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8-03-11 11:40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3-07 09版 | 查看:483次

这一仗,我们必须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瞄准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重点解决好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5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万,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是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连日来,代表委员围绕精准脱贫建睿智谋事之言,献务实管用之策,一致表示,只要齐心协力、顽强奋斗,就一定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1  “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

  “都说你是天下最穷的地方,住的是窑洞,睡的是土炕……”一首花儿唱着曾经的西海固。

  “今天的西海固,已经和往年不一样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市长喜清江代表说,“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下走,农村的水、电、路、网、房改善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现代农业壮大了;一大批党员干部驻村,帮扶的人出现了。”2014年以来,吴忠市年均减贫4万人以上,72%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这是曾经的贵州。“现在完全不同啦!”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代表,对这几年的变化深有体会,“就拿过年来说吧,以前过年买10斤大米就算奢侈了。现在每家都要宰上两头大肥猪,家家的‘杈杈房’‘茅草房’,都成了两层小楼,全部贫困户都‘摘帽’,公路也通到了每个组。”

  “大山不再是阻碍,我们已经有3万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重庆市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代表,心里有本脱贫账,“巫山有个庙堂乡,以前与世隔绝,整乡搬迁以后,80%的人找到了致富门路,新居住点还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双龙镇以前是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山高坡陡,现在建了65个集中安置点,拆除旧房迁新居,其中龙王村种下800亩板栗,集体经济搞得红红火火。”

  “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世界银行这样盛赞中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广大代表委员表示,精准脱贫的深入推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一个个沉寂已久的乡村焕发生机,一个个摆脱贫困的家庭笑语声声。

  2  做到“精准滴灌”不搞“大水漫灌”

  精准扶贫,关键是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也就是要精准发力,这就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随着精准脱贫进入攻坚阶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赵家军委员介绍,山东省因病致贫返贫已经占到贫困人口的70%,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

  他认为,实现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是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关键所在。

  “今年,我们将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以及‘五通八有’标准配置扶贫资源。”喜清江代表介绍,“比如健康扶贫,就是对患大病、重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教育扶贫,则围绕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易地扶贫搬迁,我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产业发展和就业培训上,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这是广大代表委员的共识。

  “不能‘手榴弹炸跳蚤’,必须因人因户精准施策,确保扶真贫、脱真贫、真脱贫。”李春奎代表介绍,巫山县对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进行了6次精准比对,对全县农村人口进行全面“筛查”,适时动态调整,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产业扶贫是关键。”广西来宾市副市长梁琰委员提出,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参与扶持深度贫困地区的积极性,将优质资源和优秀企业相结合,既能解决当地产业匮乏问题,又能促进农民工回流,破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到那时,我们‘糖城’百姓生活肯定比蜜还甜呢!”

  3  重在从思想上拔“穷根”

  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力量,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代表委员都谈到,精准脱贫要避免出现“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的情况。

  “在一些地方,少数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后,依然不愿摘掉‘穷帽子’,归根结底在于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担心没有政策支撑,日子依旧艰难。”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江东大笋坪村村民朱登云代表说,贫困有客观原因,但也要从主观上找原因,从思想上拔“穷根”,激发内生动力。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青年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国家的希望。对贫困家庭中未毕业或者刚毕业的年轻人,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使他们克服游手好闲、坐等扶贫等“懒”思想、“愚”思想,让他们树立“脱贫为荣”的观念。

  “党和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但是贫困人口的人生规划、产业规划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必须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委员认为,“要重视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人们有精神层面的需求,要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这肯定是不行的。”文正友代表介绍,“我们对各类帮扶资金进行监督和管理,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不能一股脑把钱给分了,防止贫困户‘坐吃山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已经办进了村,村民不但能从这里学到技术和手艺,更重要的是转变了思想观念,树立了‘弱鸟先飞’的信心。”

  (本报记者蒋云龙、朱磊、刘阳、程焕、王云娜、李翔采写)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