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老爹”付庭和:“担”起5个孤苦孩子的幸福人生 五世同堂传佳话(组图)

发布时间:2017-12-13 21:2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6-15 | 查看:1484次

  个人简介

  现已耄耋之年的付庭和是重庆市酉阳县有名的大善人。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除了和妻子一起养大自家的5个孩子,更抚养过5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这些孩子在他们家最短的5年,最长的达18年之久。他用一副黄杨木的宽扁担,用宽实的肩膀,挑起了一大家子的生活。2017年5月,付庭和荣登“中国好人榜”。

  2017年5月13日,风和日丽,记者驱车来到“扁担老爹”付庭和家。身材魁梧、精神矍铄的付庭和洗着腊肉,妻子龙桂云与儿媳张建云择了菜豌、又剥起竹笋,儿子付军魁刚从后河打来野生鲤鱼。热情的一家为来客准备着丰盛的晚餐。

庭院内的阳光正好,付庭和(左二)与家人在桂花树下喝着藤茶,讲述着年轻时的酸甜苦辣。图片来源:重庆文明网(汪登平 摄)

  为人豁达乐观的付庭和已经81岁高龄。但他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噔噔有力,干起活来虎虎生风,说起话更满脸是笑。老人一边忙活,一边打开了话匣子,回忆起他和妻子几十年来义务收养5名孩子的苦与乐。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953年,付庭和在父母的安排下,按当地“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与比他年长3岁的女娃龙桂云成了亲。60余载风雨同舟,耄耋之年他们仍紧握彼此双手。

付庭和曾读过两年古书,又上过两年新学,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为人处事之道在脑海里根深蒂固。再加上妻子龙桂云善于操持,为人贤惠,乐善好施,夫妻俩成为当地有名的“好客人”。图片来源:重庆文明网(汪登平 摄)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付庭和夫妻却以“大方”出了名。那时,“抖掉牙齿有一撮”(当地形容家中人口众多)的夫妻俩经常会从牙缝里挤出些许粮食,为逃荒要饭的送上一小升包谷子;从油纸包里拿出些许零钱为需要救助的人解燃眉之急。当地群众无论谁家有红白喜事,夫妻俩总是乐于帮忙,直至将事办得妥帖圆满。他们伉俪情深,辛勤劳作,不仅建起了新房,还将自家5个子女和亲戚邻居家的5个孩子养育成人。

付庭和夫妻现在依然每日上山,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对于这片养活了全家12口人的土地,夫妻俩有着深深的感情。图片来源:重庆文明网(汪登平 摄)

  他们收养的第一个孩子叫庄桂花。1964年,曾为龙桂云接生的江湖游医庄中喜家发生变故。妻子因病去世后,三天两头不在家的庄中喜无法照料孩子,留下12岁的庄永富和未满周岁的庄桂花兄妹俩整日灰头土脸,饱一顿饿一顿。已接济庄家多时的付庭和夫妇见状后心生怜悯,可爱的小桂花一直浮现在他们的脑海。 

  “如果没人照料,桂花肯定活不过来。是不是多辛苦一下你?”付庭和试探着妻子。 

  “我们少吃一口就能救一条命,你多挑一担就养活一个人!我就怕累坏了你身体!”龙桂云这样回答丈夫。 

  第二天,龙桂云就将庄桂花接到了家里,她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为她洗衣、喂饭,照管得无微不至。直到1983年,20岁的庄桂花外出新疆务工,才离开付家。

在饭桌上,付庭和夫妻时常提及当年的时光。正是因为当年陆续收养了5个孩子,才有了现在的五世同堂。图片来源:重庆文明网(汪登平 摄)

  付庭和、龙桂云义务抚养的第二个孩子叫付建平。她是付庭和堂侄付竹魁的孩子。那是1980年,付建平才1岁半,母亲难产去世。孩子9岁时,父亲不堪生活重压,服毒自杀。从此,她没了双亲。 

  面对如此情景,付庭和夫妇再次主动接收了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并送她读书上学,直到她长到18岁外出务工,并结婚生子。

  付庭和义务抚养的第三个孩子叫龙么,是付庭和的妻子龙桂云弟弟的女儿。1983年,刚满1岁的龙幺失去了妈妈。弟媳去世前,紧握龙桂云的手,希望姐姐能将龙幺养大成人。龙桂云强忍眼泪,不住点头。 

  此时,夫妻俩已经生了付冬梅、付军魁、付群梅、付素梅、付小娅5个儿女,加上庄桂花及龙幺,家中一共9口人,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直到1986年,龙幺6岁,才被父亲和继母接回家。

邻居们总夸赞他俩是“菩萨心肠”,龙桂云说:“我只是看不得别人受难!”夫妻俩柔软的内心,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图片来源:重庆文明网(汪登平 摄)

  付庭和、龙桂云抚养过的最后两个孩子名叫付兴华和付秋华。他们是付庭和的堂孙付宗智的孩子。1986年冬季,付宗智为办烤烟上山挖煤,妻子嫌他家穷,谎称去孩子外婆家走亲戚,从此杳无音信。为了养活孩子,付宗智不得不外出务工。临走前付宗智敲开了两位花甲老人的家门。看着付宗智祈求的眼神,夫妻俩欣然点头同意。这样两个孩子一直在付庭和家长大成人。

  此后,付宗智患脑梗塞偏瘫,夫妻俩与儿子付军魁、儿媳张建云同样对其无微不至地加以关照,直到5年前付宗智病逝。

  就这样,五名孤苦无依的孩子,一直沐浴着菩萨心肠夫妻俩的养育之恩,并聆听着他们的谆谆教诲。

困苦的年代里,为了维持家计,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付庭和担着一副宽扁担天天劳作,用宽实的肩膀挑起了一大家子的生活。图片来源:重庆文明办(黄德权摄)

  “家是养起来的,活是干出来的!”面对自家5个孩子和别家的5个孩子,付庭和总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好猪食再上坡劳动,然后再回家吃早饭。为了维持家计,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付庭和总是用一副黄杨木的宽扁担,加上两副棕绳,用宽实的肩膀将当地所产的酒、桐油、生漆挑到兴隆、酉阳、龙潭、酉酬,用双脚丈量着生活的距离。而龙桂云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都要点上桐油灯,拿出针线包,用细密的针脚缝缝补补。特别是她用一块块碎花布缝制成的两件百衲衣、一双千层底,从冬梅穿到桂花,再到群梅、素梅、小娅、建平、龙幺,最后到秋华、兴华。

在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屋,很多物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简单又有些许凌乱的房间里,老两口笑得踏实又幸福。“看到屋里的东西就会想起娃娃们”,这就是他们多年坚守的理由。图片来源:重庆文明网(汪登平 摄)  

  如今,付庭和自己的几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收养的5个孩子也都有了各自家庭。但收养的孩子们也始终忘不了付庭和、龙桂云两位老人的养育之恩。“我们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满满、满娘(当地对父亲母亲的称呼)的恩情!”正远在广州看孙子的庄桂花打来电话说,满满、满娘对她以及其他收养的孩子恩重如山,一大家人一口锅里吃饭,几姊妹一张床上睡觉,衣服总是大的穿了小的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她自己穿过的那件满娘亲手做的百衲衣,至今仍保存着。

付庭和说,每年春节,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心中总是无比高兴。图片来源:重庆文明网(汪登平 摄)

  “这些孩子对我们都很好,我们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亲人!”付庭和说,每年春节,一大家人都会聚在一起。看到孩子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过上幸福的生活,一家人五世同堂,付庭和夫妇心里比蜜还甜。

为人豁达乐观的夫妻俩,说起话满脸是笑。这笑容,满满都是幸福的味道。图片来源:重庆文明网(汪登平 摄) 

  采访结束时,幽默的付庭和望着神情安详的妻子,唱起了山歌。音域浑厚的歌声,流露出无边的幸福。 

  (稿件来源:重庆文明网 作者汪登平、邓环)

  编辑点评

  仗义疏财是豪侠品质,积德行善是中华传统。宽宽的扁担、细密的针脚,厚实的肩膀、柔软的内心,付庭和夫妇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正是中国普通农民勤劳、善良、忠厚、坚韧品格的缩影。人性光辉,润物无声。好人好报,然也!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