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5-21 02:29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年04月28日08:10 | 查看:3143次
中国好人网配图
一个平凡人的青春,可以放射出多少光芒?一名大学生的从军路,可以书写多少辉煌?
短短8年,从高原牧区青年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从普通地方大学生成长为部队优秀基层带兵人——兰州军区某旅藏族大学生干部李德林的绿色档案中,记录下他献身使命的闪光足迹——
当指导员,所带连队连续3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连”,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任教导员,所在营被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营”、“先进营党委”,荣立集体三等功;参加军区基层政工干部比武勇夺桂冠,被总部表彰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今年春天,军委领导在西北部队考察时,专门接见了李德林,称赞他是祖国的好儿子、藏族人民的好儿子。
“理论装在心上,就像翅膀长在身上”
2001年初夏,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生李德林把生平第一份求职简历投向了军营。
放弃律师事务所的高薪聘请,放弃所学专业的诱人前景,李德林终于圆了萦绕心头多年的从军梦。
李德林的家乡位于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下。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农奴。爷爷奶奶一生养育了13个孩子,前面12个子女都在饥寒交迫中夭折,只有阿爸一人长大成人。
“金珠玛米”的到来,给他家带来了房子、草场和土地,让幸福生活的阳光照进这个饱受苦难的家庭。
在组织培育下,阿爸18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还担任了家乡的村委会主任。
7岁时,李德林丢下手中的羊鞭,免费入读学堂。阿爸反复叮嘱:“安玛(李德林的藏族乳名)将来有本事了,可要懂得报恩!”
上学的日子里,李德林一次次感受着家乡发生的巨变:村村通了柏油路,土坯房变成了四合院,政府取消了农业税,人人有了医疗保险……
“雪山再高也有顶,江河再长也有源。在我心中,爱党报国天经地义!”《献身国防志愿书》上,李德林这样袒露心声。入伍第二年,李德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理论装在心上,就像翅膀长在身上。”2007年底,李德林向旅党委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针对不同人员,区分不同层次,围绕重点难点,深入宣讲十七大精神。建议很快被采纳。
李德林梳理出官兵关注的38个热点问题,编写了20多份辅导提纲,带领由11名大学生理论骨干组成的宣讲团,历时3个月,在全旅巡回宣讲26场。
2008年3月,部分藏族群众聚居区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李德林动员全旅藏族战士主动劝导家人亲友认清事实真相,维护社会稳定。
短短一周,全旅21名藏族官兵就寄出信件97封、打出电话200多个,收到了“一人影响一家,一家带动十邻”的积极效果。
每次回乡休假、外出驻训,宣传科学理论成了李德林的“必修课”。几年来,他义务宣讲30多场,听众达1000多人次。
作为藏族人民的儿子,李德林对家乡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先后资助两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和6位孤寡老人认了亲戚。
“所谓成功,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了一次”
2007年10月,在军区“四会”政治教员授课比武赛场上,一堂名为《我离成才有多远》的政治教育课,征服了全场。
走上最高领奖台,李德林激动难抑。对于这位当年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藏族干部来说,成才曾经离他是多么遥远!
初入军营,李德林也曾败走麦城:5公里武装越野,跑不到一半就晕倒在地,被抬上收容车;第一次给官兵讲话,因心慌说错,引得台下哄堂大笑……
从期望的顶点落入失望的谷底,李德林一遍一遍扪心自问:“难道当初的选择错了吗?难道自己在部队真的一无用处?”
苦闷彷徨中,李德林溜过号,甚至连“‘破罐子破摔’的心都有了”。
部队在高寒缺氧、海拔超过4200米的青藏高原铺设光缆,每人每天都在冻土上开挖30米缆沟。
一天晚点名时,没有完成任务准备挨批的李德林,却意外受到表扬。原来,是排里的战士帮他超额完成了任务。看着比自己年轻的战士满是血泡的双手和发紫的嘴唇,李德林在一瞬间明白了受用一生的道理:我们是一个战壕的兄弟,即使流血流汗都要融在一起!
8月,正是西北戈壁滩上最酷热难耐的时节。烈日下,李德林放弃午休,一个人在操场上走起队列;炮阵地设置,他与战士一起挥锹挖坑,满手磨出了血泡,双臂肿得拿不起筷子……
年终,全旅干部训练考核,李德林一举夺得5公里武装越野、炮兵射击练习、识图用图3个单项第一和总评优秀的成绩。
历时半年,李德林完成了军旅生涯中最为艰难的一次跨越。
第一年当排长,第二年当副指导员,第四年当指导员,第七年被破格提拔为教导员——不服输的李德林收获了军旅生涯的精彩。
李德林从小在藏族群众聚居区长大,普通话是弱项。他拜驻地广播电台播音员为师,每天对着镜子练起了口型……
2007年,兰州军区首届“四会”政治教员授课比武在层层选拔中启幕。从盛夏到金秋,李德林把冠军从团里、旅里、集团军一路拿到了军区。
看着李德林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旅政委饶成勇说,“李德林的成功是当代大学生主动融入基层、扎根基层的成功,其成就的非凡正在于起点的平凡。”
去年夏天,在离开西北政法大学7年之后,李德林受母校邀请给青年学子上了一堂特殊的“就业辅导课”。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演讲被掌声打断了20余次。有学生问李德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李德林顿了顿说:“所谓成功,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了一次。”
个人“闯出来”,更把战士“带出来”
现年31岁的李德林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
近年来,随着大批改革开放后出生的青年步入军营,如何带好“80后”、“90后”战士成为部队上下关注的话题。
2005年3月,刚当上指导员没几天,李德林就碰到了一件“麻烦事”:刚下连的大学生新兵李小川直接找到连长,要求调换只有初中文化的班长张斌,理由是跟着文化低的班长不会有啥出息。
有人说,对这样的“刺头”得给点颜色,不然以后兵还咋带?!李德林却不这样看:“战士的特点不是缺点,我们要用尊重、赏识的眼光看待。”
考虑到李小川文化程度高,经过一段培养,李德林把他推上连队政治教育“小教员”的位子。很快,李小川给全连上了《从军营看变化》的教育课,赢得了官兵的满堂喝彩。
通过这件事,军事素质在全旅拔尖的张斌有了危机感,他主动与李小川结成帮学对子。年底,两人双双立功受奖。
这场结局圆满的“换班长”风波,引发了李德林更深的思考——
“80后”、“90后”战士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学习成才愿望强烈,民主参与意识较强。新形势下爱兵已不能仅满足于嘘寒问暖,只有用尊重的眼光看待、用真心的帮助关爱、用多彩的舞台培育,才能带出“在军营很能干、到地方有发展”的有用之才。
李德林总结出“三多”、“三不”带兵法:多看时代发展给战士打下的进步烙印,多看战士身上与时代合拍的闪光点,多看事物发展的两重性;对战士的要求不轻易说不,对战士的建议不随便否定,对战士出现的差错不乱扣帽子。
在某摩步旅,李德林堪称建网用网第一人。
担任指导员不久,李德林就筹资办起全旅第一个微机学习室,自建连队局域网组训教学,成为集团军示范单位。旅里实施“全军政工网进连队”工程后,他又组织战士参加远程教育,提升学历层次。
李德林真情带兵、精心育才,近年来在营连形成了“三多”现象:兄弟单位中,他所带的战士在各级比武竞赛中夺奖牌的最多、考上军校的最多、退伍返乡有出息的最多。官兵们亲切地称他为“政治进步的向导、学习成才的良师、健康生活的益友”。
去年年底,全营146名退伍战士,集体为李德林请功。(人民日报记者 袁建达 江 山 新华社记者 樊永强)
(责任编辑: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