技大学,彻底改变以自己的命运。
从最初的26名孤儿到如今的181名孤儿,对于每一个孩子,杨绍军都倾注了满腔的心血与关心。迄今为止,阳光孤儿院已培养出了1名研究生,3名大学生,14名战士和6名教师。
181个孤儿的衣食住行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每人每月250元生活费,一年就得50多万元;12个工作人员每年的工资要十几万元;孩子们上学要钱、买衣服要钱……每年至少需要100万元才能维持运转。为了解决经费问题,杨绍军从办孤儿院的那时起就开始转产,陆续开办起阳光被服厂、政德驾驶学校,辛辛苦苦办企业得来的所有收入全部投入到了孤儿院。在他的精心经营下,阳光孤儿院由小到大、由土到洋。目前,孤儿院占地规模26亩,建有1.8万平方米的综合楼和生活服务楼,成为由个人独资兴办的全国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孤儿院。
乐善好施 回报社会
很多人佩服杨绍军,不仅是因为他的无私爱心,更是因为他创造了奉献爱心的财富基础。他的经济基础从何而来呢?“第一,拼命赚钱;第二,节约用钱。”1979年,35岁的杨绍军率先在全乡办起养猪厂,天天起早贪黑,精心喂猪,头一年便赚了2000多元。尝到甜头后,杨绍军便花钱买了一台车跑客运,等到有了一定积蓄,他又琢磨着办了酒厂,在家庭买车还未时兴时,杨绍军认定一个有市场前景的赚钱路子,率先办了一所驾驶员培训学校,同时克服困难办了一家被服厂,就是这两大实体,近年来一直支撑着孤儿院每年100多万元的日常开支。为了赚钱,杨绍军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对于孤儿,他很大方,8年来,他直接用于孤儿的学杂费、抚养费、医药费等达700多万元,用于修建孤儿公寓、购买教育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达1000多万元,用于孤儿院以外的社会资助达120多万元。杨绍军还资助教育失足青年28人,花费近15万多元让他们学技术,引导他们迷途知返、重新做人;先后资助15名大、中、小学生重返校园,使20多名患病者获得健康。他办的驾驶学校几年来为社会培训技术人员共3886人,专为贫困灾区学员及下岗职工开设专项培训1896人,减免费用共计58.6万元。在他所办的企业中共安排下岗职工86人,修乡、村、公路等乐善好施的美德在当地广为流传。对于自己,他却十分“小气”。他办企业,少不了交往应酬,然而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玩牌更不唱歌跳舞,一日三餐之外,从不舍得多花一分钱。“你办孤儿院,图个什么?”常有人这样问杨绍军。每当这时,他会坦然一笑:“图个安心。看着那些孤儿无家可归,衣食无着,我心里难受。我一个老人不需要他们回报,只愿他们好好学习,将来为人民为社会出力。”
20多年来,一个中国农民的善举感动着海内外无数人的心灵。阳光孤儿院被国家民政部领导誉为“神州第一院”,海内外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来此参观考察。杨绍军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十届省人大代表,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湖南省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常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联合国授予杨绍军慈善事业最高奖——“爱心工程奖”,成为当时获此殊荣的惟一中国人。并入围候选民政部主办的2005年度“中华慈善奖”。2007年被中央文明办聘为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评委。
荣誉和光环,61岁的杨绍军看得很淡,他看重的是社会的期待、领导的期待、孤儿的期待。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目前,他在做的就是培养181名孤儿,他还准备在院孤儿中挑选培养一名接班人,今后沿着他的路走下去,将阳光孤儿院长久地办下去!
来源:湖南省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