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新阶段的“群众路线”

发布时间:2017-07-01 19:39 | 来源:解放日报 2017年06月20日 10版 | 查看:819次

——从邓小平同志关于上海人的一段话说起

  ■郑必坚

  我每次到上海,总能感到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上海,总能给人一种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感觉。

  现在,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正在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精神鼓舞下,朝气蓬勃地为将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奋斗。此时此刻,来到上海,又使我想起邓小平同志1991年春视察上海时说的一段富有睿智而又深情的话:“上海人聪明,素质好”,要注意“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小平同志讲得好啊!这话点出了上海可持续发展的无限生机活力的真正源泉。

  中国的现代化有中国自己的路数,中国的城市化也有中国自己的路数,两者都不是也不可能照搬照抄别国的路数。正因为这样,再联系到小平同志关于上海人的这段话,就请允许我以“新阶段的群众路线和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题目,作一个简短致辞。

  延续和发扬城市文脉

  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点,关于“新阶段”。

  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里说的新阶段,是指从十八大算起到2050年共38年的时间,与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几年时间基本相当。新阶段从十八大起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再用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个新阶段,当然有众多方面的丰富内涵,但是有一条毫无疑问,就是仍然要突出生产力的发展和创新。

  应当说,突出生产力、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最硬基石,也是上海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最硬基石。以此来衡量工作,以此来查找差距,以此来促进各方面事业,就叫作生产力标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城市要发展,首先要生产力发展。城市的文脉、城脉要延续和发扬,无疑要靠提高自觉性,但归根结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被过去的历史所证明,将来也颠扑不破。

  面对新时代新群众

  要有新路数新学问

  第二点,关于“群众路线”。

  在生产力当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强调的就是这一基本观点。上海提出要面向未来,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建设令人向往的全球城市,尽管任重道远,但上海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强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有希望,有大希望。

  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这个关于人民群众伟大历史作用的基本观点,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并贯穿于一切工作当中的“群众路线”。革命、建设、改革都要靠群众路线,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当然也是如此,要靠群众路线。

  现在的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对的是全新的建设任务,面对的是包括网络化、大数据等在内的全新科学技术条件,面对的是“新的时代的群众”和“新的群众的时代”,面对的是80后、90后、00后的新青年。这就要求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一定要在新的实践中得到发展,一定要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动员和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路数、新水平、新学问。

  一句话,要形成新阶段的“群众路线”。

  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点,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最本质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贯穿中国共产党全部历史进程的一个主题,就是一定要在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以应对考验、抓住机遇,进而“赶上时代”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今后仍然必须是这样。

  作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要求就是紧密联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和发展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同时党要依法(包括国法和严于国法的党内法规)从严治党。这一点,十八大以来得到了突出强调和体现,从而迎来了治国理政新阶段。相信在十九大,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本文为其在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主办的城市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