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追梦人”陈温福:稻花香里追梦想 几十年钻研让“超级稻”大放异彩(组图)

发布时间:2017-12-22 21:3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3-30 | 查看:2037次

  个人简介

  陈温福,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我国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和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我国生物炭研究领域的重要开创者。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一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在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和教书育人岗位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2017年1月,陈温福荣登“中国好人榜”。

  “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民和土地很了解,感受过饥饿,当初选择农学,选择研究水稻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让农民能多有一碗饭吃,能多几分收成。”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常常这样说。

  1976年,陈温福参加高考,当时一心只想考农大,所以志愿中只填报了农学专业,后来,他顺利考入沈阳农业大学。大学的三年里,他埋头苦读,几乎没有任何业余活动。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考取了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杨守仁教授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从此,陈温福与水稻结下不解之缘,他不仅延续了导师的水稻育种研究,也传承了导师坚韧的科学精神。他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和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作为沈阳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陈温福一直致力于超级粳稻研究,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的新品种在东北稻区推广种植1300多万亩,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比一般稻作增产20%,每年可增产稻谷13亿公斤以上,为农民大幅增产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图为陈温福在办公室查阅资料。图片来源:辽宁省文明办

  “北粳南引”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的国家科研项目,两湖地区引种吉林的粳稻品种“青森5号”惨遭失败,多年来,这项工作仍使人谈“引”色变。陈温福不信邪,针对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间杂交存在疯狂分离、结实率低和后代不易稳定三大困难,在导师杨守仁教授的指导及安徽农大的协作下,用近10年的努力,多次赴南方实地考察、实验,足迹和汗水遍布鄂、豫、皖、川等广袤的大地,终于选育出适于“北粳南引”的代表品种“中粳564”。

  1991年,“中粳564”在2000亩土地上实验获得成功,1992年,这个品种的种植在安徽稻区一举扩大到11万亩,打开了“籼稻改粳稻”的新局面,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水稻常规育种方法,并使我国籼粳稻杂交育种在理论和实践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东北2亿亩一米厚的黑土地形成用了3亿年,开垦耕种五六十年,每年减少1厘米,现在就剩40到60厘米厚,照这个速度,再过40年,黑土地就消失了。”针对黑土地逐年减少的事实,陈温福在参加2015年全国两会时大声呼吁:“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轮耕不可能,但要尽力让土地得到营养补充。”图片来源:辽宁省文明办

  陈温福通过将植物生理学和数学等方法引进水稻理想株型研究,提出了叶片质量概念以及在北方粳稻高产育种实践中选择理想株型的具体指标和参数,促进了北方粳稻高产育种的发展。特别是关于直立穗型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独树一帜。

  进入21世纪以后,陈温福作为“国家超级稻育种”联合攻关协作组北方粳稻区的负责人,他带领课题组经过十年联合攻关,共育成通过部省级认定的优质超级稻新品种16个。这些超级稻品种仅在东北稻作区累计种植面积就超过1.5亿亩,平均覆盖率达65%以上。东北超级稻也实现从小面积示范到大面积推广,从新闻产量到农民产量的历史性转变。

  陈温福是一名大学教授、农业科学家,但在田间地头,其实很难分辨他是一名农业科学家还是一个普通农民,水稻田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难不住他。图为陈温福和学生在实验室交流。图片来源:辽宁省文明办 

  陈温褔说:“我是学水稻的,不是学栽培的,也不是学育种的,这水稻这些东西我导师当年要求我这么做,那我就这么做了。” 

  还在陈温福读研究生期间,导师杨守仁曾经给他布置过一个任务,让他记忆犹新。 

  陈温褔说:“导师让我早上到试验田里看麻雀,因为试验稻穗抽穗早,麻雀吃得特别厉害,我们小小试验田就那么几亩地,麻雀一吃就吃没了,早上天刚一亮,麻雀就出来了。在沈阳这个地方,稻子抽穗的时候大约4点多一点,4点半左右,就亮天了,所以导师让我4点半来看麻雀,但那一次,我迟到了……” 

  那一次,陈温福晚到半个小时,被早在地里的导师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一顿。那次教训,也让陈温福清楚了,自己不仅要学习如何选种育种,只要关系到水稻的,自己都要做要清楚。育种家离开了稻田育不出好种子,好种子不配套好的栽培方法,也种不出种子的最大潜力。每一个品种培育出来后,陈温福都会配上一本栽培手册发给农民。现在,他不仅带着博士、硕士研究生,还经常跑到地头去给农民讲课。

  作为沈阳农业大学“土生土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陈温福不但让“中国超级稻”闻名世界,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创新型人才。在同事们眼中,他科研水平一流,教书育人更自成一套。在学生眼中,他是严师慈父,做人做事言传身教丝毫不马虎。图为陈温福在报告会上发言。图片来源:辽宁省文明办

  育人以“德”为先。这句话,陈温福身体力行。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陈温福不论多忙都回校主讲。他告诫学生,要“先修德、次修身、再修业”。所谓修德,就是要懂得知足、感恩和礼让。他坚信好行为是“修”出来的,他常常告诉学生要时刻注意小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做完实验用具要收拾整洁,“拖鞋不进实验室,高跟鞋不进试验田”。久而久之,这些都成了让学生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我的志愿就是让中国所有的农民都能吃上饭,吃上好吃的饭。”陈温福常常这样说。图片来源:辽宁省文明办

  陈温福长年奔波在乡野田间,风餐露宿,有病也没有时间看,有一天终于挺不住了,住进医院一查,肾结核!医生说,如果不是抢救及时,动脉喷射性出血两分钟就可以造成死亡。如此严重的病情,至少也得有七八年了,医生都很诧异,他是怎么挺住的。 

  他妻子说,他就是有这么一股子拧劲。 

  陈温福中学学的是俄语,大学学的是日语,可是,考上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杨守仁后,他发现水稻外文文献绝大部分是英语。他并不气馁,从26个字母学起,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获得赴英国Reading大学合作研究15个月的机会。在英国期间,他刻苦钻研,博采众长,成绩优异。学成之后,他毅然选择了回国。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根在中国。我的志愿就是让中国所有的农民都能吃上饭,吃上好吃的饭。”

  (稿件文字来源:辽宁省文明办)

  编辑点评

  每一粒种子都来之不易,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带着这样的梦想,陈温福几十年如一日描绘着一幅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动人画卷,他就像永远不知疲倦的追梦人,手执“画笔”,带着他的梦想,流连在水稻田里。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