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改变了历史:细数“七七事变”正反两方关键人物(组图)

发布时间:2017-07-13 16:44 | 来源:凤凰资讯 2017-07-07 19:23:04 | 查看:2216次

  原标题:他们改变了历史:细数“七七事变”正反两方关键人物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日子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80年前的今天,“七七事变”爆发,他们在那场震惊中外的事变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或是强词夺理、蓄意挑衅;或是据理力争、奋起反抗。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这些关键人物,打开那段尘封的历史……

  正面

  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

  宋哲元(1885-1940) 山东乐陵人。1913年后在冯玉祥部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1925年任热河都统。1927年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中原大战失败后率部入晋,所部被改编为陆军第二十九军,任军长。“九一八事变”后,通电全国,请缨抗日。1932年8月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33年3月任第三军团总指挥,率部参加长城抗战。1935年任平津卫戌区司令、冀察绥靖主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七七事变”发生后,拒绝日酋香月清司限期撤退北平二十九军部队的最后通牒,明谕二十九军抗战。并发表守土抗敌的通电,表示“我守土有责,不得不正当防御”。同年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1938年7月因病辞职,专任军事委员会委员。不久赴四川绵阳休养。1940年4月5日在绵阳病故。

  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

  1933年长城抗战时宋哲元手书“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表达了中国军人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

  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

  冯治安(1896-1954) 河北故城人。早年加入西北军,曾任排、连、营、团、旅长等职。1933年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师长,率部参加长城抗战。1937年任第三十七师师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7月7日,日军外出演习,枪炮配备弹药,情况异常。冯治安从保定赶回北平,与旅长何基沣议定,部队准备应战。7月7日夜,日军炮轰卢沟桥、宛平城中国守军二一九团阵地,团长吉星文立即向冯治安请示,冯当即表示:“为维护国家主权,寸土不能让,可采取武力自卫。”之后,冯治安指挥所部三十七师在卢沟桥、宛平城抗击日军的进攻。后任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副司令长官、绥靖区司令等职。1949年去台湾,退出军界。1954年病故。

  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

  第三十七师一一〇旅旅长何基沣

  何基沣(1898-1980) 河北藁城人。保定军校毕业后参加西北军。中原大战后,任第二十九军一〇九旅副旅长。1933年参加喜峰口对日作战。卢沟桥事变时,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一〇旅旅长,指挥所部顽强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秘密赴延安,后受中国共产党派遗回原部队工作。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淮海战役时任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在枣庄、贾汪一带与张克侠一同率部起义。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四军军长、南京警备区副司令员、水利部副部长、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常委。1980年1月20日在北京病逝。

  第一一O旅旅长何基沣

  何基沣(左)与张克侠在淮海战场起义

  第一一〇旅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

  吉星文(1910-1958) 河南扶沟人。字绍武。早年入县立初中读书。1923年随叔父吉鸿昌入伍。后任排、连、营诸职。1933年,他参加了长城要塞喜峰口对日作战。战后,提升为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二一九团团长。1937年6月奉命率二一九团驻守卢沟桥、宛平城、长辛店一线。“七七事变”爆发后,率部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的进攻二十余天。后任旅、师、军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后任国民党军澎湖防卫部副司令官、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1958年8月23日在金门炮战中被炸伤后死去。

  第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

  第二一九团三营营长金振中

  金振中(1904—1985) 河南固始人。1924年投军于冯玉祥部,历任排、连、营长。1933年参加喜峰口战役。1937年任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二一九团三营营长,率部驻守战略要地宛平县城。7月7日夜,驻丰台的日军向宛平县城实施突然袭击。金振中率部奋起抵抗。战斗中,金振中身先士卒,手持大刀,与日军搏战,身负重伤。后任团长、副旅长等职。1949年春,回原籍参加生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被安置在固始县文化馆任行政干部。曾任河南省政协委员、固始县政协常委。1985年3月1日逝世。临终前留下遗言:愿将骨灰埋在流血战斗过的卢沟桥畔。经北京市领导批准,于1985年8月14日(即抗战胜利40周年纪念日),在芦沟桥举行了金振中先生骨灰安葬仪式,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进行了宣传报道。

  卢沟桥抗战时负伤的金振中营长

  晚年的金振中

  卢沟桥畔的金振中墓碑

  宛平县县长王冷斋

  王冷斋(1891-1960) 福建福州人。早年入福州陆军小学及保定军校学习。后在北洋政府任职。曾在北京创办《京津晚报》和远东通讯社,因与邵飘萍揭露当政者的贿选活动,被通缉,逃往津、沪躲避。1935年冬应北平市长秦德纯邀请,任北平市政府参事兼宣传室主任。1937年1月1日,河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专事处理中日交涉事件及下辖宛平、大兴、通县、昌平等4县的政务。王冷斋被任命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以中方首席代表身份与日军交涉。后因劳累过度而住院。建国后,从事文史资料研究整理工作。1960年逝世。著有《卢沟桥纪事诗》等。

  宛平县县长王冷斋

  1947年7月7日“七七事变”10周年时,王冷斋先生在宛平城城门外留影。

  反面

  “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

  田代皖一郎(1880—1937) 生于日本佐贺县。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曾任步兵第三十联队联队长、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步兵第二十七旅团旅团长、驻华武官、上海派遣军参谋长、关东宪兵队司令、第一师团师团长。1936年任“中国驻屯军”司令,他加快了侵华战争的步伐,增兵进驻丰台,并谋求在丰台至卢沟桥中间地带建筑军营和机场。1937年7月7日夜,日军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的要求被中国守军拒绝后,8日晨,田代命日军猛攻卢沟桥及宛平县城。11日晨,日军统帅部作出向华北派兵的重大决定,还命香月清司中将接替指挥不力的田代为“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闻讯后,羞愤交集,于15日突发心脏病暴亡。

  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

  中国驻屯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

  河边正三(1886-1965),富山县人,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1936年4月任“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1937年7月7日事变发生时,河边正三正在秦皇岛检阅部队,代理田代皖一郎指挥“中国驻屯军”部队的参谋长桥本群紧急命令他返回北平。8日,河边正三赶到丰台镇直接指挥一线部队。当天下午,日军以猛烈的炮火攻击宛平县城,炸毁了专员公署,炸伤了守城营长金振中。9日凌晨,中日双方达成停战协定,河边正三却不按照协定撤退军队,以监督中国军队是否履行协定为借口,仍将第一联队主力集结于卢沟桥车站附近,一部分兵力占据沙岗。9日清晨6时,当王冷斋和吉星文正在执行撤兵协定时,日军背约,下令再轰宛平县城,发射一百余发炮弹。后任华北方面军参谋副长、华中派遣军参谋长、关东军第十二师团长、关东军第三军司令官、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缅甸方面军司令官。1945年12月2日被指定为甲级战犯嫌疑,但未被起诉。

  中国驻屯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

  图为河边正三(前)在卢沟桥前线

  中国驻屯步兵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

  牟田口廉也(1888—1966),日本佐贺县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毕业。“七七事变”时,牟田口廉也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7月7日当天,由于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未在北平,所以牟田口廉也成为了现场的最高指挥官,并由其下达了向中国守军开火的命令,他也就成为挑起“七七事变”冲突的罪魁。7月8日凌晨4时,牟田口要中国军队让出宛平城东门,被我代表严辞拒绝。4时23分,他下令向宛平城开炮,进攻卢沟桥中国驻军阵地,打响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炮。为此,天皇裕仁亲授其金鹰三级勋章,晋升为少将。1941年又晋升为中将,任第十八师团师团长、第十五军司令官,参加太平洋作战。1946年9月作为乙级战犯被逮捕,移送到新加坡,1948年3月假释,1966年8月死亡。

  中国驻屯步兵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

  河边正三(左)与牟田口廉也(右)

  中国驻屯步兵第一联队联队附森田彻

  森田彻(1890—1939),日本九州熊本县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历任步兵第二十三联队附、步兵第四十六联队大队长。1932年2月率部赴上海参加“一·二八事变”作战。1936年3月调任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附。“七七事变”时,森田彻在现扬指挥日军“演习”,是日方战地谈判代表。据中方战地谈判代表回忆,这个矮家伙是个态度极为蛮横的法西斯军人,极讨厌。由于积极参加“七七事变”和进攻宛平作战有功,获金鹰三级勋章。1938年3月1日晋升大佐,调任关东军第七国境守备队队长。1939年8月26日在诺门坎战役中被苏军击毙。

  中国驻屯步兵旅团第一联队附森田彻

  中国驻屯步兵第一联队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

  一木清直(1892—1942),日本静冈县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36年5月就任中国驻屯军牟田口联队的第一联队第三大队少佐大队长。1937年“七七事变”,就是由这个第一联队第三大队以“士兵失踪”为借口挑起的。在芦沟桥,一木清直亲率部队向中国宛平县城发起首次进攻,是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事变后,这个狂热的侵华分子多次露骨地对外宣称是他“为帝国强盛进程打响了信号枪”。短短两个多月,一木清直就从少佐晋升大佐。1937年10月任关东军第七师团步兵第十四旅团第二十八联队长,调中国东北作战。1942年在太平洋瓜岛之战毙命。

  中国驻屯步兵第一联队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

  中国驻屯步兵第一联队第八中队二等兵志村菊次郎

  志村菊次郎(1916—1944),生于日本大阪。日本中国驻屯步兵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新兵,“七七事变”焦点人物。就是他在演习中的走失成为双方开战的导火线。事后日方也承认志村是因为刚入伍,缺乏经验而走丢,但这个导致战争的“小人物”没有受到任何惩罚。1937年7月7日晚,志村菊次郎由于拉肚子而离队。蓄谋已久的日军借口士兵失踪向中方提出交涉,并提出要进宛平城内搜查,遭到拒绝,遂发生争执。日军公然炮轰宛平城,并向中国守军进攻,“七七事变”爆发。20分钟后,志村菊次郎归队。日军为掩盖真相,称这是“生理需要”,后将志村菊次郎退出现役,遣送回国。1944年10月,再度入役的志村菊次郎在缅甸被中国驻印军新编第一军孙立人部打死。

  二等兵志村菊次郎——日军八中队新兵

  (作者系军史专家、解放军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研究员)

  延伸阅读

  今天,是“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纪念日

  硝烟散去,和平安宁

  然而,曾经的苦难不能忘

  曾经的牺牲不敢忘

  1937年7月7日

  日军炮轰卢沟桥

  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大半个中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无数中华儿女抛家弃子、不顾生死

  为保卫河山浴血奋战

  “一寸山河一寸血”

  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

  幸存下来的战士们

  见证了千百战友俱往矣的昨天

  也见证了日寇低下头颅的那一天 

  他们,曾意气风发、热血倾洒

  时光匆匆

  如今,或渐渐远去,或风烛残年

  他们不怕死亡,他们怕被遗忘

  李维层

  1944年助远征军反攻滇西

  奋勇作战,逐日寇出国门

  2017年1月23日逝世,享年91岁

  路珍楼

  参加了广东、广西昆仑关等战役

  战火中,救治了很多战友

  退役后,定居腾冲治病救人

  2017年4月10日逝世,享年102岁

  张积善

  在一次运输弹药途中遭日机轰炸

  右手臂被一块弹片击中

  血流不止,手指终身残疾

  他常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2017年4月24日逝世,享年93岁

  陈廷儒

  1939年9月,面对日寇野蛮入侵

  他毅然参加新四军游击队

  与日寇殊死搏斗

  亲人受牵连被残忍杀害……

  2017年4月27日逝世,享年104岁

  2015年,抗战胜利日大阅兵

  他排在老兵方阵

  第一车、第一排、第一座

  通过天安门时

  他庄严敬礼的画面,令人动容

  老兵一个个故去

  凋零的是肉身

  不朽的是精神

  今天

  让我们记住这些面孔

  还原属于他们的荣光

  今天的中国

  再也不是1937年的中国

  这和平,来之不易

  今天,我们致敬老兵

  致敬永不妥协的抗争

  更提醒你我: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徐 平

  编辑:陆金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