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14 21:2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2月14日 06 版 | 查看:748次
2月2日,美国国防部发布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5~10年)美国核武器政策的指针。特朗普政府的这份报告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有两点:一是放宽了美国核武器的使用条件,用核武器应对模糊不清的所谓“非核战略攻击”;二是在拥有大量战术核武器的情况下,还要发展新型小威力战术核武器以更加灵活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威胁,降低了核武器使用的门槛。此外,报告还毫无根据地放大所谓来自俄罗斯和中国的“威胁”,并为之“定制”了核威慑战略。美国针对中国定制的核威慑战略是,“防止让北京方面错误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可以通过有限使用战区核能力确保优势、或有限地使用核武器是可以接受的”。报告还同时声称,美国已经为回应中国的核武器侵犯与非核侵犯行为作出决定性的反应做好了准备,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演习展示了这种准备。
特朗普政府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完全背离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试图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削减核武器数量、寻求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的一系列努力,试图增强美国核武器能力、扩大核武器的作用、降低核武器使用的门槛。毫无疑问,这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所以,该报告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来自包括俄罗斯、中国甚至美国在内世界舆论的强烈批评。中国国防部发言人任国强明确指出,美国国防部发布《核态势评估》报告,妄加揣测中国发展意图,渲染中国核力量威胁,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美国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作出发展新型小威力战术核武器的决定,无疑吹响了新形势下全球核军备竞赛的号角。针对美国明确将中国列为潜在威胁并定制核威慑战略的做法,中国应该如何回应?据国内一家知名媒体报道,有“中国军事专家”认为,美国明确将中国列为潜在威胁,中国不能无动于衷。于是,他提出了几项应对措施:提高中国的预警能力,快速发现、识别针对中国的核袭击;扩大中国核武库的规模;改进核武器的运载手段,提高投掷距离、突防能力和打击精度;研究小威力核武器等相关技术,一旦有事能够做到对等还击。该媒体还在社评中明确提出,中国有必要认真研究公开发展小威力核武器以回应美国进一步强化核战略的政策选项。要让美国知道,中国有充分的能力大幅度提升核武库的规模和现代化水平,中国迄今的克制是战略上的谦逊,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负责任的表现,华盛顿应当领情,避免逼中国太甚而对美国更加有利。
美国提出要发展新型小威力战术核武器,中国是否需要研制小威力核武器来回应呢?答案当然否定的。中国之所以不需要针锋相对地这样做,是由中国对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作用的定位决定的,是由中国对核武器特殊性质的认识决定的,是由中国的核战略决定的。
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顶层设计者,毛泽东的核战略思想决定了中国核战略的方向。在中国还没有核武器的时候,他就明确指出中国将来可能会生产少量的原子弹,但是并不准备使用,而是用它作为防御的武器。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一直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其根本目标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自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就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此后,中国政府进一步明确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域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这就是中国长期恪守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中国核武器的唯一作用就是为了遏制他国对中国可能的核攻击,保证国家免受外来核攻击。
中国对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作用的定位,源于对核武器特殊性质的认识。核武器区别于以往常规武器的两大特征,一是巨大的毁伤能力,二是难以防御的特性。正是由于核武器惊人的杀伤力和对社会心理的巨大影响,使其具有任何常规武器都无法企及的战略威慑效应,恰恰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核武器无法像常规武器那样轻易地用于战场作战。所以,核武器只能用作大国之间战略威慑的手段,而不能用作战场上军事较量的工具。也就是说,核武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上的战略威慑作用,而不是军事上的战术作战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才没有像美、苏(俄)那样发展旨在用于战场作战的战术核武器。
在如何实现有效威慑这个问题上,国际核威慑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要保证二次打击能力,即可慑止敌人对关键利益的攻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必须具有打败对手、赢得核战争的能力,才能具备可信的核威慑。这两种观点分别被称作纯威慑派和战争对抗派。前者是通过具备二次打击能力来慑止大规模常规侵略和核攻击,赢得战略稳定,所以无须发展太多核武器数量和种类;后者则是依靠赢得核战争能力或核优势来威慑对手,所以要求发展种类繁多、规模庞大的核武库。基于这两种理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核战略:最低核威慑战略和战争对抗型核战略。
前面提到的那位“中国军事专家”提出的中国应该研究小威力核武器、一旦有事能够做到对等还击的观点,就属于战争对抗派的观点。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打有限核战争是不现实的,有最终走向毁灭的巨大风险。因为,谁也无法准确地判断出对手对于冲突等级的定义和心理防线的极限,战争中存在太多主观和客观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无法百分之百地保证不引发毁灭性后果。而且,这种毁灭的风险并不会因为拥有核优势而得以从根本上消除。
所以,纯威慑派的观点更为合理、更加符合实际。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要具有了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那么它就具备了有效的核威慑能力。所谓“二次打击能力”就是在遭受敌国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后,幸存下来的核武器仍然能够进行有效核报复、给敌方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从这一点上来说,一个国家在具备二次打击能力后,即使再大幅度地增加核武器数量和种类也不能有效地增强威慑能力、无法避免在有限核战争中走向毁灭的风险。这也是一些人将核武器称为“绝对武器”的原因。当然,要形成有效的核威慑,核力量也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保证一定的生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对发展核武器始终采取极为克制的态度,从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核军备竞赛,核力量始终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如果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核力量规模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是受限于经济因素的话,那么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核武库的规模并未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显著扩大。这是中国核武器发展战略使然。所以,中国在核武器发展上的克制既不是为了要让美国“领情”,也不是战略上的“谦逊”,而是中国核战略自身逻辑的必然结果,与美国无关。
历史已经证明,精干有效的核力量很好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安全,这也正是中国核战略的高明之处。中国如果随着美国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起舞”,必然会陷入一场毫无意义的核军备竞赛的漩涡。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疯狂的核军备竞赛不仅在当时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两国遗留下来的庞大核武库给后来美苏(俄)维护核武库及进行核裁军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难道中国还要重蹈冷战时期美苏核军备竞赛的覆辙吗?答案不言而喻。随着美国反导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有必要采取切实措施维护中国有限核威慑力量的有效性,但是绝不应该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在应对不断变幻的国际核局势时,中国应该保持“坐看风云起”的静气,对中国核战略有足够的自信。
崔茂东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