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2 20:38 | 来源:文汇网 2017-02-23 07版 | 查看:4543次
当年的患者、如今的志愿者,坚持为体弱卧床病人义务理发六年
病房内空间狭小,蒋卫明总是尽量自己腾挪,让患者少挪动,舒舒服服享受理发服务。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陈青
在上海浦东新区老港镇南港公路1535号,“70后”蒋卫明一个人经营着一家18平方米的“卫民理发店”。熟知他的老顾客都知道,每月的12(谐音“要爱”)日下午,小蒋的店都会打烊。因为,这天小蒋要带着工具箱出门,搭乘龙芦专线赶往15公里之外的上海市浦东医院,一个多小时后,他穿上绿马甲以医院志愿者身份,为卧床的病人义务理发。
这项志愿服务,他已整整坚持了六年,共为600余人次义务理发。
“用我的一份微薄力量,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
2011年,一个寻常的午后,小蒋因胃部不适前往上海市浦东医院就诊。在门诊大厅,该院志愿者见他独自一人前来就诊,便主动迎上前去,帮他挂号,并引导至诊室。
“当时被志愿者的无私帮助深深打动了。”蒋卫明说。这次的就医体验,让天生热心肠的他,决定要加盟医院志愿者队伍,把感受到的爱传播出去,分享给周围更多的人。
2011年8月,小蒋加入了医院志愿者的行列,当时他在表格上的“申报原因”一栏里,写下了“用我的一份微薄力量,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
蒋卫明说,刚开始做志愿服务工作时,主要是去肿瘤病房为老年患者读报,和他们交谈。直到有一天,当他听到一位住院月余的患者叹息道“唉,这次真的不行了,连想去理发都起不来”时,身为理发师的他被触动了。
到理发店理发,是一个健康人随时随地都能做到的事情,但对体弱卧床病人来说却是日夜期盼的大事。第二天一早,小蒋就带着工具箱来到了该患者面前,帮他实现了心愿。虽然疾病的疼痛依然折磨着他,但头发被修剪得干干净净之后,病人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从此,小蒋正式选定了自己的志愿服务岗位———理发师志愿者。每月12日,是浦东医院志愿者集中服务日,蒋卫明都会来到病房,用剃刀让久病卧床的病人面貌一新。伴随着欢声笑语,闲侃着家长里短,蒋卫明给患者带来新颜,更带来慰藉。
理完发的病人说:我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为了尽量减少对志愿者自身工作的影响,每月12日若逢周日,义务理发便提前到工作日。2月10日,记者跟随蒋卫明一起来到浦东医院。
2号楼骨科一病区17床病人、64岁的严先生身患重症肌无力已有20余年,今年1月18日,又遭遇车祸,右腿骨折急诊入院手术治疗。严先生说,入院24天,伤口的疼痛明显好转,但是一个多月没剪的头发,让他格外难受。严先生告诉记者说,前些天,病区护士来询问卧床病人有无需要上门理发的,严先生提出了申请。护士告诉他,2月10日上午,有医院志愿者会上门免费服务。这让严先生充满了期待,早饭过后便不时地看手表。
8点刚过,身穿绿马夹的蒋卫明便手提工具箱出现在病房里,与他结伴而行的还有志愿者黄福祥。第一步要寻找到不影响输液等治疗手段的合适体位,随后,蒋卫明迅速地为患者披上大红色的围布,蒋卫明告诉记者说,有别于理发店通常选用的白与黑两种色调的围布,这个颜色是他特意为住院患者定制的,期望给患者多添一份喜气。每次剃完头,蒋卫明都会用吹风机将散落在患者脸上、颈后及床上的碎发清理干净。
在肿瘤病房里,40多岁谭先生罹患肝癌,身体活动受限,只能任凭头发疯长,慢慢没过他的眉头、覆盖他的后颈。长长的头发困扰着他,让他感到头重、压抑。这时小蒋来上门义务服务了,麻利地挑起了剃刀,利落地将头发剃去,又细心地擦拭掉落在脸上、颈后的碎发。听着剪刀交合的声音,听着电剃刀的嗡嗡声,听着小蒋絮絮叨叨的安慰,谭先生觉得头轻松了,身上的疼痛似乎减轻了,久卧病榻的身子也轻松了许多。当小蒋将一切都收拾停当,他感激地对小蒋说:“我终于可以睡一个好觉了。”
该院社工部负责人徐花娟告诉记者,由于目前义务理发需求量较大,眼下仅限于骨科、肿瘤科与老年科。来自惠南镇的理发师严君兰闻讯,也赶来加入了志愿者团队,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服务。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