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 辛勤耕耘——记解放军优秀档案专家刘义权(上)

发布时间:2009-08-23 08:50 | 来源:人民网 2009年08月18日11:20 | 查看:1299次

刘义权(左二)和同事们一同整理档案(7月9日摄)。 王安民摄(新华社发)

  从汉代设“兰台令史”撰书历史,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兰台”已成为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也就被称为“兰台人”。

  30多年来,“兰台人”刘义权在军事档案领域默默耕耘,为我国军事档案资源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今天人们赞誉的“军档收集第一人”,他因此被授予解放军档案馆专业最高奖———“兰台奖”特等奖。

  “那种工作劲头让人不得不敬佩”

  征集档案的工作,常在路上。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与喝彩,只有责任与使命在心间。

  很多年前,刚刚调入解放军档案馆时的一次军档收集,让刘义权终身难忘。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偏远小城,一孔破旧窑洞就是当地的档案馆,这里存放着一批红军时期的珍贵档案。刘义权向蹲在窑洞口抽烟袋的一位陕北老汉询问馆长在哪里,老汉说:“我是。”

  刘义权一下子呆住了,他没想到如此珍贵的历史档案,竟然存放在这样破旧的窑洞里。此刻,他真切地感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不知还有多少珍贵的历史档案散存在全国各个角落,而我军历史上许多重要阶段和重要方面的历史档案还存在着空白,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性征集。

  此后数十年里,刘义权开始了军档收集的“长征”。

  一年,刘义权得知浙江、福建等地市县党史办有200余件珍贵的红十三军档案资料。这是一支1930年5月在浙南建立,具有传奇色彩的红军部队,相关档案资料当时在解放军档案馆还是空白。

  刘义权急匆匆买了一张硬座票就挤上了开往征集地的列车。到达目的地后,他反复与当地文史部门交涉,在雨季的南方等了7天,最终完成了任务。这批珍贵档案,不仅对系统研究红军历史有重要价值,而且在此后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档案史料展上成为夺目的亮点。

  我军高级将领档案是军队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档案的收集,刘义权更是呕心沥血。上世纪90年代初,刘义权了解到聂荣臻元帅原工作人员处存有2800多张照片和档案资料,他多次恳切地与工作人员沟通协调,使这些档案顺利进馆,为建立聂荣臻元帅全宗档案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1年7月,刘义权听说粟裕同志秘书处存有重要档案资料,就登门拜访,秘书被刘义权的执著精神深深打动,最终,粟裕大将的2100多份文件资料、录音磁带、历史照片等珍贵档案,被征集进了解放军档案馆,使得粟裕大将个人全宗成为馆藏最为完整的高级将领个人档案之一。

  熟悉刘义权的同事都说:“老刘见到革命历史档案就像见到稀世珍宝,恨不得全部划拉到档案馆来,那种工作劲头让人不得不敬佩!”解放军档案馆领导告诉记者,从1986年至今,刘义权亲手征集和接收军事档案83万余件,时间涵盖了我军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内容涉及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其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之高难以估量,为建设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些珍贵档案是老刘拿命换来的”

  档案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刘义权眼里,它的安全重于一切甚至生命。

  1990年,刘义权到闽北山区征集档案,在搭乘顺路车返回县城途中,由于雨天路滑,所乘车辆与一辆运输车发生追尾事故,车的前半部钻进了运输车的底部,现场的人乱成一团,刘义权却紧紧抱着装有档案资料的皮包。同事们说:“这些珍贵档案是老刘拿命换来的!”

  2003年,刘义权到某地征集档案,由于条件有限,只能乘坐火车硬座返回。为保证档案安全,一路上他一直抱着装档案的密码箱。其他同志想替他抱会儿,他却说:“你们年轻觉多,我年纪大瞌睡少,你们休息吧。”就这样,他一直抱到终点站。

  为了档案的安全,他坚持原则、直言不讳。1986年,解放军档案馆原存后方档案库的大批档案调运北京。承办这件工作的领导和同事出于卫生和美观考虑,用地毯将档案库和办公区装饰一新,大家看了都很高兴。

  刘义权却十分着急,坚决反对,一连几天找领导提意见,说:“档案库铺地毯不仅容易吸湿受潮,还会滋生有害微生物和小虫子,对档案保管不利。”馆里为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认为他的意见合理,把地毯撤掉了,排除了档案安全隐患。

  一次,解放军档案馆接收一大批移交档案,刘义权带领接收小组负责档案的检查验收。由于数量多、任务重、时间紧,一些单位希望刘义权“高抬贵手”。

  刘义权认为,如果档案不规范,项目著录不全,接收进馆后就有可能成为死档案,因此坚决不能降低标准。他严格把关,并指导这些单位进行整理和编目。甚至利用休息时间帮助一个单位修改完成了3个年度数千条档案目录。刘义权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赢得了军队档案系统同事们的尊重。

  他主笔起草的档案管理细则,对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或许是刘义权更清楚那些档案的来龙去脉,或许是他对档案怀有更多感情,他常常成为解决查找档案“疑难杂症”的高手。

  解放军档案馆传着这样的故事:1983年,毛主席纪念堂陈列筹备小组准备在纪念堂陈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手迹,其中一份周恩来关于动员学生、青年参加军事干校计划和分配问题给毛泽东、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的信,由于是复制件,没有标明年代,要求解放军档案馆予以准确核对。

  当时正在军事学院学习的刘义权,由于熟悉馆藏,承担了这项任务。他一连几天扎在档案堆里,查阅了数千件相关档案,最后找到了《中央关于动员近十二万青年学生、工人报考军事干校的通知》,其内容与周恩来总理的信一致,时间为1950年,从而认定了该信的准确时间。

  刘义权对革命先烈无限敬仰,在工作中特别注重收集、保护各地革命烈士的档案资料。现在,解放军档案馆保管的大量革命烈士档案,许多是刘义权收集的,这些档案查证了数万名革命烈士和失踪人员的下落,并在有关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6月,湖北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来信请求解放军档案馆帮他查找失散亲人下落。他哥哥1930年参加红军后,就与家人失去联系。由于老人提供的线索有限,又时隔70多年,连老人的子女都不抱希望。刘义权听说后,怀着对老红军的深厚感情,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他仔细研究分析,全力查找线索,终于从红四方面军战史资料、人物志及牺牲名册等档案中,查证了老人哥哥牺牲的事实,了却了老人的心愿。

  人们常常被刘义权的“慧眼”折服,殊不知这是他经年累月积淀的结果。

  在军档收集过程中,针对档案系统移交、接收档案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大,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等问题,刘义权主笔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接收文书档案细则》,对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多年来,刘义权经办的档案从没出现差错,他填写的《档案接收登记本》,把档案接收的时间、档案内容、档案数量、载体类型等情况登记得准确、详细、清楚、工整,如今已成为解放军档案馆里新同志的范本。

  他与同事们征集的历史档案,在党和军队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义权与同事们历经千辛万苦征集的历史档案,现都已成为我们党和军队的宝贵财富,并在党和军队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3年,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军事实践活动历史档案珍品陈列展在解放军档案馆举行,共展出1600多件重要文献和百余件实物档案,其中,刘义权亲手收集的竟占三分之一以上。凭着对馆藏档案的熟悉,刘义权在展览总体构思、内容分布、档案遴选、版面设计等方面提出了重要意见。至今,展览已接待军委、总部首长和部队300多位将军以及省部级领导干部,2万多名部队官兵和地方人员参观,产生了广泛影响。

  2006年7月,军委领导同志访问美国,赠与美方二战期间美军飞行员科尔被中国军民救助的档案资料,以及美国飞行员迪恩下落的有关档案仿真复制件。这几份档案,正是刘义权和同事们在1986年征集到的有关东江纵队档案中发现的。此事在美国国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展示了我军人道主义的真诚态度,中美军事档案合作由此揭开序幕。

  2007年7月,解放军档案馆、上海市档案局联合主办的《光荣历史的见证————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档案实物展》在上海外滩当年外国租界旧址开展,展出的700多份珍贵历史档案中,大部分是刘义权经手或参与收集的。这一展览参观人数达56000人次,不少远在苏浙地区的群众也纷纷闻讯赶来,原定3个月的展期一再延期。(记者 曹红艳 李争平)


(责任编辑: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2楼 广东省广州市2009-08-23 19:55:24 发表
谈方:刘义权先生是爱岗敬业的好榜样!

第1楼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09-08-23 10:04:29 发表
匿名网友:好好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