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如山,深海潜伏--痛失优秀艇长蔡一清

发布时间:2009-06-17 21:22 | 来源:2009年06月16日 10:03:12 新华网 | 查看:2401次

  新华网消息:看到这张照片,熟悉中国海军的军事爱好者肯定会有深刻的印象。这是2005年中俄"和平使命2005"联合演习后出现在公开媒体上的一张图片。很多人,都对照片上这位年轻指挥员的虎虎生气和蓬勃朝气印象深刻。然而,今天,记者却不得不对您说,这位年轻军官已经离开这个世界2年了。作为人民海军的一名优秀指挥军官,作为驾驭国产新型潜艇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他的壮美人生却在34岁之时嘎然而止。他,叫蔡一清。

  雨一直下

  6月8日,一场少见的绵绵夏雨,既堵塞了北京脆弱的交通系统,也让记者错过了前往青岛采访的航班。当改签后的飞机抵达青岛流亭机场,发现当地的雨一点也不比北京小,浓浓的雾气笼罩在海港和具有异国风情的海边别墅之上。

  本次采访的北海舰队某部基地,就在青岛港的某号码头。在采访海军建军60周年的时候,记者站在国外海军军舰抵达青岛的码头,隔着几百米就可以依稀看见这个海军基地和停泊的各型潜艇。当记者乘坐的汽车抵达基地,该部指战员已经列队在雨中等待采访媒体记者的到来:白色的海军服装,在阴雨的天气中,显得分外的庄严、肃穆。

  "苍天有眼",这是一位海军宣传部门领导面对所有采访媒体说的第一句话。码头的海面上,浊浪翻滚。而在基地的礼堂内,一个短片在向记者们介绍蔡一清,这位人民海军优秀军官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从高考放弃上海交大的免试录取选择潜艇学院,到连续3年获得"中国航海奖学金";从同期学员中第一个取得操演考核全优成绩,到创下新型潜艇首次实射潜射导弹等6项第一;从潜心制作的49本学习笔记、1500余幅图表、300万字学习资料到"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演习发射3枚导弹全部命中目标,荧幕上一个个镜头吸引着每个记者的目光,荡气回肠的背景音乐仿佛就在讲述一位英雄的故事,如泣如诉。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位上校军官正在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

  谁说军人感情不丰富?一位三级士官极力控制着眼眶里面打转的泪珠

  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位用优秀已经无法形容的海军潜艇艇长,却由于一段海中的渔网,永远告别了他驾驭巨鲸、纵横四海的理想。

  2007年10月19日,凌晨3时25分,315艇按计划正进行潜潜对抗考核,一舱报告艇艏有鱼网摩擦声,5分钟后舱内听到钢缆断裂的声音。潜艇浮起后,蔡一清发现甲板距舰桥70厘米处有一约长20厘米,宽3厘米的划痕,检查围壳舵、艇体没有挂鱼网,对航行没有大的影响。4时29分,315艇再次下潜转入下一个科目的考核。

  清晨6时26分,315艇结束考核浮出海面。此时,海上风急浪高,而蔡一清艇长牵挂舰桥和前甲板消声瓦的损坏情况,与声纳班长陈晓刚一起,再次来到上甲板查看。这时,一个大浪袭来,将陈晓刚打落水中,蔡一清听到喊声急忙转身,一手拉住扶手栏,一手伸向陈晓刚,试图将他拉上来。不想,扶手栏已经在和渔网钢缆的摩擦中严重受损,此时一个更大的涌浪扑了过来,将蔡一清也打入海中,两人壮烈牺牲。

  短片结束,礼堂外,滚雷声阵阵。

总有人,要为民族脊梁

黄金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

但我们却选择了,

人迹罕至的那一条,

这从此决定了

我们的一生。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林中路》

  对某些人来说,爱国主义仅仅是一种口号的存在,对于某些人来说,爱国主义是一种态度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准则。然而,总有一小部分人,将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践行爱国强军的梦想。蔡一清,就是典型代表。

  用同学、老师、战友的话来说,优秀已经成为蔡一清的一种内在品质。从高中到大学到舰队机关到作战部队,"第一"总是伴随着他。蔡一清固然是个非常聪慧的人,然而相对于聪明,成熟的性格和扎实的理想则是蔡一清更为闪光的特质。

  一位在潜艇学院当过蔡一清教导队长的人,在谈到他对蔡一清大学生活的印象时说:"蔡一清18岁的年龄,却有着30岁成年人的成熟。他不但各门功课成绩优异,而且极善于搞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出色,以至于在鉴定中给他写上一条缺点都是很困难的事"。青涩、莽撞、狂傲,这些青年人的常见的毛病,又为什么在蔡一清身上消失的无影无踪?

  蔡一清的幼年教育,主要是由他的爷爷负责的。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离休干部,对于旧中国给他带来的痛苦和新社会的美好有着爱憎分明的态度。用这位革命老前辈的话来说,蔡一清和他的姐姐是他历经十几载心血浇灌而出的,蔡家出了两个大学生,这本身就是对旧社会最大的"反动"。

  在蔡一清和他爷爷的数十封往来书信中,记者看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位老干部留给蔡一清的,不但是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情感、保家卫国的信念,还有几十年生活、工作经验的总结和人生的感悟。

  "接好爷爷的班,保卫祖国",这是蔡一清的爷爷留给他的话。"丢掉幻想,随时准备打仗"这是蔡一清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对爷爷叮嘱更加深刻的理解。爱国强军的理想固然远大,但是没有确实的目标,就会往往流于一句空话。从走进潜艇学院的第一天,蔡一清就已经定下了一个确定的目标:我要当潜艇艇长。即使在军队里,这也是一个高风险、高压力,充满挑战而著称的岗位,可以说是对人智能、体能、领导才能、组织才能的全方面考验。

  蔡一清选择的,就是那条人迹罕至的路。

  但是,即使以蔡一清如此的资质,走这条路也让他整整花费了14年。从4年的潜艇学院学习开始一直到成为潜艇艇长,潜艇就成为蔡一清生活的最大要务。从学习基础理论,掌握各项业务技能;到彻底吃透新装备知识、摸清新潜艇的构造;从对艇员以身做则、从难从严的苛刻要求,到对潜艇战斗集体的培训、锤炼。蔡一清可以说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耗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是不是蔡一清有些偏执甚至一根筋?熟悉他的人都会嗤之以鼻,一个热爱生活、爱好各种文体表演、甚至还由于富有磁性男中音而曾兼任电台客座主持的人,又怎么会是"一根筋"?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潜艇艇长,特别是一个立志海洋、随时准备待命出征的潜艇艇长,必将付出太多。走进深海,把自己的潜艇化身为国家的一把利剑,谈何容易!

  这条路,不但人迹罕至,而且荆棘密布。

  深海的孤独"潜伏"

  余则成的"潜伏",固然是一种孤胆英雄的壮举。而蔡一清和他战友的"潜伏",面临的考验,惊心动魄之处,更让人壮怀激烈、唏嘘不已。

  黝黑、流线型的艇体,潜艇首先给外界带来的是就是神秘感。相比坦克、战机和水面舰艇等现代大型武器系统,潜艇可以说率先实现了武器内置化的"隐形设计"。有人把潜艇比喻成巨鲸、有的将其戏称为"黑鲨",不可谓不形象,然而,潜艇这种军事仿生的登峰造极之作,对潜艇艇员来说却是极端狭窄封闭的空间、极其有限的探测手段、异常复杂的操纵方式和作战的非对称性。潜艇其发挥战斗效能的多少,其归根结底完全取决于包括艇长在内的全体艇员素质的优劣。

  密布的管道,夹杂汗臭、柴油气味的循环空气,极端狭窄的空间,电机舱巨大的噪音、潮湿阴冷的推进舱,这是蔡一清的战友为记者讲述的潜艇生活环境。艇长,是潜艇里面的最高军事主官,享受着艇上最高的"住房待遇"。而实际上,看了照片记者才知道,艇长室不过是不到1.5平方米的小隔间,里面还塞进了小床、指令保险柜、储物柜和书桌。

  潜艇的威慑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水下的隐蔽性,潜艇在水下执行任务,固然在大洋中"隐身匿踪",但也极大限制了对外观测的手段。潜艇在水下主要探测的手段仍然是声纳。1位315艇上的声纳兵告诉记者:在水下,被海水包裹滋味并不好受,除了压抑的感觉,还有在黑暗中摸索的紧张和无助。而他们声纳兵,就要从一片嘈杂的背景噪音中,找到敌方舰艇的踪迹。当时,这位士官还给记者放了一段mp3,当时记者听了觉得什么都没有。而他却一一指出:没有规律的是海洋背景噪声,×分×秒,啪啪啦啪啪啦的是一艘小型巡逻艇;×分×秒,嗡嗡声是一艘驱逐舰……。

  声纳兵,是潜艇的耳朵。而潜艇完成各种战术动作,最终完成作战任务,就需要全体艇员配合默契。仅仅是潜艇离开码头这个看似很简单的动作,艇长就需要发出数个口令,然后再分解到各个舱室。采访时,一位艇长,也是蔡一清的同学和战友,对记者说:艇长发出口令不但要准确,而且时机的把握很重要。因为潜艇的威力已经众所周知,因此各种反潜技术层出不穷。从空中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到海面上的反潜驱逐舰再到水下的潜艇,都对己方潜艇兵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相差几十秒,同样的口令可能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而蔡一清,在这方面一直是最优秀的。

  然而蔡一清明白,一个人的优秀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他不但对自己要求严格,对部下同样严格。在蔡一清的事迹陈列馆,记者看到了蔡一清整理记录的潜艇技术、战术知识笔记,摆了整整半面墙。对于潜艇,蔡一清研究的深入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一个艇长的要求。连潜艇兵都不愿意钻的水柜,蔡一清可以为了研究焊缝出现的问题爬几个来回;线缆上不同字母的标记,连船厂的老师傅都不知道用途,蔡一清却专门请教设计人员一一弄清,果然就在事后训练起到关键作用;国产新型潜艇作战系统的信息流程本来是工程师考虑的事情,蔡一清却为了彻底搞清楚,带领部下绘制了作战系统在攻击、防御态势下的多种作战信息流程图。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蔡一清不但对自己,对其他艇员也是这样的要求。相对于老装备,国产新型潜艇信息化的程度很高。一些专业士官熟悉的是老装备机械控制的部件,而新型潜艇大量使用了电子化液压控制。虽然使用上非常方便,可是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使用者对技术原理充分掌握才可以解决。因此,蔡一清对艇员的专业知识"升级",一直都抓得非常紧,甚至残酷,丝毫没有通融的余地,不少人都在蔡一清"压迫"下成为小有名气的"兵专家"。

  因为蔡一清知道,战争是残酷的。

  "1982年的马岛战争,阿根廷潜艇"圣路易斯号"对英国军舰进行了六次鱼雷攻击,却因为潜望镜的精度误差无一命中。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跟踪阿方"贝尔格诺将军"号巡洋舰1天之久,最后按照英国政府的指令一举将其击沉。这不仅仅是装备上的差距,更多的是人的差距。"这是蔡艇长笔记上的一段话。

  军人随时准备打仗,话虽然简单,但在现代化信息化战争的背景下,已经远不是体能好、枪法准、服从命令听指挥就能实现的。最传统的步兵,都要考虑整个机械化步兵班的协同战斗;骄傲的飞行员,早已不是传统上的单打独斗,而是在复杂电磁环境在依靠C4ISR系统实现多兵种联合作战;而作为一名国产现代化潜艇的艇长,蔡一清考虑的是要如何让艇上的几十人拧成一股绳,发挥潜艇的最大效能,在斗智斗勇的深海潜伏中向敌人发起致命的一击。

  远航的愿望

  蔡一清牺牲时,315艇已经完成了全训的考核。而蔡艇长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全训结束后,能够和全体艇员一起,驾驶315艇,执行他首次指挥国产潜艇遂行远航巡逻的任务。

  远航巡逻,对于每一位中国海军潜艇艇长来说,都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和对其指挥能力的证明。在采访时,一些蔡艇长的战友猜测:按照一般情况来说,蔡艇长并不需要在训练考核刚刚结束,就登上潜艇的甲板检查鱼网钢缆对艇体的刮蹭情况。之所以蔡艇长这样做,很可能是想尽快查清潜艇的受损情况,第一时间制定出修复方案。这样蔡艇长就可以尽快开始自己作为艇长的第一次远航巡逻任务。

  "如果说蔡艇长有什么缺点,也就是性子有点急",一位蔡艇长的战友这样说到。

  蔡一清没有理由不着急。在他绘制的1500余幅图表中,有这样一张:大比例尺的海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了各种符号……从这张图上我们就能感觉到,祖国的安全太需要他们去保卫。

  一个优秀的潜艇艇长,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因为这个岗位本身就要求一个人具有战略家的眼光、领袖的气质、运动员的体质、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心理素质。而一个年仅34岁的潜艇艇长,战友领导公认的"明日将星",却因为意外永远离开了他所在的岗位,可叹!可惜!

  2007年9月,时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马伦上将参观我们潜艇。这是我国此类潜艇首次向外军高级将领开放。正式参观那天,他从头到尾,认真仔细地看了个遍,问了个遍。蔡艇长始终陪着他,对所有的问题对答如流。马伦将军指着一条线路,问蔡一清:"在允许的情况下,你能告诉我这条线路的用途吗?"这条线路,平时只有厂家和专业人员研究它。听到这个问题后,蔡艇长不慌不忙、干净利落地答道:"当然,这是一条负责输送直流电的线路,长25米,承担14台设备的供电。"然后,把14台设备一台不落的全部说了出来。马伦将军惊叹不已,最后离开时在留言薄中写道:"我相信你们在海上是最棒的!我会永远记住315艇!"。这天,距离蔡一清牺牲,只有1个月。

  当记者向蔡一清生前所在潜艇部队长询问,当时听到蔡一清牺牲的噩耗,心里是什么样的反应,这位部队长脸色铁青,拒绝回答。

  "他就是我心目中职业军人的典范,他让我认识了中国军队",蔡一清的妻子万颖对记者说。这位父亲也是军人,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青岛军嫂,到现在也还感觉到,蔡一清只不过在海上执行任务,说不定哪天就回来。

  令人欣慰的是,蔡一清的精神之花在培育英雄的土壤上依然绚烂。315艇新艇长和全体艇员,已经打造出了一个新的坚强群体,以时刻准备战争、打赢战争的精神投入到训练和执行任务中。在这支神奇的潜艇部队中,蔡一清只是这个英雄群体的典型代表,还有更多的传奇和事迹等待记者去挖掘、整理、报道,甚至有些方面要到若干年后解秘才能为人所知晓。

  记者结束这次采访时,青岛的天气早已转晴。蓝天、白云、沙滩,海面波光粼粼如金龙戏水。

  一艘艘潜艇,正缓缓离开码头。

  他们,驶向阳光灿烂的大海。(郑文浩)

水下发射导弹[摄影:王松岐]

蔡一清在驾驶国产新型潜艇[图片由海军北海舰队宣传处提供]

2007年蔡一清陪同马伦参观[摄影:王松岐]

315艇艇员悼念牺牲的蔡一清艇长[摄影:王松岐]

315艇紧急上浮[摄影:王松岐]

建军80周年蔡一清带队受阅[图片由海军北海舰队宣传处提供]

蔡一清分析训练海区情况[图片由海军北海舰队宣传处提供]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