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益达人熊军:单腿“蹦”完33场马拉松(组图)

发布时间:2017-11-07 22:58 | 来源:人民网 2017-11-07 15:03:13 | 查看:1917次

7岁,天生脑瘫的他,刚刚开始学爬。

  14岁,他终于从“爬”着上学到“蹦”着走路,能单腿跳过几座山头。

  24岁,他“死皮赖脸”要到跑步赛资格,单腿“蹦”完10公里。

  26岁,他用5小时57分钟,跑完北京马拉松全程,哭着给妈妈打电话。

  重庆万州人熊军,今年30岁,天生脑瘫,单腿“蹦”完33场马拉松的公益达人。

  熊军为跑步热身。刘祎摄

  “跑步让我再活一次”

  都说爱情像长跑,起初缓慢充满期待,中途艰苦总想放弃,最后冲刺看见幸福曙光。而熊军的长跑更像爱情,从最初的求而不得盼望拥有,到最后的长相厮守彼此相伴,跑步让他拥有了不同的人生。

  清晨,天微亮,绵绵秋雨,细密地织着。丝丝寒气混着绵密雨线,往匆忙的行人头上、肩上笼上一层“薄纱”。医院门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划破静谧的场景,“花生粥、菜稀饭、豌豆粉、土豆饭,要不要来一碗?”

  “老板,来碗豌豆粉,加个鸡蛋。”

  “要得。”应声的老板,手上麻利地拿碗、舀粉,把鸡蛋装进塑料袋里,一起递给食客。看得见的是老板的上半身,动作利索。看不见的是早餐车挡住的下半身,单腿支撑。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熊军的早点摊便开始营业。刘祎摄

  卖早餐的老板叫熊军,在重庆万州区第五人民医院门口,每天早上都能看见他单腿站立的身影,一站就是3个小时。他算是万州区的“红人”。“红”,不仅是他单腿卖早餐,更因他是一名单腿马拉松运动员。

  30年的时间,熊军从一个无法爬行的先天脑瘫患者,变成了用左腿单腿“蹦”完33场马拉松的公益达人。早上,他是小吃摊的老板;收摊后,他是青年志愿者;傍晚时分,在跑步的人群里,总有他极速“蹦”行的身影。

  “小宇你今天主要是完成15公里的目标,时间暂时不用管,主要是里程上达标。”

  “张哥,你前几天运动量太大,今天不适合过量的运动,你就跟到团队热身,如果感觉疲惫就改成快走。”

  每个周四的傍晚,万州区滨江路上,“万州嘿起跑”跑团的成员都会在这里集中训练。熊军是跑团的召集者和志愿者,同时兼职半个教练。

  “我没有学过专业的运动理论,所有跑步知识都是其他跑友口传和我自己实践总结出来的。”熊军说,“因为爱跑步,也为了跑得更久更远,所以要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来保护自己,同时也可以帮助其他跑友。”

  每天早上,他 3点起床,在租来的门面里淘米、熬粥、煮鸡蛋,准备好售卖的早餐,6点准时出现在五院门口,有时更早。9点结束早餐生意后,采购好第二天要用的食材,就开始他的志愿者工作。

  去学校分享跑步经验、去福利院看望老人、给残疾人做心理辅导……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志愿者工作多而琐碎,但熊军每天都坚持到岗,他说这种坚持跟跑步是分不开的。

  “跑步让我坚持公益,跑步让我再活一次。”熊军说。

  熊军和跑友训练。刘祎摄

  “我可以学爬代替走路”

  “蹦”跑的青年,曾经爬都是奢望。

  1988年前后,在重庆万州区黄柏乡的村民们总能看见一个村妇背上背着一个婴儿,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山中采药。这个村妇是熊军的母亲,背上的婴儿就是熊军。

  熊军出生后两三个月,父母发现他有点不正常,于是到村医生那里检查,医生说熊军没有救了。后来去了大医院检查,诊断结果:天生脑瘫,就算是能成活也是个植物人。

  “亲戚朋友都劝他们放弃,医生也建议父母不要治了,但是父母没有放弃我。”熊军说,住不起医院,父母就决定把他带回家自己养。在一位老中医的帮助下,母亲学会了采药、抓药和扎银针,并坚持在家给熊军治疗。

  白天,父母下地里劳作,熊军一个人在家里,附近的小孩就来欺负他。还有一次野狗趁家里没人,差点把熊军叼走。从那以后,母亲走到任何地方都背着熊军。

  熊军4岁那年,家里多了一个妹妹,尽管如此,父母对他的关爱并没有减少。家境再艰苦,也花钱为熊军治疗,父母的坚持让他6岁时终于开始牙牙学语。

  “虽然脚不能走,嘴不能说,但我心里很清楚自己给家里带来多大的负担。7岁的时候我咬过舌头,割过手腕,想死了一了百了,我妈看见后,对我一顿痛打,然后抱着我伤心的哭。”熊军说,“我决定不再让母亲伤心,我可以学爬代替走路。”

  在田坎上爬,在院子里爬,在公路边爬。

  熊军10岁时,妹妹开始上小学。由于熊军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学校不收熊军,他就在趴在妹妹教室外水沟边“蹭学”,一趴就是一天。从早上母亲送他去学校,到下午放学来接,期间吃喝拉撒全在水沟旁,水沟的臭气加上一身的污秽,老师学生们都绕着他走。为了学习,他活得像个乞丐,但母亲依然坚持让他旁听。慢慢的,熊军自己能爬着去上学。从家到学校5公里的路,无论刮风下雨,熊军每天都坚持爬去学校。为了给老师和学生留下好的印象,熊军让妹妹帮他带一套干净衣服,爬到学校后就换上。

  爬行的日子里,有人帮助过他,有人嘲笑过他,有人欺负过他,看着家人的不离不弃,也为了争口气,熊军开始锻炼站立。

  爬起来摔倒,摔倒了再爬起来,意志和现实艰难地磨合。今天牙磕断、明天手摔断,擦伤划伤更是家常便饭。无数次尝试之后,他逐渐站了起来,还能蹦跳着走几步。“记忆最深的就是能站起来那一天,我和我妈在被窝里哭了一晚上。”熊军说。

  用了7年时间,熊军完成了从“爬”到“走”的过程。妹妹读初中的时候,他已经能从这座山跳到那座山。

  2006年,家里房子垮塌,熊军父母为了生活,到温州打工。通过亲戚的介绍,熊军到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读中专。

  新生军训第一天,进行跑步训练,跑不赢其他同学,熊军就练习站军姿来磨练自己的毅力,一站就是一天。

  教官被他的坚持感动,在了解熊军家庭情况后,发动了全校师生给他捐款。学校得知熊军的情况,也免去了学费和生活费,并给予一定补助。因为家里房屋垮塌,学校特别给他一间宿舍,让他假期可以在校生活。

  熊军将这些帮助记在心里,心里埋下了回报他人的种子。

  “只要能让我跑就行”

  中专毕业后,几经周折,熊军到温州投奔父母。想找份工作,却屡屡遭到“我们不招残疾人”的冷言拒绝。熊军开始消极,在父母租住的小房间里,拉上窗帘蒙头大睡,浑浑噩噩几个月过去,靠父母照顾的他,逐渐没有了当初的坚韧。

  “我在干什么,我该怎么办?”熊军反复问自己。直到一天听到出租屋对面响起了水果摊转让的喇叭声。

  “不能给别人打工,就为自己打工!”

  熊军盘下了水果店,开始经营水果生意。没经验,没渠道,初试牛刀的熊军,注定是要被宰的。中间商赚差价,进回来的水果表面是好的,底下全是烂的,来来回回几个月时间,熊军就亏损十几万。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当过乞丐还怕身无分文么?

  熊军动起了脑筋。他白天经营水果店,晚上就到水果市场去当“卧底”。帮水果批发摊主打小工,了解进货、销售、储存等,一来二往,熊军学会了水果生意经,水果摊也开始有盈利。

  熊军曾以为,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但是一个突然而来的契机,又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

  熊军和跑友。刘祎摄

  2011年,温州举行“万人万米健身跑”活动。熊军觉得:“证明自己能力的时间到了,我要让大家知道,我父母当初的坚持是对的,我不是废人。”

  因为残疾的原因,报名并不顺利,主办方不同意让他参赛。但是熊军不想放弃。

  “我在报名现场站了三天两夜,胸口上挂了一个牌子,写着‘我要跑步’。”熊军说,契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主办方,让他拿到一个跑号。

  磨练一重接一重。正式比赛的当天,入场检录人员不让熊军签到,“死皮赖脸”又磨了半天,工作人员与他签订了免责协议: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所有后果由熊军自己承担。

  “当年在万州街头流浪的时候,我报名参加过一个电视节目《想挑战吗》,想证明自己能和正常人一样。虽然最终没有被选上,但我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现在有希望参加马拉松,我什么条件都答应,只要能让我跑就行。”熊军说。

  虽然拿的是5公里的参赛资格,但熊军用1个多小时的时间,完成10公里全程。到达终点时,熊军仰天大吼,泪流满面。回家后却只是轻松地给妈妈说了一句:“妈,我今天去跑步了,跑赢了。”

  跑步后休整。刘祎摄

  “妈妈,我跑完了全程”

  熊军被媒体报道后,很多人都到他水果店里跟他合影、交流,熊军也因此结识了很多跑友。

  通过和跑友们的交流,熊军学到更多正确的跑步知识,让他在跑步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追求。之后,有跑友给他报名参加了2012年杭州马拉松,参赛的路费和住宿费都是跑友资助的。

  “就这样,在跑友的帮助下,我真正意义地参加了第一场马拉松。虽然报名是五公里,但我跑完了半程马拉松。”

  “单腿‘蹦’跑,消耗的体力是其他参赛选手的几倍。”在“蹦”的过程中,很多参赛运动员都为熊军竖起大拇指;有的还会牺牲成绩,放慢速度跟他一起跑;还有的会扶他一把,给他递水、搽汗。几乎沿线的每个人都在为他呐喊、加油。这样的场景,让熊军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从此以后,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熊军都积极报名参加。因为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的原因,熊军报名的都是五公里。但是他最终的距离却都不止五公里。

  “我就是争取到参赛名额,能跑多少算多少,根据自己身体情况而定,我并不是为了与他人比赛,而是自己享受,挑战自我。”5年多时间,杭州马拉松、西昌马拉松、天津马拉松、重庆马拉松…… 33场马拉松,熊军越“蹦”越快,越“蹦”越远。

  2013年,北京马拉松,宽阔的长安街,雄伟的天安门,梦中的地方出现在眼前,熊军越“蹦”越兴奋,脑海里只有“蹦、蹦、蹦”。最终,他用时5小时57分钟,完成了全程。到达终点的一瞬间,他再也坚持不住了,瘫倒在地上。缓过气来之后,哭着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妈妈,我跑完了全程。”

  熊军在一家厨艺培训店志愿服务兼学习。刘祎摄

  “要以马拉松般的坚持回报社会”

  很多人记住了熊军的名字,更记住了熊军的精神。

  此后,熊军接到很多残疾人打来的电话,因为熊军的事迹和精神,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通过这些电话,熊军也找到了参加马拉松的另一层意义。

  “既然我的事迹能鼓励残疾人自立自强,那我就可以主动帮助更多的残疾人。”

  有了这个想法后,熊军每次到其他地方参加马拉松前,都会在网上寻找当地的残疾人QQ群或者微信群。入群后,了解哪些残疾人属于需要帮助的对象,到了当地,参加完马拉松,就去见那些人。

  2013年,在秦皇岛参加完马拉松比赛,熊军见到了残疾人网友小明(化名)。小明家境条件不错,但一场意外让年仅30岁的他坐在了轮椅上。无法接受自己残疾的现实,小明脾气变得暴躁,在家经常砸东西发泄,总觉得命运对他不公,还疑神疑鬼地觉得家里人也嫌弃他。

  其实熊军没有任何心理辅导的基础,见到小明后,就很诚恳地跟他聊天,把自己从小的经历和现在的状况以及自己的想法与小明交流。一次见面和多次网上交谈,小明逐渐走出了阴影,开始重新接受外面的世界。

  20多岁的天津姑娘小静(化名)是一名脑瘫患者,因为自身缺陷,让她有心里障碍,从不出门。但是,小静有一双巧手,织着一手好毛衣。熊军见到她后,用同样的方式打开了她的心扉,并帮助她开起了网店。

  “我是公益的受益人,公益让我了解爱,懂得报恩。”熊军说,“我曾经是一个被宣判了‘死刑’的人,是马拉松让我活得精彩,我也要以马拉松般的坚持回报社会。”

  2015年底,熊军和88名爱心人士一起众筹开了一个火锅店。火锅店营业的一年多时间里,所有收益除去成本,全部拿来资助30名特困儿童读书,累计捐赠爱心款物12万余元。

  现在,在重庆的E万州众创空间,熊军和两名残疾人朋友成立了一个小工作室。他们谋划着,为当地的残疾人开通一个电商通道,组织残疾人在众创空间内学习一些简单的手艺,然后在家制作工艺品,网上售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跟多数残疾人的接触,以及自身的感触,熊军觉得,单纯地给残疾人捐赠,不如平等对待他们来得实在,当他们获得自信后,就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11月,2017年西昌马拉松就要举行了,熊军也报了名。不过这次他是应主办方邀请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虽然不能尽情“蹦”,让他有些遗憾,但志愿者,何尝不是精神上的另一种“奔跑”?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1楼 江西省鹰潭市2017-11-09 21:44:35 发表
周永亭:健康达人好样的 龙虎山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