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人物塑造看革命家情怀

发布时间:2017-07-02 22:07 | 来源:安徽日报 2016年06月24日 第10版 | 查看:1711次

——电视连续剧 《彭德怀元帅》观后

■ 蒋平

  央视热播剧《彭德怀元帅》,一改以往主旋律正剧人物高大上的塑造模式,用了较长的篇幅,重点描绘了彭德怀身边三个小人物的成长及蜕变经历,从而生动立体地映衬了彭大将军这一感人的角色。

  第一个小人物是真实的。郭炳生是彭德怀在湘军时的老班长的亲生儿子。老班长对自己有救命之恩,其子又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战功赫赫,因此彭德怀一直视同己出。然而,官至师长的郭炳生,在红军攻占长沙之后,居功自傲,经不住金钱美色诱惑,乃至背叛革命。最终在第二次反围剿中,被彭德怀生擒,成为“挥泪斩马谡”的反面教材。

  第二个小人物是虚构的。农民孤儿石头,从一名捣蛋鬼到一名警卫员,先后参加了长征、百团大战、延安保卫战、兰州战役等多场重要的战役,屡立奇功,职位也一路高升至团长。却因屡次违反军纪,先被降为营长,再降为普通士兵,一直到牺牲,还是在普通士兵的位置。对此,石头从没怨言,“即使我被降为普通战士,我仍然是彭德怀最好的兵。 ”一位生死相随多年的部下,在自己手下不升反降,还差点因违纪掉脑袋,体现了彭德怀铁腕治军的手段以及钢铸一般的党性原则,从一个侧面烘托出他成为“常胜将军”的内在原因。

  第三个小人物也是虚构的。于得水曾是一个在战场上见风使舵、两头混饭吃的“兵油子”,两度沦为石头的俘虏。不过,石头和于得水两人不打不相识,并因为彭德怀人格魅力的感召,成为生死兄弟。政委习仲勋对这位逃兵不离不弃,反复动员说教,充分用其所长,让他现身说法,不仅改变了其“兵油子”的形象,还成为众多降兵、逃兵的一面镜子。当上突击班的头头后,戏剧般成为石头的“顶头上司”,最终两人双双在战场上的英勇牺牲,实现了他们的铮铮誓言。

  三个小人物的塑造引人深思,我认为,他们分别代表了糖衣炮弹面前的软柿子,干部能上能下的例子,以及部队官兵一致的过硬作风。俗话说:“红花还须绿叶护”,有了这些普通的“绿叶”,彭大将军在战场上“横刀立马”、所向披靡的故事才显得有血有肉,革命者坚忍不拔的党性修养才在战火锤炼中得以闪光。小人物的故事给观众这样一种启示:人民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在于革命家的运筹帷幄,在于他们以身作则的优良传统,更在于他们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无数小人物拧成一根绳,拧出了军民鱼水情结,拧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在当前全党上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一部主旋律电视剧,通过以小见大的人物刻画,真实可信地塑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是呈现给广大观众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党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