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22 20:5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3-30 | 查看:1548次
个人简介
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费甫华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在那个大学生如同凤毛麟角的年代,费甫华本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然而,他却选择扎根基层、深入乡村,为农业科研事业奉献了二十多年的青春。多年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关于魔芋种植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已被推广到湖北、重庆、四川、云南等10多个省市,推广示范面积累计2000多万亩,帮助百万农户增收逾30亿元,当地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2017年2月,费甫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作为一名农艺师,在选择这个行业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终生与泥土相伴。”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费甫华如是说,今年52岁的他已经在田间地头为农业研究事业付出了二十多年的青春。
52岁的费甫华已经投身农业研究事业二十多年了,图为费甫华(右)和科技人员在实验室查看魔芋组织培养情况。 图片来源:湖北省文明办
1988年,费甫华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被分配到宜昌地区农科所工作。他背着行李来到宜昌,一路走一路问,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才在一个小村庄边上找到了宜昌地区农科所的办公地点。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如今又回到了农村。这让大学期间就已入党,拥有闪亮履历的费甫华,面临走与留的挣扎。
仿徨中,父亲和叔伯们开导他:“国家培养一名大学生不容易,千万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果你能为农业高产、稳产出把力,也是给农民造福啊!”父辈们质朴的话语,让费甫华的心渐渐安定了下来。费甫华说:“最后我下定了决心,这辈子专搞农业科研和推广,并且一定要搞出点名堂来。”
费甫华(左)经常入乡调研,图为费甫华与科技人员在田间调查。 图片来源:湖北省文明办
从那之后,费甫华就一头扎进农业科研中,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人的耐心毅力,他攻克了许多农业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他完成的“稻白叶枯病致病型鉴定及杂交稻抗性测定”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提出的大豆锈病防治技术指标,顺利通过国内权威专家鉴定并获得国际认可……然而,真正使费甫华名声大振的,是他对魔芋种植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费甫华说:“一次我前往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进行调研,一名村民背着一袋红薯在山里走了一天的路到镇上去卖,只为换回一小袋米来招待我。山里百姓的生活太不容易了,我想留下来做点事。因此我选择研究魔芋种植作为突破口,希望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过上有钱用、有饭吃的日子。”从此,大山深处的田地成了费甫华固定的“工作室”。白天,他在山野收集样本、采集数据;晚上,他忙着查阅资料,与农户们一起探讨交流种植经验。在一些偏远山乡,他经常一住就是几十天。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艰辛摸索、潜心研究,费甫华终于总结出了魔芋种植需要预防的12种病害,其中5种为国内首次发现。他和团队成员还先后完成了“魔芋抗病丰产栽培综合配套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魔芋软腐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并将之转化到到实际生产中。
费甫华(右一)研究出的一系列魔芋种植科研成果,为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实惠,图为费甫华与魔芋种植户在田间聊天。 图片来源:湖北省文明办
有一次,宜昌市五峰县长乐坪镇受病害影响,农户积种植魔芋的积极性受挫,种植面积锐减。费甫华不惧山高路险,每年坚持进山10多次,为当地村民传授魔芋栽培和防病技术。3年后,长乐坪镇魔芋种植业复苏,魔芋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成倍增长。当地的一位村民说:“我家小儿子能上大学,两个儿子能在城里买房交首付,多亏了费专家!”
还有一年冬天,天降大雪,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的永兴农场有3万公斤芋种出现腐烂,农场负责人情急之中给费甫华打了求救电话。费甫华立刻出发,车至村口,由于雪深冰厚,不能前行。他徒步3公里山路赶到农场,现场把脉问诊,迅速制订应对方案。最后,3万公斤的芋种得救了。此后,费甫华每年都会进山10次以上,帮助永兴农场解决魔芋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如今,该农场年产芋种40多万公斤,成为了渝东鄂西最大的芋种基地。
如今的费甫华已经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是他依然视扎根田垄为自己的使命,图为费甫华在通过电话为农民解答疑问。 图片来源:湖北省文明办
“小小魔芋,带起一个富民大产业。”湖北省宜昌市农业局的一位干部说。如今,费甫华及其团队推出的“魔芋抗病丰产栽培技术”和“软腐病综合防治技术”等多项成果已推广到湖北、重庆、四川、云南等10多个省市,推广示范面积累计2000多万亩,累计帮助百万农户增收30多亿元。而费甫华本人也已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30多项,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登记16项,其中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成果为费甫华带来了很多荣誉,面对荣誉,他说:“我会继续扎根田垄,与农民坚守在一起,用自己的知识造福一方百姓!”
(稿件文字来源:湖北省文明办 作者:宜昌文明网 黄春梅 蔡钧庭)
编辑点评
费甫华以忘我的敬业精神,在农业科研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二十多载岁月中他将满腔热忱倾注到了田垄之间,耕耘出了丰硕的成果;他把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融入到了自己的血液里,赢得了百姓良好的口碑。社会需要更多像费甫华这样的工作者,扎根基层、默默奉献、造福于民。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