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3 14:1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年3月 | 查看:2174次
人物故事:
李永海,男,1938年出生,祖籍山东青岛,全国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原书记、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江西省会昌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名誉会长。
2015年9月1日,开学的日子。
这一天,会昌县珠兰示范学校再次迎来一位熟悉的客人。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地围住他,叫他“李爷爷”,并争先恐后为他系上红领巾。
这位“李爷爷”,名叫李永海。距离他上一次来到这里,仅仅一个多月。
与其说是客人,不如说是主人。李永海10年前亲手筹建了这所学校,并持续关心、关注着学校的发展。
跨越半个世纪的梦想
出生在山东的李永海,1958年6月从青岛二中高中毕业时就有一个激情燃烧的梦想。他与其他5名学生干部给学校打了个报告,动议放弃高考,分配到边远农村创办小学,为贫困山区的孩子读书创造条件。报告没有被批准,但这样一个念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光磨砺之后,愈发强烈,难以抑制。
2004年11月24日,李永海来到赣南考察的时候,大概也没有预料,他将与这片红土地结下不解之缘。身为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原书记、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的李永海,此前已经对全国革命老区的50多个县(市)进行了深入调研,从沂蒙到井冈山,从鄂豫皖到百色,从川北到陕北,从内蒙到东北……
李永海最后在赣南驻足,是缘分,也是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他用两天半的时间,跑遍了会昌县13个扶贫重点乡镇和珠兰乡的13个村,走遍了珠兰的每一个村落,察看了每一所村小。
“孩子喝的水是从稻田里引来的;有的同学带一小罐咸菜,要吃一个星期,还有的同学扛一麻袋红薯做主食;住校生睡地板,两个人盖一床薄薄的被子;有的孩子要走十多里山路才能到学校……”李永海说,在会昌珠兰调研时看到的场景,让他感到揪心,忍不住潸然泪下。
所见所闻,让李永海苦苦思索着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贫困革命老区为什么会长期落后?调研获悉的事实告诉他:教育落后是最根本的落后,教育落后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对于革命老区,我们要了我们应该了的情、尽我们应该尽的责、还我们应该还的债、圆我们应该圆的梦。”李永海动情地说。
年少时的梦,像朵永不凋零的花。他心中那个跨越半个世纪的梦想,在会昌县珠兰乡重新点燃。
48天之内,李永海筹款50万元。由李永海牵头,中华全国总工会基层部原副部长田裕琨、赣州市政协原副主席雷汉生等同志协助,与县、乡政府一起合力创办了“江西革命老区会昌珠兰示范小学”(后扩大为示范学校)。
李永海约请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了校名。2005年5月2日,一期工程(小学部)正式动工兴建。
如今的珠兰示范学校,已经进行了三期工程建设,成为一所集幼教部、小学部、初中部、职高部、成教部于一体的农村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占地面积105959.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283.7平方米,能容纳60个教学班、3000名学生。
一个农村教育改革的瑰丽梦想,承载着反哺老区、教育扶贫的夙愿,从这里扬帆起航。
“我是珠兰人”
无数次踏上这块土地,李永海俨然把赣南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说:“只要是对赣南有利的事,我都尽最大努力去做。”
于是就有了李永海4次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反映革命老区特别是赣南原中央苏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得到温总理的及时批示;
于是就有了2007年3月8日,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李永海就加快贫困老区发展作大会发言。10多分钟的时间里,李永海数度哽咽,2000多名政协委员也热泪盈眶。新华社为此专门刊发侧记《一次没有掌声打断的发言》,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也做了人物访谈——《李永海:落泪是金》。
当地的干部群众称呼他“李书记”,孩子们称呼他“李爷爷”。李永海则说“我是珠兰人”,珠兰乡迳口村党支部书记刘跃庆一度信以为真。因为这位老人来得太勤快了,13个村小组,他全都去过3次以上,不是产业发展的事,就是孩子上学的事。
“要改变珠兰乡的面貌,只有依靠教育。只有珠兰人,才能改变珠兰。”李永海说。
珠兰示范学校实行12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后,孩子还可以在这里继续接受3年职高教育。然而,受家长旧有观念的影响,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去年夏天,珠兰示范学校12年义务教育学生流失率较高,形势不容乐观。李永海听说之后,立马从北京赶来,走遍了珠兰乡13个村、1个居委会。每到一地,他都召集家长座谈,询问原因,做通工作。
连续7天的努力,入学学生由最初的四五十人上升到70多人。李永海心里乐了,脸上却倦意难消,大家注意到,大热天李永海还往身上披了一件夹克——谁都能看出,老人病了……
一年暑期,会昌县教育局在全乡范围内实行了一次教师选调考试,珠兰示范学校30多名老师中,有8人被选调进城任教。这是李永海锥心的痛。为这件事,他一晚上都没有吃下饭。
珠兰示范学校原校长温来庆清晰地记得,李永海有一次来校调研,在寝室里打开学生的箱子,看学生带什么菜。当得知有的孩子一罐子咸菜吃一星期时,李永海流泪了。后来,经他提议,学校建起了200平方米的食堂,开辟了菜园、猪场,孩子们的伙食得到很大的改善。
10年来,李永海为珠兰示范学校耗尽心血。经他牵线为学校捐资捐物的爱心企业家有数百人,先后捐赠资金4000多万元、物品价值2000多万元。
他笑称自己是个“乞讨者”:“一个为了孩子上学‘乞讨’的角色。这个角色是光荣的,为了学校的发展,我愿意让心灵的双腿跪下。”
温来庆说,他不是珠兰人,但胜似珠兰人。
“敬他,爱他,‘畏’他!”
与珠兰示范学校的邂逅,成为李光胡命运的转折。
李光胡普高毕业之后去了沿海务工。没有一技之长的他找不到工作,只好流浪街头。
2010年秋天,他终结了流浪生涯回到家乡,进入珠兰示范学校职高部就读酒店管理专业。毕业之际,经李永海牵线搭桥,他们这一批学生来到浙江诸暨一家四星级酒店实习。表现优秀的李光胡最终留了下来,从一个服务生一步一步做到了中层管理。
最初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李光胡也曾迷惘,给李永海写信。是李永海的回信让他坚持到了今天。
在珠兰示范学校的孩子们心中,“李爷爷”是一个慈祥的亲人,他亲切,可敬,几乎抚摸过每一个孩子的脑袋。
结束了3年的村小学习后,从四年级起,黄静成为珠兰示范学校的住校生。教学大楼、运动场、塑胶跑道、微机室、实验室……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动人。慢慢地,黄静知道,这一切,都和一位“李爷爷”有关。李永海经常来学校,也来过黄静所在的“小螺号班”上过班会课,讲过“励志、厚德、勤学、重思、善行”,讲过“有爱,有梦,有学,有专,有恒”。9月1日的开学第一课上,李永海还给同学们传授了“学、习、思、知”的四步学习方法。李永海不在身边的日子,同学们会给他写信,开头都是“敬爱的李爷爷”。李永海也会回信,有一封信还回了一万多字。
和黄静一样,在初三(3)班刘迁怡同学的心里,“李爷爷”是一个伟大的形象,赢得全校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刘迁怡给李永海戴过红领巾。在学校,能给李永海戴红领巾,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雷汉生陪伴了李永海在赣州以及会昌的几乎所有行程。他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在对会昌县珠兰乡龙车村进行调研时,因雨天路滑,泥泞难行,三菱吉普车进不去。考虑到安全问题,工作人员建议就算了。李永海反问:“老百姓能进去吗?”最后,李永海硬是冒雨步行进村。一来一回,这一天的午饭推迟到下午3点多才吃。
雷汉生对李永海充满敬意:“李永海调研必须深入到最基层,到大山深处,到最贫困的农户家中,到每一所村小。”
相比之下,基层干部和学校老师对李永海的感情要来得复杂一些。
珠兰乡党委组织委员吴紫萍说,他们对李永海是又敬又爱又“畏”。
“畏”李永海,是因为他工作严,要求高。2011年冬天,李永海和乡干部座谈。
问:“珠兰人口有多少?”
答:“一万八千多。”
问:“一万八千多多少?”
沉默。
问:“适龄儿童没上学的有多少?”“学龄前儿童有多少?”……
干部依然答不确切。李永海生气了:“我们要把工作做好,一定要调查准确,来不得半点敷衍!”
珠兰示范学校前副校长谢启仁曾经分管学校初中部。2008年9月,他按照应试教育的做法把初三分成重点班与非重点班。李永海发现之后,狠狠批评了他:“这与创办学校的初衷相违背,我们的教育公平在哪里?”两天之后,学校就取消了重点班。
每次到学校检查工作,李永海总要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事无巨细。他发现微机室的电脑键盘上有灰尘,就敏锐地觉察设备使用率不高:“这些设备,宁愿用烂也不要闲置!”
对于爱心人士的捐赠,李永海督促建立了严格的财务审查制度:“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每一分钱都要用好,才对得起企业,对得起娃娃,对得起这片红土地!”
对于基层干部和学校老师的这种“畏”,李永海也有所耳闻。曾经有人劝他:“差不多就行了,算了。”李永海却始终放不下:“这些孩子耽误不起啊!这块土地耽误不起啊!”
李永海坚信:只要重教,珠兰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这是李永海第80次来到珠兰示范学校。行程的另一端,是北京。
10年时光里,他在北京与会昌之间80次往返,行程超过30万公里。
行程还将延续。已经77岁的李永海说,在这条漫漫长路上,他会一直走到走不动为止。
风过校园,树影婆娑。当年他亲手在校园里栽种的树苗,如今已是郁郁葱葱。
来源:江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