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新“愚公”集体:村民齐力“愚公移山” 开山劈石修通“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8-04-03 16:3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年3月 | 查看:905次

人物故事:

  在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后牧牛池村,从老党员刘虎泉、刘土贵和村民刘乃分三位老人扛起工具、带上干粮走向深山之后,他们的踽踽身影很快吸引来全村人——留守老人、主动返乡的在外农民工、寒假中放弃打工的大学生、踊跃而来为大伙做饭烧水的妇女、开着自家运输车的村干部……这里没有谁会偷懒,没有人去谈报酬,村民们拿来铁镐、铁锨、钢钎,走上近一个小时的路来到工地,齐心协力向着心中的愿望靠近!

  一个村庄的集体行动

  在后牧牛池村,通往南怀峧、北怀峧梯田的两条山道,仅有1米多宽,全村耕作多年来都是依赖毛驴、骡子等牲口驼送,但是近几年村里的牲口越来越少,运送农具和山货只能靠人肩挑背扛,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老人和妇女由于地势险峻又上不了山,导致村里荒芜的梯田越来越多。村干部和老人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决定在山上开辟出两条能行车的道路。

  心动不如行动。2015年12月8日,老党员刘虎泉、刘土贵和村民刘乃分三位老人扛起铁锨、带着干粮走向山道,开始对坑洼地段进行平整。没过几天,村里一下来了130余人。从这以后,每天早6点半,村里的大喇叭就会准时响起:“谁有空儿,赶紧起……”这一干就到了春节。正月初四,山村年味正浓。他们打破了正月不出工的“老皇历”,喇叭一响,200多村民自发上山。打通“天梯”路,已然成为一个村庄的集体行动。

  有了群众基础,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在山上修路十分不易。小路的外侧全是四五米深的大沟,有的甚至是悬崖峭壁,必须保证牢固可靠,否则就会发生塌方等意外事故。而且村里没钱租赁大型机器设备,修路全凭大家的一腔热情和勤劳的双手。

  村里的老人带头出工,出工单上清楚地写着:74岁的刘羊年、67岁的刘虎全、67岁的刘社元、75岁的刘春旺、69岁的刘河保、64岁的刘土贵……他们抬石铺路步履维艰,但丝毫没有气馁;他们搭灶煮饭饮风餐雪,但个个气冲霄汉。

  修路最艰难、最危险的工作是填沟垒堰,先打好地基,再将凿好的石块严丝合缝砌在一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4米多高的路堰,至少需要修筑一天时间。即使村民们是在石头窝里长大的,磕磕碰碰的也是常事儿。71岁的刘有廷老人,在年前收工那天,不小心被大石板挤住了手,鲜血直淌。

  村支书刘留根说,没想到群众的积极性这么高,有了群众基础,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心甘情愿无私奉献,各尽其力争做贡献

  南、北怀峧两条山路要加宽,涉及到后牧牛池村13户、前牧牛池村1户的占地问题,但他们全部是无偿提供,没要一分钱补偿。村干部刘才所、赵树斌每天开着自家的三码车在工地上拉土、运石头,一天下来几十趟,油钱都是自掏腰包。“破石拓路咱干不了,总能给人家干活的烧个水、做个饭吧。”刘苗香、刘改香等几个上年纪的妇女从家里捎带上食材,自告奋勇来工地当起了“炊事员”。在北京打工的18岁的刘留鑫回家探亲,随即加入修路队伍。大学生刘晶晶、刘鹏伟寒假回家,也来参加修路。一些长年在外不能回来的村民,纷纷托人送来了米、面、菜、肉等物资和捐款。大家各尽其力,争做贡献。

  发展沟域经济指日可待

  田间道路修好后,如何才能让后牧牛池村的梯田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县林业局组织人员对该村的土壤土质等自然条件进行了考察,将因地制宜地指导该村搞好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投工投劳、捐款捐物,村民们为修田间道路不等不靠,为的啥?就是盼着田间路修好后,能够开着三码车上山耕种,然后再在路两侧、山上种满核桃、花椒等经济效益好的树木。”后牧牛池村党支部书记刘留根对发展沟域经济充满了期待,“桃花山上还有一处文物遗迹,路修好后,我们还想发展生态旅游。”面对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后牧牛池村的村民们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铺起了一条通往富裕、通往幸福和梦想的路。

来源:河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