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11 16:20 |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8-01-29 07版 | 查看:1733次
王泽山院士在实验室。 朱志飞 摄
王泽山院士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朱志飞 摄
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王泽山知之甚少。因为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所研究的,是一个被公认为危险性高、基础性强、可能“一辈子也出不了名”的领域——火炸药。
2018年1月8日,当83岁高龄的王泽山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时,人们终于认识了这位“一生只愿做好一件事”的“火药王”。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用60多年把“冷板凳”坐热
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当时的东北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家园沦陷让小小年纪的王泽山深刻感受到“有国才有家”。
“不做亡国奴,就必须有强大的国防。”1954年,王泽山高中毕业,报考了有共和国军事科技“黄埔军校”之称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大多数考生选择了在当时看来更为时髦的空军、海军等专业时,王泽山却选择了一个冷门专业——陆军系统火炸药专业。
19岁的青年,对于火炸药专业并没有多少了解。“我当时就一个想法,既然是设立的重要专业,国家就需要有人去做,别人不愿意干,我愿意!”于是,王泽山成为唯一自愿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这一研究,就是一辈子。
天天和火炸药打交道,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王泽山记得,读书期间曾经有学生因为操作不当爆炸身亡。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王泽山从未透露过专业的具体情况,“父母生前只知道我在做国防相关研究”。
由于研究火炸药大多需要到极端条件下的户外做实验,但即使年逾八旬,每次实验王泽山都要亲临一线,“火炸药实验比较危险,我做了几十年,比年轻人有经验,到现场也放心。”
就在一个月前,王泽山还两度前往沙漠地区做实验。“零下27摄氏度,数据采集仪器都不工作了,他却坚持了一周,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在王泽山团队成员堵平研究员看来,王老搞科研的劲头,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
“做研究不在乎多快能出成果、花多少精力就能见效益,在老师这儿,十年、二十年磨一剑是常有的事。”王泽山的“开门大弟子”,如今研究火炸药逾40年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肖忠良说。
60多年笔耕不辍,王泽山不仅撰写、出版著作15部,建立了“发射装药学”,还主持编写高校火药学系列教材10部410万字。先后培养了90余名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我国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
回顾与火炸药相伴的60多年,王泽山说:“这是一个社会需要、个人前途更加灿烂、有能力胜任的最佳选择。”
■连破世界难题,他让中国火炸药技术傲视全球
“飞机离开了火炸药,就不能发射导弹,坦克没有火炸药,充其量就是一个推土机。离开它,某些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都难以发挥作用。”一谈起火炸药,王泽山如数家珍。
翻开王泽山的履历,他的科研突破从“废弃火炸药再利用”开始。
和平年代,硝烟渐远,储备超期的火炸药成为巨大隐患。过去,我国的报废弹药基本以火烧、炸毁为主,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其他国家也都在研究报废弹药处理难题,但进展缓慢。
“国家有难题,我们不能当旁观者。”王泽山带领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废弃火炸药再利用项目,下工厂、跑部队,率先攻克了技术难题,解决了我国每年上万吨报废、退役火炸药的处理难题,让原本具有很大安全和环境风险的“炸药包”变成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宝贝。作为该技术的第一发明人,王泽山摘得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上世纪90年代,他又着手研究如何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一世界军事难题。10多年时间里,王泽山和团队经过成千上万次实验,成功利用燃料的补偿效应,发明了一种低温感含能材料,让各种火炸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都能以统一速率燃烧。如今,该技术已应用于我国武器装备,使武器性能摆脱了温度的影响。该技术成为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唯一项目。
在旁人看来,那时已过花甲之年的王泽山完全可以功成身退,但他并没有因为荣誉而停下脚步。“让中国的火炸药研究领先世界,在军事领域取得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成果”是王泽山科研生涯的终极目标。他坦言:“不喜欢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并以此告诫研究团队:“一定要有超越意识,不能一味跟着国外的路径,做简单地仿制研究,而要做出真正有水平的研究成果。”
让他三度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等模块装药技术”,曾是国外耗时多年都无法突破的一项技术。“仅用一种单元模块究竟能不能实现火炮射程的全弹道覆盖?这个问题我思考了整整3年,才最终攻克。”王泽山说。
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后的20年里,王泽山还研发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远射程与模块装药技术。通过该技术,我国火炮的射程可提高20%以上,大幅度提升了远程火炮的打击能力。这项发明让中国的火炮发射装药技术傲视全球。
■创新者不老,他活得像个“80后”
作为南京理工大学校园中最年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家称王泽山为“80后”院士,因为80多岁的他活出了“80后”的精气神。他精力充沛,每天开车上下班,走路爬楼健步如飞;他头脑灵活,能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运用手机APP;他思维敏捷,很多军工科研单位和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他总能提出一些思路,协助解决。
科研上精益求精,生活上却一切从简。到北京开会出差,王泽山爱住在一家科研单位的地下室招待所。虽然条件艰苦,上厕所、洗澡都要跑老远,他却甘之如饴,“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人打扰,可以安安静静想事情。”
周围人都知道,王院士最怕“麻烦”。参加学术会议,他总是开完会就走,出差也不用秘书陪同。一次他被邀请参加某活动,由于穿着普通,又无人陪同,现场工作人员还误以为他是司机。就在与记者见面的前一天,为了讨论一个科研项目,这位八旬老人还自己买高铁票当天往返北京。
作为255厂院士工作站的特聘院士,王泽山曾帮助厂里解决过很多技术难题。厂领导多次主动提出每月给他一些专家补贴,可每次都被他谢绝了。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想聘任王泽山做工艺创新方面的特聘顾问,王泽山欣然应允,可前提却是“不要仪式、不要报酬”。
自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消息传出之后,王泽山一下子成了媒体争相采访报道的对象。对于大家的关注,王泽山坦言“不太习惯”,不太去看有关自己的报道,“感觉不好意思”,“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那是因为国家给了机遇,自己争取了科研时间,用了科学方法,依靠了集体智慧。”
他常说:“这一辈子,除了做火炸药研究这一件事,别的都不擅长,火炸药已经融入到了我的生命中。”
目前,瞄准不用溶剂制出无烟火药这一目标,王泽山带领团队再次发起了冲锋,“面对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召唤,我会在国家和团队需要的时候,做一些助力工作,为继续取得世界一流的火炸药成果而努力。”(特约记者 顾敏)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祖国需要就是我追求的方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