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0 12:3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1-20 10:51 | 查看:1294次
也许,比起全国那些金融界巨头,他称不上出类拔萃;也许,他做得那些工作,算不得轰轰烈烈;尽管这么多年来,他不显山不露水地干了那么多份内份外的事情,但他从未向组织和个人提出过任何过分要求。他,就是中国工商银行金昌分行个人金融业务部副经理兼银行卡中心主任杨荣同志。二十多年来,他从一名退役军人到一名银行员工,并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二级分行中层管理干部。在工作中,他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工行事业的发展挥汗拼搏。在生活中,他更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胸怀和爱心践行着自己的承诺。作为道德的标杆,杨荣同志用他的具体行动践行并传承着雷锋精神。
要做就做最好的
在同事们眼中,杨荣是一个不服输不畏难的人,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为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常常会“一根筋”走到底,一旦他承诺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
刚从部队转业时,他对银行工作十分陌生,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刻苦学习每一项银行业务,从打算盘、学记账到点钞票,周围的同事几乎都成了他的老师,很快他便成了行里的业务骨干。2000年,他走上了支行总会计岗位,为了胜任新的工作,他一方面更加努力地学习会计出纳制度、支付结算办法及金融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积极向先进行处和优秀工作者看齐,通过借鉴兄弟行处经验,针对支行实际,他建立健全了会计出纳、账务管理等25种登记簿;为减少业务差错,他对每天的工作进行记录,以备查考,对空白凭证和有价单证的保管使用严格把关,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中,不循私情,不怕得罪人,将业务差错率下降到万分之零点一以下,创造了全辖的最好记录。2001年4月工行综合业务系统一期工程即将投产,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和同志们一道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尽管病魔缠身,但他从未退却,在他的带领下最终顺利完成了信息采集、数据移行、模拟测试等各项繁杂细致的工作,实现了本行综合业务系统的成功运行。他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大家,被同志们称为“拼命三郎”。
入行25年来,杨荣先后在多个岗位工作过,但他总是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份工作,尽其所能,追求做得最好。辛勤耕耘,带来丰硕回报。2000年杨荣同志所负责的永昌支行营业室,被授予省、市分行“青年文明号”;2005年,他所分管的金川支行营业室被团中央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被省、市分行评为“双先”先进工作者,连续六年在金昌分行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然而,更让人感动的是杨荣同志助人为乐、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从1985年至今,杨荣义无反顾地关心帮扶双目失明的战友张永忠,使他一步步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并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一路走来,杨荣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心血,但他坚守心中的信念:要做就做最好的!
不抛弃,不放弃
杨荣和张永忠是永昌老乡,一个生在朱王堡镇汤宁村,一个生在城关镇中庄子村;1981年同期入伍,在一个连队服役,相互学习、切磋技艺、亲密无间;他们又是对手,争入党、争先进,互不相让、互不服输,不认情分、只认业绩。但一次意外事故,却改写了张永忠的人生道路。1985年夏天,在新疆和田布雅公路工程建设最险要的地段,当地政府花了十多年时间没有啃下的硬骨头,派来了驻疆部队攻坚克难。杨荣和张永忠正在这支部队服役,当时俩人都是班长,张永忠班负责凿眼爆破,杨荣班负责清障平地。这一天临近下午,张永忠和战友们的最后一爆,七炮只响了六响。张永忠带一名老战士前去排险,不料在进入山洞的一瞬间,第七炮响了……这一爆,夺走了老战士的生命,也夺走了张永忠的双眼!
正是生命中最美好的季节,正想在人生起点上奋力打拼的张永忠,被这突如其来的一爆爆得绝望透顶,当得知自己将永远与黑暗相伴时,死亡的念头如影随形般缠住了他,在部队治疗期间,他几次三番试图偷偷跑出去寻短见。看着昔日从不言败、生龙活虎的战友一天天颓废、消沉,杨荣的心比刀割还难受。因此,他一有空就陪张永忠散步,聊天,安慰鼓励、说服开导,期望能够帮助张永忠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冬去春来,部队复员的时间到了,部队上考虑到张永忠的实际情况,让他继续留院治疗。离别时,两位战友相拥挥泪告别。“放心吧,好兄弟,以后我就是你的眼睛”,这一看似轻易、随口而说的安慰之语,却成了杨荣今后为之付出一生的诺言。
我就是你的眼睛
1988年,张永忠被评定为一等伤残军人,组织上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进驻部队设在东北的疗养院,度过一生;或者按月领取生活费,回老家与家人共同生活。张永忠一时没了主意,就求人写信给杨荣,让其帮他拿主意。收到信后,杨荣思绪万千,彻夜难眠,想到自己曾经对战友的承诺,想到战友今后的生活,他建议战友回到家乡来生活。张永忠接受了他的建议,毅然踏上了回乡之路。
可是,令张永忠没有想到的是,回家后自己竟成了父母的累赘,非但不能为家里帮一点忙,反而还要让家人照顾,他情绪非常低落,后来一度干脆离开父母,一个人躲在离村庄较远的窝棚里不愿见人。
看到战友的处境,杨荣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为了照顾张永忠,还是单身的杨荣搬进了永忠的窝棚,每天给他洗衣、做饭,闲暇时陪他到田间地头散步、谈心,后来又将他接到自己父母亲家里住了一个多月,让自己的父母悉心照料。双目失明的战友渐渐被杨荣一家无微不至的关怀所感动,慢慢地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为了解决张永忠长期生活起居等问题,杨荣搀着他一次又一次地找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张永忠面临的实际困难,终于从民政局争取到了一些救济金。同时,杨荣又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出钱出力,为张永忠盖起了四间砖房。随着自己婚期的渐渐临近,杨荣又增加了一份忧愁,结婚后自己肯定不能天天陪在张永忠的身边,而且张永忠也到了该成家的时候,不能让他再次受到伤害了!杨荣思来想去要给张永忠张罗一门婚事。几经周折,杨荣终于为永忠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伴侣。1991年1月,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张永忠拥有了自己的家。
我们终于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一个成家不能立业的人,很难想象他的人生道路会阳光灿烂。虽然张永忠的妻子也能享受到生活补助,可是,那点微薄的生活补助金只是杯水车薪。为了能让战友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1991年7月,杨荣带着张永忠来到武威地区医院学习按摩技术,学成回来后,又筹措资金帮他办起了按摩室。按摩室刚起步时,收入不很理想,为了坚定张永忠的信念,杨荣又帮他在银行贷款4000元,办起了日用品小商店,让永忠的妻子一面照顾他的生活,一面搞经营,以补贴家用,就这样,张永忠一家生活逐步有了好转。生活并没有向着他们预想的结果发展,1992年冬天,永忠因病住院,期间又赶上妻子生小孩,夫妻俩都需要人照顾,杨荣白天上班,晚上便主动承担陪护永忠的任务,一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大圈。第二年夏天,永忠的眼疾复发,在县医院治疗多日不愈,杨荣陪他到市医院检查治疗,当被告知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病情很有可能恶化时,永忠犯难了,做手术需要支付昂贵的手术费,他坚决要回家进行保守治疗。为了不让永忠病情恶化,使来之不易的脆弱家庭再次遭受打击,杨荣和家人商量后,拿出了准备给家里添置彩电的钱交到医院,马上为永忠安排手术。手术后,杨荣又向行里请假在市医院专门陪护,直至半个月后永忠康复回家。
2005年,杨荣调到金昌市区工作,在事业和生活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这时,他又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张永忠。“我走了,可这一家人往后怎么办?不行,我要带着他们一块到金昌。”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杨荣帮助张永忠在金昌市区开设了两家“惠民永忠按摩诊所”。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永忠的诊所也越办越火。在杨荣的帮助下,张永忠站起来了,而且站得越来越稳。战友深沉的关爱点亮了他心中的明灯,他也要将这份爱心火炬传递给像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在张永忠的带动下,当地14个残疾人跟着他相继走上了自强自立的就业之路。
杨荣的先进事迹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志愿者助残先进个人”、“金昌市文明市民标兵”和首届“金昌市道德模范”。面对荣誉,杨荣很坦然,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名公民应该做的事情;面对张永忠日益红火的事业,杨荣难以抑制的欣慰和兴奋,他动容地对这个昔日的战友说:“兄弟,我们终于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还可以像在部队时那样好好地拼他一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杨荣没有轰轰烈烈的创举,只有默默无私的奉献,他把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关心和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用朴实和平凡,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工商银行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对工行充满了希望,他说:“工行的未来,必将璀璨如花,艳丽如虹!”
来源:甘肃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