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办案子,底气更足了”(2图)

发布时间:2017-08-12 11:06 | 来源:人民日报 2017-07-27 04版 | 查看:718次

  讲述人: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沙土镇纪委书记 王 成 采访人:本报记者 郝迎灿

图表资料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制图:李姿阅

  以前,我曾在毕节市源村乡代管纪委工作一年。一年下来,就办了“半个”案子。什么案子?就是关于某个农村党员违反计划生育的事情,前前后后用了三个月,就搞了两次笔录,最后移交给了下任纪委书记。

  可以说,在推进民生监督试点之前,乡镇纪委基本没有真正办过案,群众称呼我们是“白板纪委”。

  其实,我们也不想当“白板纪委”,问题在于我们以前是万金油:交通、计生、综治、党建等等都在干,纪检工作倒成了副业,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而且,过去乡镇纪委的人财物都由乡镇解决,因此即便收到某个党员干部的问题线索,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13年9月,我调至沙土镇担任纪委书记,正赶上省里在毕节推进民生监督试点。

  怎么试点呢?具体说就是以乡镇为单元设立民生项目监督组。县纪委监察局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的书记兼任监督组组长,乡镇纪委书记为监督组副组长。乡镇纪检监察组织的编制、人事、后勤都收归县纪委直接管理,这样就明确了监督组与乡镇党委、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实现了三个转变:纪检监察管理体制从双重管理向垂直管理为主转变、工作重点从常规领域向民生领域为主转变、监督方式从内部监督向外部监督为主转变。

  三个转变,效果明显:仅在2013年剩下的3个多月,我们就受理了150多个问题线索,立结案4件,党政纪处分党员干部4人。

  除了受理问题线索,我们还在上级纪委安排下进行专项监察,具体包括低保、危房改造、小微企业补助等。有句话是这么形容的:民生资金落实到个体,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撒胡椒”的状况,开展专项监察就是将这一粒粒“胡椒”再捡起来。我们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查,家家核实、人人见面,务必挖个底朝天,震慑侥幸心理。如今办案子,底气更足了。

  这其中有个案子让我印象深刻:民族村有个干部,截留了一位老人的养老保险补助金储蓄卡,几年间分28次从银行取了2100元占为己有。涉案金额虽小,但性质恶劣。更可气的是,我们找到这个村干部了解情况时,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跟某某领导熟悉,可最终,他没有意外地受到了组织处理。

  为了延伸监督触角,我们又在每个村居设立了民生监督委员会,选配德行好、威望高的村民担任监督员,发现问题线索直接向监督组报告。到目前为止,村监委会共监督村支两委工作事务1800次(个),协调化解矛盾纠纷542件(次),发现问题线索7个,转立案4件,党政纪处分4人。群众参与民生监督的最后一公里彻底打通。

  查案查得多了,我也有过畏难情绪,给我打消顾虑的是上级纪委领导和乡镇党委班子。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熊遴箐还几次专门找我谈话,说我的工作干得好不好,关乎基层乡镇党委政府在老百姓中的信誉和口碑。

  我在沙土镇工作的这3年多时间,共发现问题线索512个,立结案48件,党政纪处分副科级干部5人、站(所、校)长9人、村干部34人,收缴违纪资金36万元。市纪委专门搞过统计,乡镇一级发生的违纪案件90%以上都是监督组独立查办的。    

  人物感言

  从以前不能、不会、不敢、不愿监督,到现在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查,乡镇“白板纪委”早已成为过去,群众参与监督的最后一公里也彻底打通。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