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为何“见火不救”?

发布时间:2018-04-21 19:52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4月21日 11 版 | 查看:1057次

陈效卫

每年4月19日是巴西的印第安人日。这一节日在75年前确立时,旨在通过举行各种活动展示印第安传统文化,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铭记和借鉴印第安人的环保理念。

  就环保理念而言,印第安人非常“前卫”。历史上著名的“西雅图回信”就是有力佐证。

  1852年,美国政府要求购买并开发今天华盛顿州所在的印第安部落土地,当地部落酋长西雅图(华盛顿州府后来以其名字命名)在其著名的“西雅图回信”中,阐述了印第安人的自然观。信中那些曾被美国人视为“荒谬可笑”的观点,如今却深为环境哲学家所称道。

  “西雅图回信”强调人与自然几近浑然一体,认为“河流是我们的兄弟”“散发着清香的花朵是我们的姐妹”。这与当代生态学推崇的“不能仅仅为维护人类利益而保护环境”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大地遭到的一切不幸,都会降临到她所有的儿子头上。”“西雅图回信”40年后,逐利的人群涌入这片土地,让美国人领教了残酷的现实:“灌木丛……消失了!老鹰……也不见了。”

  印第安人对自然的辩证思维,出于对自然深刻的理解。印第安人很早就发现,山火与森林既相克,也相生。大火在烧掉老病残树的同时,也消灭了妨碍树木生长的病虫害,使得劫后余生者有了更充足的阳光与养分,而且烧焦的松树皮还为麋鹿等提供了大量营养。

  更重要的是,在亿万年的进化中,很多植物业已适应了间歇周期较长的山火,甚而学会了借力繁衍。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及其周围森林中的主要树种扭叶松就是如此——长有一种被树脂封裹的球果,需要113摄氏度的高温才能熔化,大火过后很多表面被烧焦熏黑的松果崩裂开,种子得以在灰烬中萌发。为了这一天的“浴火重生”,种子竟可耐心等待达百年之久。

  有鉴于此,黄石国家公园将火视为公园生态系统形成的关键因素。过去30年,这里每年都会有“火灾”,多时更是达每年78起。但该公园自1872年诞生之日起,一直借用印第安人“顺其自然(燃)”的山火管控理念:只要不是人为纵火,且不危及生命与财产,就任其自生自灭。从这个意义上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涵盖的不仅仅是草本,“相时而动”等动物界的法则也一样适用于植物界。

  生活在南美的印第安人,对大自然认识同样理性深刻。其谚语“人类属于自然,但自然绝不仅属于人类”,就是这种认识的理性升华。数千年来已融入自然并将自然视为衣食父母的印第安人,并不一味追求发展上的“多”与“快”,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因此铸就了现代人颇为尊崇的“前卫”环保理念。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